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影響淺析

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影響淺析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一、對銀行傳統業務的衝擊

1.線下銀行卡收單業務趨於萎縮

2.銀行存款資金趨於管道化

由於第三方支付機構轉賬成本低、理財產品收益高,越來越多的人將存款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於跨行轉賬、線上交易和投資理財產品,導致銀行存款資金管道化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活期存款快速流入流出,沉澱量小且時間短;二是定期存款佔比降低,存款轉向收益更高期限、更靈活的理財投資類產品。

3.個人結算及中間業務收入趨於下降

第三方支付機構新型支付結算方式的逐漸普及以及手機銀行、手機Pay等移動支付工具的日益廣泛,使得銀行傳統結算業務和整體中間業務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

二、對銀行業務發展帶來的機遇

1.銀行移動支付業務快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與金融支付領域的相互融合,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主導的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銀行客戶將支付結算渠道轉向更為便捷的移動支付,為避免資金渠道化和存款客戶流失,各家銀行紛紛加大本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二維碼支付等電子渠道的研發和投入力度,努力吸引客戶使用本行的移動支付平台,使銀行業的移動支付業務得到快速發展。

2.銀行櫃面壓力得到明顯緩解

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客戶開始使用支付寶、微信和手機銀行,到各銀行網點櫃檯辦理業務的客戶越來越少,銀行櫃面壓力明顯減輕,釋放了更多的業務人員參與到銀行內部的營銷工作。

3.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合作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隨著第三方支付業務範圍逐步擴展到基金投資、資產管理、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服務領域,第三方支付機構掌握了大量部分銀行難以獲取的數據,並在基礎支付服務上開展了數據徵信、小額信貸、供應鏈金融服務等,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還建立了線下金融服務中心,實現了線上線下閉環交易。面對嚴峻的競爭形勢,銀行開始主動尋求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

例如,工商銀行與京東、農業銀行與百度、中國銀行與騰訊、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均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從錫盟來看,中國銀行錫林浩特分行與銀聯商務合作開展信用卡營銷推廣活動;交通銀行錫林郭勒分行與銀聯商務達成銀行卡特約商戶收單服務合作協議;郵儲銀行錫盟分行與通聯支付合作發展聚合支付業務。這些合作不但成為錫盟各家銀行優化資源的優勢和競爭的優勢,而且還成為其提高客戶服務質量的突破口,同時衍生出更多的盈利模式,正演變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三、銀行應對挑戰的途徑

1.積極深化與第三方支付的業務合作

第三方支付的運營離不開銀行的支持,銀行也能從與第三方支付的合作中受益。因此,銀行要順應當前發展趨勢,不斷提升與外部機構合作服務的能力,通過開放式平台開展跨界合作,圍繞校園、醫院、超市、公交等日常生活場景,探索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通過平台對接、數據共享等方式實現與合作夥伴之間的客戶導流,融入更豐富的支付服務內涵。同時,銀行可充分利用第三方支付的電商交易數據對小微金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和貸款定價,從而有效控制信貸風險,實現金融產品的交叉銷售。

2.不斷創新支付服務產品和營銷模式

銀行應採取線上線下相融合、近場和遠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業務模式創新,進一步優化產品布局。

一是要持續做大做強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產品,以降低銀行物理網點租金費用和人工成本,同時提供豐富、智能的財富管理服務,實現個性化內容的展現和「即觸即達」的營銷推送。

二是要順應二維碼支付、手機閃付等的發展趨勢,加快自身支付受理環境及設備的更新改造,儘快實現自身二維碼的聯網通用;同時,通過手機銀行App等添加更多增值服務,持續優化客戶體驗,提高客戶黏性與忠誠度。

三是以尊重客戶體驗為基礎,提高客戶金融活動的參與度,將固定的網點營銷模式轉向社會化、智能化的銀行發展。

四是要開展客戶分類、分級管理,打造綜合化客戶服務、營銷及管理體系,為客戶綜合分析和全面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3.努力尋求風險控制優勢下新的中間業務增長點

銀行的支付結算業務起步早、發展成熟,資金安全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因此,銀行應在充分發揮安全性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一方面要紮實推進基礎型產品發展,及時調整中間業務結構。另一方面要拓寬中間業務收入渠道,著力發展高端金融業務,如資產管理、產品設計、投融資顧問、高端私人銀行等;重點推動理財產品結構多樣化,加大凈值型、結構性、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營銷和銷售,提升財富管理業務對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貢獻度。

(文章略有刪減)

(來源: 中國信用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時代網 的精彩文章:

李曉楓:科技金融創新與發展趨勢

TAG:金融時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