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的文人們到底在想什麼?

中國古代的文人們到底在想什麼?

「儒道互補」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這種思想貫穿歷朝歷代知識分子的一生。這裡的「儒」指的是孟子所謂的積極入世、參政議政的思想,「道」指的是莊子所謂的避世歸隱、安貧樂道的思想,這兩種思想塑造了古代文人的人格,而且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流傳,乃至於今。在這裡,我想通過對白居易一生的分析來具體解讀這種文化基因的影響,因為這對我們了解中國人潛在的人格特徵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兒時的教育對一個人人格的塑造起著決定性作用。白居易生於一個傳統的官宦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明經出身,所以他所受的教育也是傳統的儒家教育。而且白居易從小就有讀書識字的文學天賦,加上家庭環境的熏陶,他的基礎人格已經奠定,即形成了以儒家「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為中心的入世為官思想。同時,他的生活環境比較接近下層社會,更能體會到底層老百姓的生活艱苦,所以更堅定了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抱負。

白居易一生之所以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平民詩句」,和他早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少年時的白居易由於受戰爭的影響而時常顛沛流離,飽經患難,對當時的民間疾苦、政治混亂和人們生活的不安定有著莫大的體會。試看他當時所作的一首七律: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雖然頻繁的遷徙給白居易的人生帶來了許多苦難,但是他從來沒有對人生產生過悲觀消極的看法,反而是更加堅定了他渴望改變國家和社會的願望。他在年輕時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其中前兩聯是: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從這些早年困頓曲折的經歷中,白居易逐漸認識到朝廷的政治腐敗才是人民痛苦的根源,熟讀儒家經典的他急切地期望通過科舉考試步入政途,從而實現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

終於,機會來了。當白居易二十九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北上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並且獲得第四名,當時所題的一首詩淋漓盡致地反應了他得意的心情:

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

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這就是孔孟所謂的積極入世、期望通過參政議政改變社會與民生的儒家思想,古往今來的知識分子無一例外: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孟郊;「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的杜甫;「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李賀;還有一生狂放不羈的李白,雖然他曾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是一旦當上了朝廷命官,便也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感嘆。

就這樣,白居易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結果一開始就不竟如人意。在擔任長安任校書郎時,他經歷了歷史上著名的「永貞革新」,卻因為官職卑微而沒能夠參加。後來任校書郎期滿,他參加制舉考試,因為出言過直而不受重用,只被任命為了京兆府一個小縣城的縣尉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北美網紅時博攝影師手把手教你怎樣變紅
NCAA決賽,騎士的選秀權及熱門選秀球員簡單分析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