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鍾愛卡地亞的你 知道它有多愛藝術嗎?

鍾愛卡地亞的你 知道它有多愛藝術嗎?

關於卡地亞,有這樣一段往事:1969年情人節那天,伊麗莎白· 泰勒的第五任丈夫理查德 · 伯頓為博伊人一笑,在拍場以3.7萬美金的價格, 成功競得一枚La Pérégrina古董珍珠。相傳,這顆珍珠最初為西班牙皇室所有,重達203格令(約55克拉),是當時所知最大的一顆。收下禮物的泰勒喜出望外,即邀卡地亞的設計師按照十六世紀蘇格蘭瑪麗女王的肖像畫,設計一條文藝復興風格的項鏈。2011年12月13日晚,這條傳世項鏈出現在「伊麗莎白·泰勒收藏拍賣」中,經多輪競價後,終以1184萬美金成交。

若你熱愛卡地亞的珠寶,必然對以上的故事如數家珍。但你或許不知,卡地亞支持藝術也不遺餘力。1984年,卡地亞出資成立法國首個由企業投資建立的、旨在推廣當代藝術的基金會。三十多年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下簡稱卡地亞基金會)不間斷地舉辦展覽、講座、表演項目等,並已收藏1500件藝術作品。今年4月,近100件/組作品首次來到中國上海,呈現在觀眾面前。

「陌生風景」展覽海報 圖片由上海當代藝術館和卡地亞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即將登陸上海的「陌生風景」

2018年4月25日-7月29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5樓及7樓展廳

即將於4月24日登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的「陌生風景」是基金會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大型群展。30多位藝術家呈現了基金會的豪華陣容:如雷蒙·德巴東、墨比斯、森山大道、謝里·桑巴、薩拉·施、馬克·紐森等。此外,中國藝術家亦有參展,包括九十年代就已和基金會合作的蔡國強、黃永砯,以及三位並不為歐洲藝術圈所熟知的中國藝術家——高山、胡柳和李永斌。

對於中法雙館的合作,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表示,此次與卡地亞基金會合作,可謂「默契與共識的結晶」。「(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五年來,(我們)與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音樂人、舞蹈家、詩 人、作家並肩探險,以靈活的身姿勾勒人類紀 藝術的輪廓,觸角探向藝術、建築、設計、表 演、文學等領域。」龔彥表示。

下面,我們先看劇透幾件重要作品:

大衛·林奇,《山之眼》,2009年,石版畫、日本紙。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David Lynch

伯尼·克勞斯,聯合視覺藝術家協會,《動物大樂團》,2016年。展覽「動物大樂團」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2016年。Photo Luc Boegly。

北野武,《動物與花卉造型花瓶》系列,《獅子》,2010年,陶瓷花瓶和人造花。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Office Kitano Inc. Photo André Morin

森山大道,無題(《東京色彩》系列),第21號作品,2008-15年,彩色照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Daido Moriyama

雷蒙·德巴東《法國》系列,《法國濱海塞納省,迪耶普》,2004-2010年,彩色照片,33 x 26.5 厘米,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收藏於2013年。Photo Raymond Depardon/ Magnum Photo, Paris

羅恩·穆克,《在床上》,2005年,混合媒材。展覽「精彩時刻: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作品展」現場,首爾市立美術館,首爾,2017年。

Ron Mueck. Photo Lumento

亞歷山德羅·門迪尼,《丟勒的騎士》,2011年,木雕、碧莎馬賽克和白金,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Lorenzo Ceretta

薩拉·施,《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局部),1999年,混合媒材,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Frank Oudeman

除此之外,這些藝術家為展覽創作新作:

《為畫一面旗幟》

受克里斯蒂安· 波爾坦斯基的啟發,卡地亞基金會根據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五樓露台空間設計了一個特別項目。這是一個由約八十面旗幟組成的裝置,旗幟的設計者包含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以及基金會的合作夥伴。 他們長期以來支持著基金會的各項活動,也逐 漸形成了一個關係緊密的群體。

亞歷山德羅·門迪尼《陌生風景》

義大利設計師亞歷山德羅· 門迪尼特別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五樓露台的玻璃幕牆創作了一幅玻璃繪畫。據悉,早在2002 年,門迪尼便與基金 會在「 脆弱 」一展中合作;之後,他的多件代 表作品被納入基金會收藏。本次,上海當代藝 術博物館將展出他的兩件作品:《嬌小的大教 堂》( 2002 年)和《丟勒的騎士》(2011 年)。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蜉蝣》

