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抽象」,一個新藝術團體歷經30年的誕生

「北京抽象」,一個新藝術團體歷經30年的誕生

「北京抽象」展覽現場,香港芳草地當代藝術空間,2018。圖片:致謝芳草地當代藝術

從德國的「零派」到中國的「新浪潮」,戰後藝術史中湧現出的藝術團體和運動不勝枚舉。儘管他們的作品風格不一,但大多享有同一特徵:作品是在成員藝術生涯中相對早期所創作的。但一個新的中國藝術家團體卻打破了這個常規。藝術團體「北京抽象」中的八位成員在彼此認識了三十多年後,才真正聚首,在近期首次集體亮相於香港芳草地當代藝術空間(Parkview Art Hong Kong)舉辦的同名展覽「北京抽象」(展期至5月12日)。

「北京抽象」藝術家團體成立於2017年夏,成員包括毛栗子、馬可魯、譚平、孟祿丁、袁佐、馬樹青、李迪和馮良鴻。他們的首次展覽涵蓋過去47年間不同風格的創作。雖然「北京抽象」最近才正式成立,策展人彭鋒告訴 Artsy,這個團體其實早在去年夏天的很久以前就以非正式的方式成形了。

馬可魯,《啊打 – 深紅 No. 3》,2017,布面油畫。圖片:致謝藝術家和芳草地當代藝術

「八位成員相知相熟逾30年,他們彼此交流創作技法,分享著共同的藝術興趣。」彭鋒說道。彭鋒擔任北京大學教授,也是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策展人之一,策划過百餘場展覽,其中包括2011年的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彭鋒告訴 Artsy,這群藝術家之所以開始轉向抽象藝術創作,緣起於1980年代中國的重大社會變遷。

孟祿丁,《元速》,2015,布面丙烯。圖片:致謝藝術家和芳草地當代藝術

「他們早期都是從畫具象作品開始,後來才逐漸轉向抽象領域。」彭鋒說道。

在那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繪畫被大力推崇,現代藝術的創作技巧既沒有被列入國家藝術教育大綱里系統教授,也未曾公開展示。但毛栗子認為,直到今天,中國的抽象藝術家依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於是在去年夏天,他邀請了馬可魯、馬樹青、袁佐、譚平、孟祿丁和馮良鴻共進晚餐,討論一場群展。當天傍晚,「北京抽象」就此誕生。

毛栗子,《花非花》,2017,布面油畫。圖片:致謝藝術家和芳草地當代藝術

這個團體創作風格多元,除了都具有最基本的抽象特徵外,在香港展出的作品看似少有關聯。馬樹青的作品《無題》中,艷麗的丙烯顏料層層疊進,從作品側面亦能窺見不同色彩。掛在對面的是毛栗子的《花非花》,一朵巨大的藍色油彩令人想起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海倫·弗蘭肯特爾(Helen Frankenthaler)大片揮灑的色塊。

李迪,《秋分》,2011,布面丙烯。圖片:致謝藝術家和芳草地當代藝術

馬樹青,《無題9》(左),《無題7》(右),2017,丙烯木板。圖片:致謝藝術家和芳草地當代藝術

然而,真正將他們的作品聯繫起來的,是藝術家們所經歷的共同歷史:他們成長於20世紀後半葉的北京,抽象的表達承載了他們各自對所處文化、周圍世界和個人生活的不滿,以及對更美好未來的想像。

更早期的中國藝術家們已開啟了大量抽象繪畫實驗。比如,20世紀初,林風眠和吳大羽等第一批赴法留學的藝術家,創造了以鬆散流暢為特質的「寫意」畫風。經過西方文化、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的洗禮,這群藝術家在1925到1927年間留學歸來,推動了「寫意畫」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在作品中,藝術家創作的人物形象清晰可辨,但同時又對形態和顏色進行大膽嘗試,在保留傳統技法元素的同時又打破現實主義表現的邊界。吳大羽和林風眠都曾在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為「國立藝術院」)教書,1940年後,學生朱德群和趙無極傳承了他們的技法,以抽象手法融會中國文化的元素進行創作。

袁佐,《那裡還有三口大水缸》,1988,布面油畫。圖片:致謝藝術家和芳草地當代藝術

馮良鴻,《作品 15-7-2》(又名 : 空谷),2015,布面油畫。圖片:致謝藝術家和芳草地當代藝術

1960年代,在國家、社會和文化的變遷中,許多藝術家離開了中國。這中止了這些畫家的創作,事實上也使得他們很難再繼續這風格的創作實踐。「現代主義在中國發生得太早了。」提及像林風眠和吳大羽這樣的藝術家,彭鋒說:「在『新中國』,一切(非社會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都停滯了,等到80年代這些別樣的藝術漸漸復甦時,西方藝術家們已經進入到後現代主義。」

儘管如此,有一小部分抽象藝術家仍在安靜地創作。馬可魯的抽象創作開始於70年代,毛栗子在1980年創作了《抽象》。「北京抽象」希望繼續拓展中國後現代抽象藝術的外延,把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變化的環境在創作之中予以體現。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抽象藝術再一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並大受歡迎。1981年,中國美術館首次在中國展出西方的抽象藝術。這場名為「波士頓博物館美國名畫原作展」的展覽由美國和中國政府合作舉辦。中國觀眾得以一睹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作品之風采。於是,波洛克很快成為影響了中國80年代初期藝術生態的重要人物。

譚平,《繁殖 2 號》,2008,布面丙烯。圖片:致謝藝術家和芳草地當代藝術

彭鋒也指出,由於「北京抽象」的藝術家是在中國抽象藝術的荒漠環境中繼續創作的,這導致他們的作品與西方抽象始終不同。藝術家團體的創作「反映了北京生活的多樣性,同時打破了對於這座城市或是藝術本身的固有觀念。如今的北京,創作已不再單一 ,許多看似矛盾的元素也能在北京共存。」彭鋒說。以一個集體的新名字正式組建,「北京抽象」希望能夠繼續推動和創作反映北京不斷發展且獨一無二的城市氣質的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sy官方 的精彩文章:

鄭志剛:用一座座購物藝術中心打造中國千禧世代新文化

TAG:Artsy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