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升級 出水文物總計1萬2千多件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升級 出水文物總計1萬2千多件

張獻忠沉銀水下考古隊今天(20日)中午發布消息,今年1月開始的二期考古發掘,目前已基本結束,出水文物總計1萬2千多件,其中包括目前國內首次發現的明代藩王金寶。

在發掘出水的1萬2千多件文物中,尤其令考古隊覺得驚嘆的,就是今年發掘出水的明朝藩王金寶,也就是金印章。史料記載,明朝、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親王后代繼承王位,會再授金冊,但金寶世代傳用唯一一枚,因此就更加稀少珍貴。據介紹,目前可以確定發掘出水的金寶有三枚,其中,蜀王金寶來自蜀藩王府,被人為切割成十幾塊,目前正在進行拼接。另外兩塊分別屬於定王、榮王金寶的殘存部分。

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領隊劉志岩:明代金寶現在是沒有發現,目前為止是唯一的一個發現。一般會有四個字,這個是某王之寶。記載是這個五寸二分,相當於現在的大概10厘米多一點。我們現在發現的金寶,大概就是5厘米多一點,是烏龜造型的。

另外,隨著江口沉銀考古發掘聲名大噪,網上對岷江河道內的一些瓷器碎片,也產生了極大興趣。那這些瓷片是否屬於發掘的目標文物呢?

劉志岩:這個我都沒有特別關注,網友可能覺得是不是張獻忠也會去獲取一些瓷器。但是,目前發現的一些瓷器,可能和張獻忠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和這場戰爭可能也沒有太大的關係。附近也有碼頭,一些百姓使用的東西,會在河道裡面出現,這個並不奇怪。

今年的考古還出水了去年極少發現的金碗、銀碗、金杯等容器。專家推測,可能是出於當時運輸節約空間的需要,也可能是沉入江底後遭擠壓,這些金銀碗已經被壓扁,但它們雕工精美,等級比較高,使用者應為當時的上層人群。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升級為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此前我們熟知的「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目前換了一個新的名稱,叫「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名稱變化的背後,是考古工作者憑藉今年的最新考古成果,對這一段歷史的重新定位。

不同於去年,今年的考古發掘,出水了大量的兵器,以冷兵器為主,包括刀、劍、矛等。而更重要的發現是,首次發掘出一件火器三眼銃,儘管它裹著一層泥沙,但熱兵器的機關設計,還是能觀察到一些。據介紹,明晚期設有使用相關火器的軍隊,而這件火器正好用實物印證了明朝晚期相關歷史。

劉志岩:正是因為發現了這麼多的兵器,就更印證了,這個地方應該是一個古代戰場。應該是1646年,張獻忠和明代參將楊展,在這兒有一場比較大的這個江口之戰。

1646年,經此一戰,張獻忠兵敗,沿途獲得的金銀也隨之沉入岷江江底。從此,也就有了流傳已久的江口沉銀傳說。經過去年的首次考古發掘出水了屬於張獻忠所建政權的金銀冊等大量文物,最終將這段傳說故事證實為歷史事件。經過今年的考古發現,又將這一歷史事件進一步拓展,因此,江口沉銀遺址的名稱也隨之改成了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劉志岩:江口沉銀這個名字,它只不過代表了一次行為,或者說一個地點,這個和我們目前考古發現,不是很吻合。那它到底是什麼,這就需要我們去做考古工作來證實。

而與江口戰場密切相關的戰船,至今尚未發現遺骸。專家推測,戰船可能當時在火攻下已經焚毀,殘餘船板可能順水漂走。沉入水下的部分,因缺乏淤泥保護可能腐朽。然而今年考古發掘得另一項重大收穫,是發現了數量巨大的船釘,為考古隊員未來尋找戰船遺骸提供線索。

新聞鏈接:傳說和歷史隔著一場考古

考古能讓我們用最直觀的視角,來觀察歷史,並進一步推演那些已經消失了的人、事和長物風貌。考古隊介紹,隨著兩期考古工作的結束,關於江口沉銀和明末戰場的研究,也將全面開展。

2017年1月至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四川彭山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共出水各類文物3萬多件,包括屬於張獻忠大西政權的金封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以及銘刻著「大西」國號和年號的銀錠等。此外,還有屬於明代藩王府的金銀封冊,來自貴族和民間的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和鐵刀鐵劍等兵器。這些出水文物,用實物證明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歷史傳說;這些出水文物,時間區間為明代中期至晚期,空間來源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涵蓋了明代的大半個中國,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乃至明末清初的社會歷史走向都具有重要意義。

劉志岩:傳說到信史,只隔了一次考古發掘。這個背後是有很多很多人的付出,今天我站在鏡頭前面,但是沒有站在鏡頭前面的,還有很多考古隊員,他們每一天在這裡,做這個可以說很枯燥,就是為了從考古發掘現場,提取出能夠成為歷史的一些重要的信息,這個工作並不簡單。

劉志岩介紹說,本次考古發掘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內水考古項目。針對遺址處於岷江河道內的實際情況,通過圍堰解決發掘平台,為今後灘涂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經驗借鑒。兩期考古發掘中,面對巨量的泥沙,考古隊選擇使用大型機械,先將三四米深的沙石挖開,再用篩選機進行水洗分揀,防止有遺漏的文物。河底最下層為凹凸不平的基岩,只能人工一點一點地開挖,而紅色基岩多是深達1米的溝壑,文物大都沉積在縫隙的泥沙中。

劉志岩:基本上將整個遺址,分為了四個比較重點的區域,這是對遺址範圍的初步的確認。但是說到底這個遺址有多大,還需要靠以後的考古發掘工作,來進行解決。

今年是第二期考古發掘,從1月持續到4月底。截至目前,兩期發掘面積總計約3萬平方米,兩期發掘出水文物合計4萬2千多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報業網 的精彩文章:

森友學園前理事長重申曾被日本財務省要求躲藏
把全國兩會新聞說給你聽,我們是認真的!內附「神秘信箱」

TAG:新華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