克里斯蒂安· 波爾坦斯基為「陌生風景」展製作了一部影片—展現了蜉蝣的一生。這件委託作品是這位藝術家的最新創想,也彰顯了他與卡地亞基金會自1992 年至今長期的友好關係。

讓 - 米歇爾·阿爾貝羅拉《星座》

讓 - 米歇爾· 阿爾貝羅拉於1995 年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了他的首次個展。自此, 他成為了卡地亞基金會緊密聯結的「藝術家共同體」中的一員。 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根據他早年的視頻作品《賽德里克· 維 拉尼之手 (切爾奇納尼的猜想)》創作了一件 裝置作品。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法國巴黎, Jean Nouvel / Adagp, Paris ,Photo : Luc Boegly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看完展覽,我們回顧一下卡地亞基金會的歷史。1984年10月,在藝術家塞撒的提議下,時任卡地亞國際公司總裁的阿蘭·多米尼克·貝蘭創立了卡地亞基金會。1994年,基金會遷地至巴黎蒙帕納斯地區的拉斯帕伊大道上,法國設計師讓·努維爾為基金會設計了全新的玻璃和鋼結構建築。而這年,埃爾維·尚戴斯上任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館長至今。尚戴斯全面負責管理基金會的所有事務,包括位於巴黎的展覽項目、國際項目、收藏板塊以及藝術家委任作品項目。

初創之時,基金會已經建立了三大原則:一、為藝術家提供創新性的平台;二、包羅萬象的跨學科精神, 三、與卡地亞品牌完全獨立運營。這三項原則不僅貫穿了卡地亞基金會的運作歷程,也改變了法國藝術贊助的歷史:1987 年 6月 23 日,法國第一部文化贊助法「萊奧塔爾法」經投票後正式生效,而它最初的草擬人,正是貝蘭。

卡地亞基金會的三大原則為何那麼重要?我們來一一解析。

展覽「動物大樂團」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2016年,蔡國強,《白聲》,2016年。

Photo Luc Boegly

蔡國強,《龍:炸三宅一生服裝》,表演,1998年10月5日,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

Raymond Meier

黃永砯,《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1991年,桌子、凳子、黑白照片和紙漿,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Florian Kleinefenn

黃永砯,《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局部),1991年。展覽「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1994年 All rights reserved

首先,創新性。卡地亞基金會承諾,會為「藝術家提供充分的創作自由」。「創造性是我們基金會的核心,而它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館長埃爾維·尚戴斯告訴雅昌藝術網,「因此,無論藝術家知名與否,我們將為其提供一個自由創作的場所。為此,我們不設局限。他/她可以來自任何地方,從事任何領域的工作,擁有不同文化的學術背景。只要作品有力量,我們都可能選擇他/她來參展。」據官方統計,從1984 年到1994 年,基金會已贊助多位藝術家的駐留項目,如法國藝術家法布里斯· 伊貝爾、讓·米歇爾·奧托涅爾和阿布薩隆, 中國藝術家黃永砯、蔡國強,剛果藝術家謝里· 桑巴,還有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此外,基金會曾培養了一批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如今,他們已享譽全世界。比如,漢斯 ·尤利斯· 奧布里斯特、費大為、侯瀚如等。從這份名單中可見,卡地亞基金會的眼光是很前瞻的。

展覽「北野武:畫家的孩子」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2010年

Photo Olivier Ouadah

裝置作品《出口》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Mark Hansen, Laura Kurgan et Ben Rubin, in collaboration with Robert Gerard Pietrusko and Stewart Smith

Photo Luc Boegly

其次,跨學科。早在1984年,卡地亞基金會就明確了推動設計發展的使命,許多著名的設計師都曾受邀進行展陳設計。例如,安德莉· 普特曼便曾負責了「致敬法拉利」工業設計展。九十年代起,基金會開始試圖打破當代藝術、原始藝術和民間藝術的邊界。1990 年,基金會邀請 盧 · 里德和他的地下絲絨樂隊來現場舉辦演唱會;1991 年和1992 年,保羅 · 維利里奧兩次受邀,推出展覽「速度」和「直面」;此後,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和讓·保羅·高提耶、大導演北野武和大衛·林奇都曾在卡地亞的受邀之列。而他們的展覽更跳脫於各自以往經驗:高提耶將展廳打造成一個麵包房,他為每一位麵包師設計服裝,觀眾可以買下麵包,邊吃邊看;北野武則舉辦了一場真正的「藝術展」,那些畫作讓觀眾看到他的另一面。「秉承著跨學科的理念,我們團隊需要和各行各業的人士交流和溝通,我們試圖不斷突破藝術和手工業、科技、環境等領域的局限,形成創新性的觀展體驗。」埃爾維·尚戴斯。

