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領土在這裡每年增加500萬平方米,是這兩條「巨龍」吐出來的

中國領土在這裡每年增加500萬平方米,是這兩條「巨龍」吐出來的

原標題:中國領土在這裡每年增加500萬平方米,是這兩條「巨龍」吐出來的


長江、黃河通常被稱為中國的兩條「巨龍」,從歷史上看,這兩條「巨龍」每天都在吞吐泥沙,都在為中國增加領土面積,在宋元明清時期,長江和黃河的泥沙還合併到了一起在長江口堆積,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來詳細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所謂「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受此地形的影響,中國境內的河流從整體上看也是自西向東流。換句話說,中國的西北內陸,地形較高,土壤較多,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勢低平,海岸線眾多,自西向東的大江大河正好把西北內陸的泥沙帶到了東南沿海。


(東亞大陸地形圖,西北高,東南低。)


當然,這種作用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雙重影響的結果,首先,黃土的高原的侵蝕,自然侵蝕成分佔去了70%,人類的因素只佔30%,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黃河在上游一帶還是比較清澈的,流經黃土高原之後,開始變得渾濁,早在漢代的時候,就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說法。為什麼黃土高原的侵蝕如此嚴重呢?黃土的顆粒比較細,土質比較松,容易受雨水的沖刷,而且黃土高原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集中在每年的7、8、9月份,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到了雨季,大量的泥沙被雨水攜帶到了黃河裡面,黃土高原輸入到黃河的泥沙每年在16億噸,大約有4億噸被黃河帶到了下游平原一帶。


黃土質地細膩、疏鬆,土層厚,養分充足,人們使用簡單的木製工具就可以在這裡開墾土地,因而黃土高原是我國農業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千百年來,人類在黃土地上開墾土地,破壞了森林植被,從而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特別是進入到秦漢時期以後,人力因素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比較的嚴重,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也比較的嚴重。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在上海市注入東海。


從自然因素上來講,長江流域的地形西高東低,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帶,丘陵、山地比較多,再加上這裡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兩季,在暴雨季節,雨水沖刷山地、丘陵,於是大量的泥沙就通過大大小小的河流,匯入到長江。當然,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相對來說,自然的因素比較微弱,更主要的是人為因素的作用。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土壤是紅土,富含氧化鐵,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不容易被雨水沖刷,但是,隨著魏晉南北朝以後,南方地區農業經濟的繁榮,長江流域山地、丘陵地帶的植被被大量的破壞,水土流失就變得越來越嚴重。



(秦漢時期,上海的川沙、南匯等地是海洋)

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也就是商周時期,今天上海的南翔、莘庄、橫涇一帶,還處于海岸線上,大部分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公元4世紀的時候,也就是魏晉時期,海岸線進一步推進到月浦、北蔡、奉城一帶,而到了公元11世紀的時候,也就是北宋時期,海岸線則到了川沙、南匯一帶。


為什麼魏晉時期,上海的成陸速度加快了呢?這主要是由於孫吳、東晉政權對我國江南地帶的開發而造成的,在三國之前,皖南、蘇南、浙江一帶的山地、丘陵地帶,還是原始森林,孫吳、東晉政權定都建鄴(今南京市)、建康(今南京市)以後,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皖南、蘇南、浙江一帶的山地、丘陵地帶,大部分被開發成了農業區,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水土流失,從而直接加快了長江三角洲的淤積速度。


安史之亂以後,經濟中心逐漸向南方遷移,長江中下游地區又迎來了一次開發的高潮,至宋代以後,有所謂「湖廣熟、天下足」、「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農業經濟繁榮的背後,是大量的森林被破壞,長江的泥沙含量越來越多。


現在在長江的入海口,有一個島嶼,叫做崇明島,崇明島是我國的第三大島,面積僅次於台灣島和海南島,約為1225平方公里。


在唐高祖武德年間,長江的入海口還僅僅只有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而到了唐中宗神龍年間,這兩個小沙洲,「漸積高廣」,發展成了崇明鎮。


(現在的崇明島)


那麼,崇明島面積的增大,與黃河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黃河在崇明島的發育過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黃河之水和長江之水在有一段時間是併流入海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東京府守將杜充為了在淮河一線阻擋住金兵的進攻,遂在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扒開了黃河大堤,從此以後,滾滾黃河之水南下直奔泗水,從泗水匯入淮河,後來蒙古軍隊為進攻金朝,又先後在商丘、開封一帶掘開了黃河大堤,黃河之水又分別通過濉水、渦水入淮,這就是歷史上黃河「奪淮入海」的時期。

黃河在「奪淮入海」的階段,河水是注入黃海的,怎麼會跑到長江口呢?黃海沿岸有微弱的岸流,而且是自北向南流,黃河的泥沙進入到黃海沉積了下來以後,又會隨著黃海沿岸的海流,南下進入到長江的入海口,於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河流的泥沙同時在這裡堆積,崇明島的面積越來越廣大。


在歷史上,黃河不僅「奪淮入海」,而且還直接與長江合併入海,南宋、元、明時期,隨著黃河的泥沙在淮河平原的堆積,使得淮河下游的萬家湖、泥墩湖、破釜塘等湖泊的湖床逐漸抬高,眾多的小湖泊逐漸連成一片,黃河、淮河的水量注入到這些連成一片的低洼地帶,形成了面積為2000多平方公里的洪澤湖,明朝隆慶年間,潘季馴治理淮河和黃河的時候,把黃河固定在了新河道上,從此以後,黃河「奪淮入海」的局面形成定局,洪澤湖形成以後,淮河不再有單獨的入海口,黃河之水通過洪澤湖的水道在三江營(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匯入長江,黃河的泥沙不僅在黃海沿岸堆積,這個時候,還直接跑到長江里來了,直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通過幾次泛濫,才重新回歸到渤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飛說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厲害的將軍,收回60萬領土,留下個大寶藏,卻被中國人遺忘
中國領土每年能增加500萬平方米,是這兩條「巨龍」在此吐出來的

TAG:騰飛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