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坐擁半個中國的財團,豪宅里辦了場當代藝術展

曾坐擁半個中國的財團,豪宅里辦了場當代藝術展

I』ve Got a Lovely Bunch of Coconuts

 Roll Out the Barrel 

Terry Bradford;Sussie Arvesen 

00:00/01:57

毛澤東說:「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財團的,只有他們一家。」

他所指的,是被稱為「麵粉大王」和「棉紗大王」的榮宗敬。1921年,榮宗敬曾經難掩意氣地對弟弟說:「從衣、食上講,我們擁有半個中國。」

他們的住宅榮公館,毗鄰南京西路,始建於1899年。在2011年,由PRADA基金會租下來,花了六年的時間,「修舊如舊」的再現。去年10月開放以後,今年3月迎來了第一個藝術展覽:

「羅馬1950-1965」

Alberto Burri

Rosso plastic

策展人Germano Celant 帶來了二戰後活躍在羅馬藝術圈的13位當代藝術家的優質作品。

可能是翻譯和專業語境的關係,小冊子中的策展介紹寫得專業晦澀。為了解一下社會文化背景,以更好的理解藝術作品,這裡幫大家劃一下我看到的重點:

- 戰後經濟奇蹟

1945年二戰結束,1946年6月義大利通過公投成為共和國國家。

義大利的經濟奇蹟發生在1950-1963年間,平均GDP增長率5.9%,1961年創下8.1%的增長高峰。當時只有聯邦德國和日本超過了這個增長速度。

可以想見一派興興向榮的景象,大家忙著消費與享受,認為未來一切都好。Germano Celant 稱:當時的義大利人陷入了一種錯覺,認為消費可以帶來民主,工業化可以消弭階層差異。

Vespa摩托車,飛機工程師設計的新型代步工具

-來自於美國的影響

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給義大利帶來了美國大規模工業生產的體系,也帶來了消費主義。在文化方面,出現了新的城市文化思潮:支持美國化,其次才是民族主義和親歐洲主義。

-藝術的流派

起源派 Gruppo Origine

提倡回歸藝術的本源,重現「圖像本源、線性和純粹的基礎性圖像」。反對裝飾主義,力求簡單準確。

形式派 Forma 1

「繪畫和雕塑以色彩、圖案和造型材料為表達工具,以純粹的形狀為最後的目的」

獨立派 Individualita

可以理解為沒有拉幫結派。

(看起來都挺像英文的:Group of Origin;Form the first;Individual。。。)

流派啥並不重要,歸根結底還是時代背景和藝術家自己的經歷。所謂先鋒與突破、xx主義,這些著力點都是相當虛無的。

好的藝術作品,直接看看也是很有樂趣與收穫的,觀者獲得了藝術家的眼睛,引發內心的共鳴與思考。

講幾個這次羅馬展看下來很打動我的作品:

ALBERTO BURRI- Sacco

Burri是個外科醫生。二戰的時候作為軍醫被俘虜,關在德克薩斯的監獄裡時,嘗試著用手邊能獲得的材料做藝術創作。

這幅叫Sacco的作品用的是粗糲的麻袋,污跡斑斑,磨得泛白,蹭的發黑;處處都是破損的洞口與撕扯的裂縫;繼而又縫縫補補,留下掙扎的補丁。

Burri的親弟弟在二戰中陣亡。他的作品非常直接的讓人體會到,他對於戰爭的感受:殘舊、廢棄,破壞,原始而廉價的工業材料,充滿了滄桑的傷痕感。

ETTORE COLLA - pigmalione

這個雕塑名叫皮格馬利翁,幾何感的廢鐵揭示了一個人的形態,充滿了幽默的美感;材料是廢舊的,比例關係是優美的,形態是蠢萌的。Colla這位雕塑家喜歡用工業廢料中找到的局部,來進行重組。這些廢料居然都厚薄相仿,尺度相宜,幾何的構成還相互呼應,我也是很佩服了。這個雕塑讓我想到米羅,畫里總藏著小人在對你笑。

Joan Miro -The Smile of the Flamboyant Wings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里塞普勒斯的國王,愛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最後雕像變成了真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心理學上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就是人期望什麼,就會實現什麼。講解員小姐姐會說,這位藝術家覺得大家不該喜新厭舊不停買新的,而是應該多廢物利用一下。起名皮格馬利翁也是希望環保事業心想事成。

我想說,藝術家指的「環保」真的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環保。就像愛因斯坦信仰的上帝,不是你周日去教堂見的上帝。

PIERO DORAZIO - Sottovoce blu

這可以說是一個專門玩顏色認知的畫家了。此畫標題為「Sottovoce blu」 - 藍色細雨。這幅畫讓人驚訝。一定要去現場看,照片拍不出畫中無限深邃的空間層次。明明是顏料畫出來的,卻有一種樹間光影打在玻璃上的斑駁迷離感,像是窺見萬花筒。畫家把明亮的檸檬黃和橙色藏在後面,前面用通透的藍色和黑色來遮蓋。這種深色蓋淺色的做法,第二天我在佳士得也看到了。那是莫奈的塞納河:

莫奈- 拉瓦古的塞納河

莫奈把淺紫色、淺藍色這些明亮溫柔的顏色,拉的長長的鋪過塞納河,把普蘭、鈷藍這些深色很短促的點綴在上面,因此也獲得了輕盈通透的效果。

深色和淺色的交界處便是塑形的關鍵。莫奈用柔和而充滿生氣的筆觸畫出了日光下的波光粼粼。DORAZIO用連續的直線做出了光滑堅硬的質感。

- 老宅與展覽 -

用一座上海的百年老宅,來承展羅馬的當代藝術,這個組合可以說是很讓人期待了。

禮貌周到的工作人員和預約管理,保證了良好的參觀環境。精心修復的老宅處處講究,藝術作品不明覺厲。既能回溯上海海派特色,又能介入當代藝術討論 -- 這麼絕佳的春日遊覽目的地,上海去哪裡還能找到第二個呢?

但作為認真的觀展來說,並存著獨立的兩條敘事線:一條線是展覽,另一條線是榮宅。雙線交錯的感覺並不好。

首先是觀展。

藝術品最佳的展覽方式是放在創作時的環境里。

比如歐洲的宗教壁畫就最適合在教堂里觀看。這也是為什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特地建造了一座中國園林,來陳列中國的書畫雕塑作品。

退而求其次,是一個白盒子,也是現代藝術館常用的背景,能夠提示你從生活中抽離出來,清空一下腦子裡的緩存,來欣賞作品,而周圍環境也把對作品的干擾信息降到最低。

顯然榮宅做不到。

可以看到布展團隊做了嘗試,因為作品不能上牆,因此創造出了竹子的背景。竹子屏障本身有一定的歷史感和工藝感,以及東方意向,能夠適應老宅的背景;組成面以後,會形成具有均勻肌理的平面,能夠襯托畫作。竹子的選擇已經是非常聰明的了,形成一個老宅和當代藝術作品間的過渡與轉換。但要讓觀眾專註沉浸在羅馬戰後的當代藝術作品中,還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上蠟的地板,石膏線腳,雕花的壁爐,落地花窗,鬱鬱蔥蔥的花園,一派奢靡與享受。突然跟我說,你看Burri這個作品很殘破很有傷痕感,我一時都反應不過來,有種好好看著《花樣年華》,突然插播了《唐山大地震》的感覺。。。。。。

而對於這樣樸拙有力的雕塑來說,這個過廳實在太狹小和精巧了。反而倒是顯得雕塑非常局促,不知所措。(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

放在小廳的雕塑總是背光,窗的線條打亂雕塑的線條。

大幅的抽象畫也沒有足夠的距離來站遠了凝視;同時接收了太多周圍環境光的反射,畫面顏色發臟。

榮宅這條線就更支離破碎了。

我總是在看畫的間隙,突然發現一個又一個講究的老式貴族生活片段:

希臘柱式和壽星一起出現,中西合璧,interesting!

榮宅的花磚都很美

彩色玻璃,可以請小夥伴在後面用手機打光。

花紋都是不同木頭雕刻嵌入的,講究。

一圈下來,榮宅的格局如何? 流線怎樣?每個空間的體驗如何?一代實業帝國在這空間里發生了什麼?感覺怎麼都想不起來。

圖片來源於網路

舞廳,圖片來源於網路

因為陳展的竹牆面切割和擠佔了房間,像這樣的經典的空間角度更是完全看不到。

想想也是有些可惜了。

- 榮宅logo設計 -

除了榮宅本身的「修復與再現」工作,設計團隊為榮宅做的logo設計也是值得一看:

拿到展覽小冊子就一陣爽,厚薄大小正合手。紙張的紋理非常接近於奢侈品皮包常見的荔枝皮紋。

紙張選擇的顏色介於胭脂色和檀色之間,也很有中式韻味了:

一眼看到logo,非常別緻有看點。很明顯能看到把PRADA的logo拆解了,重新組成中文;字母R的菱形小腳,畫作榮的一撇一捺,很有聯繫與趣味了。

同時這種獨特的平面構成有種復古感,神似民國時候的刊物字體:

圖片來源於網路

PRADA還把這款logo的設計應用到了限量款包包上:

(圖片來源: 小紅書)

就。。。丑到抽筋吧。

整個logo歪歪扭扭,失魂落魄,金色線條的部分也是擠作一團,滿滿的隨意與敷衍。平面的設計用到產品上,也是要翻譯的好嗎??

- 最後奉上看展的小貼士-

1 參觀時間,安排2個小時為宜。

畢竟需要看藝術展,參觀榮大戶的宅子,還要凹造型拍照。

2 講解

每個展廳都有黑衣紅唇的小姐姐,可以請她們講解。

(感覺自己在打遊戲,來到一個房間就跟NPC對話,觸發講解。)

每個房間牆上也都有對該房間的簡介,可以掃二維碼。

3 在線預約,購買門票

尤其是周末想去的話,一定要先預約,不然會遇到人太多不讓進的情況。

門票定價45元,也是很合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米安與猹 的精彩文章:

TAG:德米安與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