展覽「數學:陌生風景」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2011-2012年

Photo Olivier Ouadah

最後一條最重要的「黃金原則」——獨立性。也就是說,卡地亞基金會的資金全部由卡地亞品牌資助,但在資金管理方面,基金會是完全獨立的。 卡地亞不會幹預基金會選擇哪一(幾)位藝術家和帶來哪些作品。對此,尚戴斯曾非常硬氣地說:「卡地亞基金會的藝術家,永遠不會參與品牌的任何具有商業意味的活動。」正是因為這項原則,卡地亞基金會才更令同行羨慕:不缺資金,又獲自由的主導權。

在三條原則的基礎上,卡地亞基金會已舉辦超過百場展覽,委任藝術家創作超800 件作品,現有館藏1500件,來自50多個不同國家的350位藝術家。據尚戴斯介紹,卡地亞委任作品的情況有很多可能性:「通過溝通,我們可能會邀請藝術家根據美術館的空間完成在地的創作,也可能請他們在一場展覽中完成一件(組)新作,有時藝術家自己會有做新作品的想法,一切都有可能。」而在展出作品和委任作品中,卡地亞基金會建立起獨特的館藏。尚戴斯告訴雅昌藝術網:「基金會最看重藝術家,和他們溝通時,我們無法預計他/她會做出怎樣的作品,所以也不會對作品做標準化的要求或限制。也因如此,我們在收藏時,完全沒有考慮過投資方面。」據悉,卡地亞的館藏都會通過一份詳細的收藏清單,其中設有作品介紹和價格明細,待委員會通過後,最終確認館藏內容。

看完這些科普信息,我們再來看看卡地亞基金會今年的展覽計劃:

石上純也:解放建築

2018 年3月30日至6月10日

巴黎

石上純也,「解放建築」展覽,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2018 石上純也建築事務所. 照片 Luc Boegly

3月30日至6月10日,卡地亞基金會帶來石上純也個展「解放建築」 。作為 2010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獲得者,石上相信建築擁有創造新世界的力量。石上純也在此次展覽中展示他分布於亞洲和歐洲各地的二十個建築項目,它們以大型模型為主體,配合影片和圖紙呈現在觀眾面前。這 此次展出的建築,有的已經落成,有的仍處於建造過程當中。

石上純也1974 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是日本新生代建築師群體中的一員。這個群體緊隨伊東豐雄和妹島和世之後,自2000 年以後開始嶄露頭角。不久前,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剛為他們舉辦了一場大型展覽。石上代表性的大型 項目包括:2008 年建於日本的神奈川工科大學工作室、2010 年啟動的莫斯科工業技術博物館的翻新和配套的公園改造項目、以及 2014 年建於哥本哈根的和平之屋。

南方几何藝術:從墨西哥到火地島

2018 年 7 月 11日至 2019 年 1 月 6 日

巴黎

在展覽「南方几何藝術:從墨西哥到火地島」 中,卡地亞基金會將聚焦豐富多彩的拉美藝術中的圖案、形狀和形象,為觀者帶來從前哥倫比亞時期到當代藝術創作的一系列拉美藝術作品。展品包括民間藝術、抽象藝術、陶瓷、人體彩繪、雕塑、建築和編織工藝品等諸多形式。通過它們,觀者將能夠體驗到最純正的拉美幾何抽象藝術。據官方透露,展覽將彙集拉丁美洲藝術界幾個關鍵人物的作品。例如,委內瑞拉藝術家蓋戈製作的精緻而輕盈的雕塑、古巴藝術家卡門· 埃雷拉的極簡主義繪畫;同時,展覽也為一些年代較為久遠的小眾藝術家作品創造了對話的契機。例如,巴西畫家路易斯· 澤爾比尼的大型布面油畫、墨西哥藝術家弗朗西斯科 · 托萊多的陶瓷、查科地區 的巴拉圭紡織品、克勞德 · 列維 - 施特勞斯拍 攝的卡杜維奧印第安人體彩繪,以及哥倫比阿特里斯· 哈拉米略拍攝的建築等。此外,玻利維亞建築師弗雷迪· 馬馬尼還為基金會創造了一個夢幻舞廳,將前哥倫布時期、提瓦那庫豐富多彩的幾何意象帶進了法國藝術領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參觀者:吉列爾莫·奎塔卡對於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的思考

