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陵第一部名人年譜——《白遇道年譜》,你了解多少?

高陵第一部名人年譜——《白遇道年譜》,你了解多少?

原標題:高陵第一部名人年譜——《白遇道年譜》,你了解多少?


今天,


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高陵歷史文化名人,


白遇道


不同於以往的大致概括,

這次我們將以「年譜」的形式呈現。


大家知道什麼是年譜嗎?


年譜是以譜主為核心,


以年月為經緯,


將一切有關活動均加以介紹。



白遇道(1837——1926),字悟齋,改字五齋,晚號完古山人,高陵人。少年秀才,青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父喪返籍守制時,講學於雲槐書院,並編纂《高陵縣誌》,文筆洗鍊,文風謹嚴,被譽為關中名志之一。一生著述頗豐,書法造詣高深,瘦硬有神,尤擅小楷。



丨圖:白遇道塑像 吳瑛供圖丨


下面,

我們就一起看看


先生的年譜吧!


清道光十七年(1837)


1歲


農曆三月二十五日先生生於高陵孝義里董白村。按照族譜按「道」字輩,取名遇道。


先生幼時聰慧過人,少時好讀書,枕讀不倦,四書五經,春秋禮記皆有接觸,



清咸豐四年(1854)


18歲


以優異成績考取本縣秀才。

與墨夫人成婚,時家父在涇陽經商,家境稍寬裕,衣食無憂,全身心投入帖括。



清咸豐九年(1859)


23歲


先生在三原宏道書院學習,受學於臨潼楊彥修門下,


楊彥修(1816—1890),字子經,臨潼縣三田裡李橋堡(今閻良區北屯街道李橋村)人。年7歲,就能背誦《五經》。年未20歲即有文名。1846年,陝西巡撫林則徐聘其為課讀師。咸豐辛亥(1851)鄉試亞元,議敘內閣中書,歷署河南獲嘉、武安、鹿邑、杞縣、睢州、西華、滑縣等縣知縣,所到之處,多有德政。有《臨潼縣續志》和《學達觀齋制藝》傳世。



清咸豐十年(1860)


24歲


隨長安李蔭堂學詩賦於終南山麓子午鎮。


清咸豐十一年(1861)


25歲


是年,得以選,考取本年貢生。



清同治元年(1862)


26歲


先生本生父長義公,因戰亂,壽終正寢於涇陽縣旅舍。先生本生父生於嘉慶十年三月二十七日子時,享壽六十有一。



清同治三年(1864)

28歲


受聘於記名提都曹克忠處辦理文案。



清同治七年(1868)


32歲


受學於三原學古書院賀瑞麟門下,研習理學課試。先生資性過人,有獨到之見解,前途不可估。


賀瑞麟(1824-1893), 原名賀均,榜名瑞麟,字角生,號復齋、中阿山人、清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道光21年中秀才,後授業於關學大儒李桐閣。同治九年(1870)創立正誼書院。主講正 誼書院20年,學兼體用,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學之在成;刊印經典,彙集為《清麓叢書》,為時人所敬重。督學吳大徵湊請朝廷,奉旨授國子監學正銜,晉五品銜。編著有《朱子五書》《女兒經》《信好錄》《養蒙書》《清麓文鈔》《三原縣新志》《三水縣誌》等。



清同治九年(1870)


34歲

長子忠善出生。


再到賀瑞麟創辦的「清麓精舍」繼續研習,是年考中庚午舉人。



清同治十三年 (1874)


38歲


朝廷引見新科進士。得旨、陸潤庠、白遇道等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袁錫齡、張聞錦等俱著分部學習。趙培因、顧文基等俱著以內閣中書用。焦雲龍、汪慶長等俱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戶部候補郎中王維翰、工部候補郎中蕭鏞、俱著以郎中即用。戶部候補主事程秀、劉本植、尹序長、禮部候補主事桂霖、俱著以主事即用。候選員外郎恩綬、著分部學習。余著歸班銓選。



清光緒三年(1877年)


41歲


諭令引見甲戌科散館人員得旨,先生等授為編修三甲庶吉士。


清光緒五年(1879)


43歲


父喪,先生歸里服孝。



清光緒六年(1880)


44歲


主講高陵景槐書院研習。


八月,應縣令程維雍之請編修《高陵縣續志》。


清光緒七年(1881)


45歲


六月,《高陵縣續志》編成。體例一如呂楠《高陵縣誌》,但在運用資料方面均標示出處,文筆洗鍊,實不讓前賢。


重刻《涇野子內篇》書成刊印。



清光緒八年(1882)


