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雍正發明一項制度,後世誇讚,其實並沒有什麼用

雍正發明一項制度,後世誇讚,其實並沒有什麼用

說到清朝的皇位繼承,很多朋友們可能會聯想到電視中的情節:皇帝駕崩後,大臣讓人從「正大光明」牌匾後取出一張聖旨,上面有繼位新君的名字。其實,這就是清朝很著名的「秘密立儲制度」,說起來很神秘,後世評價也很高,但實際發揮的作用並不大。

清朝(包括後金)入關之前,皇帝(可汗)的產生是貴族公推制。努爾哈赤就是由八大和碩貝勒共同推選出來的。他死後,並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由代善與其子岳托及薩哈廉,擁舉皇太極為大汗。岳托當時說:「(皇太極)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

皇太極死後,各方勢力相持不下,在互相妥協中,六歲的福臨被公推繼位,這就是順治皇帝。

這種貴族公推制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選出相對比較優秀的人才,不會因為血緣和皇帝的好惡而讓太過於平庸的人上位。但是,它的壞處也顯而易見,那就是手握重兵的人都躍躍欲試,極容易發生內鬥。在入關之前的兩次權力交接時,如果不是各方妥協,差一點就發生嚴重的流血事件了。

順治過世時,年僅二十四歲,他的兒子都還很年幼,可選擇面不多。他以遺詔的形式立玄燁為皇太子,並繼承皇位。但是,到了康熙的時候,情況又大不一樣了。

康熙繼位的時候不過八歲,他在位時間很長,一共六十二年,而他的子嗣繁多。他在55歲的時候,有成年皇子12位,去世之前,有成年皇子15位。雖然他在康熙十四年就立下太子,可是隨著其他皇子的逐漸長大,紛爭不斷,最後鬧得不可開交,這也就是「九子奪嫡」的故事。

關於這段歷史,目前的影視作品非常多,而實際上在當時,圍繞著太子之位,競爭的殘酷性比演義中更加兇險,牽涉面更廣。當時朝野官員,幾乎都或多或少的捲入了紛爭,而且時間相當漫長。

最終勝出的雍正帝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他有鑒於康熙晚年皇子們紛爭帶來的動蕩,採取了秘密立儲制度。這種制度就是不在明面上立儲君,皇帝將中意的候選人的名字寫在兩份聖旨上,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另一份由皇帝本人保存。只有等到皇帝駕崩的時候,才能知曉答案。

雍正皇帝身體力行,他於登基之初,就宣布了這個制度,也是用這種方法確定弘曆為接班人。乾隆即位之後,沿用了這個制度,並將它定為祖制,永遠執行。

這個制度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儲君和皇帝之間不可避免產生矛盾,那麼就不立儲君,迴避了這個矛盾。另外,對於皇子們來說,因為沒有高下之分,都能看到朦朧的希望,因而都會竭力表現。皇子之間,因為沒有共同的對手,也都有爭位的希望,反而難以結黨。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個制度並沒有多大用處。雍正55歲時成年皇子只有2位,駕崩前一共才有3位皇子。更為關鍵的是,朝野上下幾乎都認定了弘曆就是接班人,他的哥哥弘時在五歲的時候,就被雍正削除宗籍,根本沒有繼位的可能。

乾隆高壽,在位時間也特別長,不過他的子嗣卻遠不如康熙那麼多。乾隆最開始是將永璉為儲君,沒想到永璉三歲就夭折了。當他五十五歲的時候,成年皇子僅僅4位,而且有兩位已經過繼出去,沒有資格。禪位時,僅存4位皇子,嘉慶的繼位也基本沒有懸念。

嘉慶五十五歲時,成年皇子就兩個,他駕崩前,也就四個皇子,成年的還是兩個,旻寧是嫡長子,按道理也是他繼承皇位。立不立太子,反正也就是旻寧和綿愷的競爭。

道光皇帝是個晚熟品種,年輕時子嗣凋零,後來突然爆發,連連得子。不過在55歲時,還沒有一個成年皇子,到駕崩時,才有六名皇子,成年的三名。其中皇五子奕誴過繼出去了,最具有競爭力的就是咸豐帝奕詝和恭親王奕訢。他們兩人掀起了清廷最後一次奪位的高潮,不過相對文明多了。

到了咸豐帝時,只有同治一個皇子,秘密立儲制度就完全廢棄了。同治、光緒都沒有兒子,實際上秘密立儲制度就變成了懿旨傳位制,都有慈禧說了算,完全失去了作用。

參考資料:《清史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操臨死前發布兩份命令,令人琢磨不透,劉備卻懂他
宰相是踢球高手,柳永的哥哥向他展現技術,終於當官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