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阿拉伯文物特展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阿拉伯文物特展

Hello,大家好!

我是大明

在日本期間去看了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阿拉伯文物特展,由於信息量太大,大明當時就沒有拍照,而是在瀏覽完展覽後買了本此次參展文物的收錄集。大明挑了些造型有趣的放出來跟大家分享,圖片均選自下面這本書:

首先,封面上這個高度概括的人形就很吸引我的注意力,雖然我不知道在遙遠的古代是否有人從事藝術這個行業,但很顯然已經有人在有意無意間進行這方面的創造了。

下面這個人形的面部很有意思,好像很不開心,眉頭緊鎖,心事重重,除了面部其他部位都被概括性地刻畫。

下面這個人物被刻畫地像是相撲選手,長長的鼻子做的很有地域特色。

當然,類似繩紋的裝飾是每個古老文明都會發現的共同特徵,如下圖所示:

下面這個造型令大明聯想起非洲部落的圖騰,面部似乎是鳥的形狀,雙臂打開,可能是為了慶祝什麼而載歌載舞。

下面是一塊敘事的石板:

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頭上就纏了一圈帶子或是頭巾,大眼睛高鼻樑薄嘴唇的特點很是明顯,如下圖:

上面這幅圖有沒有令你想起複活節島上的巨型石像?

上圖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給人一種不刻意的手繪感覺,歲月為它鍍上了一層可貴的感人效果。

上面這個小雕塑看了它的上色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我國明朝的很多小型鎏金佛造像也會出現這種泛黑的跡象,是顏料里的金屬成分氧化後變色的情況。

下面這個母性崇拜的小雕像我們可以和「威倫道夫的維納斯」簡單做個比較,這個面部刻畫更細緻,可能最大的差別還在於對腹部的刻畫,製作下圖的藝術家很明顯擁有瘦腰的審美觀。

看到上圖中的駱駝,應該會有種想要表達現實生活中動物的強烈願望,外加樸素自然的純粹審美追求,再或者,是個孩子捏的也說不定。

看到石碑上刻的文字,大明不禁想到劉慈欣在《三體》中說的人類文明能夠保留最長久的方式:刻在石頭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了解的遠古文明,比如洞窟岩畫,英國的「斯通亨治」,母神雕像等都是石頭的了。

你好,我是大明!

我在太原,你在哪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窮人的世界是黑白的 富人的世界才是彩色的
M33三角座星系——人類肉眼可見的最遠天體!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