46歲


《課館詩賦偶存》刊成。



清光緒十年(1884)

48歲


先生起複回京,仍供職翰林院。時朝邑閻敬銘已入軍機,拜大學士,先生除逢年過節與閻相聚與陝西會館,從未涉足其門。閻素以耿介立朝,兩人疏於往來,京中同鄉稱兩先生為「二犟」。



清光緒十一年(1885)


49歲


七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英煦為山東鄉試正考官。先生為副考官。



清光緒十三年(1887)


51歲


先生母劉宜人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劉宜人臨潼人,劉昌奎之女,生於嘉慶二十一年正月初三,光緒十三年七月初九卒於家。



清光緒十四年(1888)


52歲


二月二十二日,葬母於先塋。


主講豐登書院。



清光緒十六年(1890)


54歲


柏子俊先生自關中書院告歸。應陝西巡撫鹿傳霖之約,先生由同州講席移關中書院主講。藍田牛兆濂受學於先生門下。稔其賢能,薦充白水彭衙書院山長。


柏景偉,字子俊,學名灃西先生。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咸豐五年(1855)中舉。初派定邊訓導,同治元年(1962),柏景偉回到家鄉,在終南山南五台勝寶泉讀書。光緒二年(1876)受聘於涇干書院、味經書院。光緒十一年(1885),受陝西學使之約,移講關中書院,任山長。光緒十五年(1889)因病辭歸。兩年後病逝,享年60歲。


牛兆濂(1867 -1937),字夢周,號藍川。藍田縣人,幼年過目成誦,光緒十年(1884)肄業於關中書院,師從白遇道。光緒十二年(1886)補廩膳生員,並被聘為塾師。光緒十四年(1888)鄉試中舉。後拜三原賀瑞麟門下,曾講學於藍田芸閣書院、三原清麓書院,辛亥革命後以遺民自居, 1937年病逝。著有《呂氏遺書輯略》4卷,《芸閣禮記傳》16卷,《近思錄類編》14卷等,又曾主纂《續修藍田縣誌》。



清光緒十七年(1891)


55歲


榮祿以工部尚書受賄被參,出任陝西駐屯軍將領,公餘常到關中書院聽講,因與先生相結識。


榮祿(1836-1903年),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政治家。出身於世代軍官家庭,以蔭生晉工部員外郎,後任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出為西安將軍。因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留京任步軍統領,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辛酉政變後,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欣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光緒二十九年卒,贈太傅,謚文忠,晉一等男爵。編有《武毅公事略》、《榮文忠公集》、《榮祿存札》。


七月,被委任為山西鄉試正考官,曹詒孫為副考官。



清光緒十八年(1892)


56歲


先生自關中書院日暮途遠浩然歸鄉,歷三年,譽滿西北。


秋間,即開館於皂樹劉村劉麟私宅,劉麟子澤椿、澤棠受學於先生,年終解館。


劉麟:(1819—1892)字瑞亭,例貢生,候選縣丞,贈資政大夫。


劉澤椿:(1871—1937),光緒丁酉科舉人。曾任四川省達縣、珙縣兩任知縣,後升直隸州加知府銜,並給二品封典。著有《傳家紀事》。辛亥革命後返回高陵老家務農,1937年去世,享年67歲。



清光緒十九年(1893)


57歲


年初,奉調從軍,備兵隴上。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59歲


甘肅提督董福祥進軍青海,榮祿推薦先生為董參贊營務,運籌決策。上諭,所請調編修白遇道赴營。已照準矣。


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肅環縣(當時屬寧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將領,官至太子少保、甘肅提督、隨扈大臣,賜號阿爾杭阿巴圖魯。1900年,義和團運動迅速發展,清廷採取"招撫"策略。董福祥部士兵紛紛加入義和團,殺死日本駐華使館書記官杉山彬,並參與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董福祥率軍護衛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逃。清政府與八國聯軍議和過程中,外國侵略者要求處死董福祥,清廷不允,旋被解職,禁錮家中。1908年病死於甘肅金積堡(今屬寧夏吳忠)。


十一月,先生以河州解圍。褒以道府記名,並賞戴花翎。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60歲


十二月,先生以總理甘肅營務出力。被朝廷以道員交軍機處存記。加布政使銜。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


61歲


隨董部入衛京師。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62歲


正月二十八日,夫人墨氏去世,夫人生於道光十九年六月十二日,春秋五十有九。夫人生兩男六女,除忠善在,其餘先卒或夭殤。


覲見光緒皇帝,超授甘涼兵備道。


是年,勸董福祥罄家資捐餉四十萬金,助賑皋蘭水災。



光緒二十五年 (1899)