展覽至6 月 24日

阿根廷

卡地亞基金會與基什內爾文化中心首次舉辦合作展覽「參觀者:吉列爾 莫 · 奎塔卡對於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的思考」。這項大型展覽得到了法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和阿根廷法國文化中心的鼎力支持。首次將第一次將23 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帶到阿根廷。其中,大衛· 林奇、阿涅斯 · 瓦爾達、帕蒂 · 史密斯、沃爾夫岡 · 蒂爾曼斯和荒木經惟等藝術家的作品都是第一次在阿根廷展出。

「博萃臻藝—中西方珍寶藝術展」展覽現場遼寧省博物館 圖片來自卡地亞

那些傳世珠寶展

事實上,除了獨立運作的卡地亞基金會,卡地亞品牌也在藝術珠寶的推廣上不遺餘力。據記錄,自1989年巴黎小皇宮第一次大型展覽開始,卡地亞典藏足跡遍布全球最頂級文化藝術機構,先後受邀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等地展出;同時,它與中國也有著深厚淵源,曾分別於2004年上海博物館、200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2012年台北故宮、2013年遼寧省博物館展出。

下面,我們收錄了部分美術館級的卡地亞品牌大展。

「博萃臻藝—中西方珍寶藝術展」展覽現場遼寧省博物館 圖片來自卡地亞

「博萃臻藝—中西方珍寶藝術展」

2013年9月

遼寧省博物館

2013年9月13日,「博萃臻藝—中西方珍寶藝術展」登陸遼寧省博物館。據悉,這是卡地亞典藏自創立以來全球藝術之旅的第26站。

「卓耀精藝——卡地亞20世紀珍寶藝術展」 展覽海報

「卓耀精藝——卡地亞20世紀珍寶藝術展」

2014年11月16日至2015年3月15日

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藝術博物館

此次展覽呈現卡地亞1900年至1975年間誕生的眾多珠寶、時計以及精美飾物作品。展覽分為「上流階層·格調追求」、「裝置藝術·全新視點」、「裝飾藝術·異域風情」、「男性視角」、「煙具藝術」、「魅力年代」以及「風尚標杆」七大主題。除卡地亞至臻作品之外,展覽同時展出一系列精選作品最初的設計手稿,以及記錄品牌從創始之初直至今日的歷史圖片、影視片段、宣傳資料和電影劇照。這些珍貴史料在卡地亞檔案館中得以精確記錄與完好保存。此次展覽的展品除來自卡地亞典藏之外,還有一部分由美國和歐洲的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提供。

丹佛藝術博物館 圖片由卡地亞提供

丹佛藝術博物館弗雷德里克&簡?邁耶中心總監克里斯托夫?海因里希對此表示:「卡地亞的風格演變帶領我們回溯20世紀的時代演進,從俄國沙皇統治末期出發,到美國咆哮的二十年代,最後迎來我們熟知的星光璀璨的好萊塢時代。參觀者將全身心地領略到卡地亞品牌三兄弟及其歷代設計師們的非凡創造力與前瞻性視野,不僅會為卡地亞精美絕倫的藝術作品所震撼,還可在此感受到品牌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所歷經的異彩紛呈的文化轉變。」

卡地亞以「皇家瑰寶」為主題亮相第27屆巴黎古董雙年展 圖片由卡地亞提供

「皇家瑰寶」第27屆巴黎古董雙年展

在第27屆巴黎古董雙年展上,卡地亞以「皇家瑰寶」為主題,奉上中央寶石總重超過1,800克拉、耗時98,000個工時的100餘件曠世佳作。其中包括一顆一顆重達166.18格令的古董級皇室珍珠。據悉,該珍珠最早由英國女王和印度皇后瑪麗女王覓得,它曾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為三代英國皇室所收藏。

【後記】

近幾年,卓越的品牌開始以藝術加持,不斷暗示公眾各自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在眾多品牌中,卡地亞更是諳熟藝術之道:一方面,品牌不斷在全球範圍內舉辦展覽,訴說由一件件價值連城的珍貴典藏打造的歷史。另一方面,它也知曉,支持藝術,需要給予凈土,令其自由生長。

鍾愛卡地亞的你,更了解它了嗎?

(本文圖片、視頻由卡地亞、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提供,鳴謝藝術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楚鎮墓獸與幽都
如何讓文物的出國展覽更頻繁也更安全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