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失敗者李鴻章之死

失敗者李鴻章之死

| 讀史 |ID:dushi818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選自《重讀李鴻章》,東方出版社 作者:牛貫傑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辭世。生當「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李鴻章,生前身後都遭到詬病。

毀者雲其因循守舊,苟且偷安,不思進取,喪權辱國;

譽者則曰他盡心竭力,為民擔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梁啟超在其皇皇大作《李鴻章傳》中寫道:「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一個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渦中始終屹立不倒,著實不易。李鴻章卻在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做到了。

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作為政治家,他在各個方面都遭到了「慘敗」。軍事上,由於任人不當,沒有依靠專家治軍,尤其甲午一戰,二十餘年之苦力經營付諸東流;洋務上,因難以作出實質性改變,企業終未獲得獨立性而聽命於官僚;外交上,由於昧於世界大勢,頻頻被洋人所欺。

縱觀李鴻章一生,他是個失敗者。他並未使中國走向富裕與強大,甚至臨死時也沒見到獨立自主的中國。梁啟超對此做了精確的總結: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

曰責人昧於大局,而己於大局先自不明。曰責人畛域難化,故習難除,而己之畛域固習,以視彼等,猶不過五十步笑百步也。

細細體味梁氏所說的李鴻章之不足,其實是當時的中國人普遍面臨的困頓迷茫。李鴻章個人亦無法逃脫時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鎖。正是這剪不斷、理還亂的諸種矛盾交織困擾,構成了近代中國人的特殊心態,李氏一生莫不如此。

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對華戰爭。聯軍很快攻佔天津,進入北京。慈禧帶光緒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罪已詔」,授予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令其迅速辦理談判事宜,朝廷「不為遙制」。

李鴻章再次臨危受命,北上調停。李鴻章首先致電英、法、德、俄、日五國公使,提出「先靖內亂,再議善後」的解決方案。列強表示同意李鴻章北上。

李鴻章離開廣州時,曾對南海知縣裴景福感嘆:「內亂如何得止?我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幾年,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鐘不鳴了,和尚也就死了。」

李鴻章於上海啟程北上,由俄國軍艦護送抵達天津。李鴻章垂暮之年,看到熟悉的天津城如今殘破不堪,不禁放聲痛哭。其幕僚梁肯堂曾記曰:

相公時下憂時淚,誰道而今非哭時?

譬以等閑鐵如意,頓教捶碎玉交枝。

皇輿播盪嗟難及,敵壘縱橫不敢馳。

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憐臣命已如絲。

李鴻章馬不停蹄,趕至京城。此時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慘景:「京師屍積遍地,腐肉白骨路橫」;「火焚數千萬家,晝夜烈焰騰空」。

李鴻章在京城下榻於賢良寺。京城各國駐軍只承認奕劻和李鴻章兩位全權大臣的居住之所為中國地方,其餘均為「外國轄境」。

其實,奕劻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槍護衛;李鴻章住所亦有荷槍實彈俄國兵把守,外國報紙評論云:奕劻「如一囚徒」;李鴻章「實際上是受到禮遇的俘虜」。

清廷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前右一)、李鴻章(前右二)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等11國代表在北京簽訂《辛丑條約》

經過9個月的艱苦談判,1901年9月7日,李鴻章與列強簽訂了近代以來最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約之後,李鴻章在給朝廷的奏摺中寫道: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猝,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鬥狠,必有性命之憂矣。

李鴻章為簽訂和約竭盡了全力,離死亡越來越近。

1900年12月底,李鴻章開始生病,一個月後高燒不退。1901年7月,李鴻章病情加劇,不能視事。9月,又患上傷風,「鼻塞聲重,精神睏倦」。《辛丑條約》簽字後,李鴻章的病情急轉直下,飲食不進。兩個月後,部下周馥接到李鴻章病危的消息,趕到賢良寺前來探望。李鴻章此時已病入膏肓,身著殮衣,呼之能應,口不能語。

1901年11月7日中午,周馥哭號著說:「君有何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之事,我輩可辦,放心去吧!」

李鴻章忽然嘴唇喃喃顫動,兩行清淚從眼窩中滾出,須臾氣絕。終年78歲。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是的,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這古老的中華帝國,穿越千年歷史的塵埃,終於接近了她的終點。她是如此的疲憊、衰老,在英氣勃勃的現代文明之前,這般的捉襟見肘,窘迫難堪。然而,她還不甘心就此退卻,她還試圖掙扎。但這掙扎愈是激烈,其結局愈是凸顯出命運的無奈與歷史的無情。

在滔滔歷史洪流前,人只是滄海之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李鴻章也是無力的,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的不幸。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臨終前,李鴻章依然無限牽掛,吟詩一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亂,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霍金去世!世界很大輪椅太小,你一定要去看看!
中國歷史上十大傑出的年輕統帥,第一名無人能及!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