63歲


三月,到武威,循例課雍涼、天梯兩書院。



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


65歲


是年,因董福祥兵亂,陝甘總督電召先生,先生時任甘涼道,馳詣福祥。許曉以利害。先生故福祥營務處也,先生見福祥,備述總督意,且力以保護自任。福祥感泣奉命,西陲賴以無事,不然者,內亂即發。



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


66歲


八月,《安貧改過齋雜著》編成,未刊行。



清光緒三十年(1904)


68歲


刊成《摩兜堅齋汲古集聯》


子忠善病逝,年三十四歲,邑增生。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69歲


八月,刊成《摩兜堅齋汲古集聯續》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70歲


先生任甘肅提刑按察使,分守甘涼兵備道,從二品布政使銜。


十月,先生與甘肅布政使豐紳泰同比利時參贊林阿德簽訂合同,購置了挖礦、鑽洞、煉銅、淘金、煉金設備。成立了甘肅官金銅廠(又名甘肅礦務官辦廠、窯街官金廠)。


十一月,刊成《摩兜堅齋汲古集聯再續》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


71歲


五月,創建蘭州黃河鐵橋。建橋材料海運至天津,經京奉鐵路運至北京,再經京漢鐵路運至河南鄭州,再用馬車分36批,車上插黃旗,護勇押解,浩浩蕩蕩,歷經艱辛,取道西安,轉運至蘭州。


十月,刊成《摩兜堅齋汲古集聯三續》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72歲


先生任甘肅督練公所參議;陸軍部一等咨議官;調署鞏秦階道鹽運使;甘涼兵備道。


九月,刊成《摩兜堅齋汲古集聯四續》



清宣統元年(1909)


73歲


十月,由先生參與總辦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歷經數年刊成。



清宣統三年(1911)


75歲


先生自知已無所作為,以老病引退還鄉,閉門著書,口不談時事。預營墓穴,自為志銘。摘錄部分如下:


……山人少而儒,壯而官,老而民。於是民皆笑之,匪民者譏之,斥之。笑者曰:子何民耶,無懷氏之民耶,葛天氏之民耶,抑不識不知順帝則之民耶。默無以應。譏者曰:子沃土民耶,瘠土民耶,抑奇肱橫目醢鼠噉蟲之民耶。喑不能應。斥之者曰:子頑民矣,愚民矣,否則賊民矣,亂民矣。則應曰:愚頑所不辭也,亂與賊則斷不敢也。於是以民終。……



民國四年(1915)


79歲


先生擅長小楷,其書工整規範,寫有對聯和中堂,上聯為:"鳳子傳香花開富貴",下聯為:"龍孫衍慶竹報平安"。中堂內容是:"浩生不害問日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為善?何為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被高陵區文化館收藏現,為國家三級文物。



民國五年(1916 )


80歲


正月初七,先生千金眉峰出生,因前兒女皆亡,千金又名柏壽,以佑此女健康長壽。其母賀氏,高陵邱店人。



民國六年(1917 )


81歲


二月上旬,《完谷山房寱語鈔存》刊成,是書上中下,共三冊。


《摩兜堅齋汲古集聯五續》刊成。



民國七年(1918)


82歲


正月,因子嗣早亡,抱養宗親忠暮之孫,曾孫白傳心承重宗嗣。



民國八年(1919)


83歲


代曾孫再自續寫墓志銘文。摘錄部分如下:


……以戊午之年建寅之月吉日良辰,獲抱一孫,將來為山人承重曾孫,雙奉兩宗教禋祀,意甚盛也。即日抱家撫養。小字阿寶,派名傳心。今而後山人無復事矣,百年後亦可以暝目矣。……



民國十一年(1922)


86歲


三月間,曹世英同夫人張碧梧赴渭南踏青,返回途中在高陵拜訪了先生。先生已經致仕在家,頤養天年。曹對先生的學識與人品極為推崇,就在白家暢談關學,又談了對時下陝西政局的看法,曹世英受了感動,書「關中文獻」匾額贈予先生。


曹世英(1885~1944)字俊夫。陝西白水縣人。幼年在本縣家塾讀書,17歲考中秀才。後在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學習,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經井勿幕、宋向辰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



民國十四年(1925)


89歲


先生於乙丑年臘月二十九日終老於家。



民國十五年(1926)


丙寅年正月十一日,安葬先生與原配墨夫人合葬於城南杏王村之新塋。


編輯:裴渡渡 審核:雷增


來源:白金剛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高陵 的精彩文章:

TAG:i高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