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遠山水,這裡藏著水的千萬種形態

馬遠山水,這裡藏著水的千萬種形態

GIF

一種生活

有一種生活,叫美上美學

毫無疑問,宋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這座山峰上,有一家人貢獻極大,那就是馬家。從北宋時期祖上的馬賁,到南宋的馬麟,馬家一門五代共七人均擅長繪畫,並大多供奉宮廷。

馬麟的父親馬遠,是家族的巔峰,他不僅交得一手際,更是畫得一手好畫。在仕途上,皇帝與他一同作畫,皇后為他的作品題字,大臣被賞賜他的作品作為嘉獎...在繪畫上,他一改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構圖,在取景上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來表現更為廣大的空間,開啟了全新的繪畫方式。

江亭望雁圖 馬遠

馬遠最經典的作品,非《水圖》莫屬。藝術史上與「水」相關的作品並不少見,它如此頻繁地成為描繪對象,或許是源於水自身所蘊含的力量性與神秘感,正如法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 Jules Michelet )所說:

水,真是出奇的、不可思議的仙女!用極少就創造一切,用極少就摧毀一切。水是巨大的能量,又具有極大的彈性,能千變萬化,隨物賦形,能發展、滲透、反映、改變大自然。

上善若水,可以說是人的品格最高境界。而這種潤澤萬物不爭名利的水正是中國山水畫家們千百年來的主題之一。馬遠用極致的觀察與高超的理解,對水的平靜與洶湧做了 12 種細緻分析。

無名

洞庭風細

層波疊浪

寒塘清淺

長江萬頃

黃河逆流

秋水回波

雲生滄海

湖光瀲灧

雲舒浪卷

曉日烘山

細浪漂漂

《水圖》除第一段因殘缺半幅而無圖名外,其餘的都有一個形象的四字題名。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湖光瀲灧」則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地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盪,即使不染上紅色,也可以感到陽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瀲灧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來...

這 12 段作品,專門畫水,除個別有極少岩岸外,其他沒有任何別的景色,完全是通過對水的不同姿態的描寫,表現出種種不同的意境。馬遠對水的觀察細緻入微,在那個時代所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令人驚嘆。

華燈侍宴圖 馬遠

在一次皇帝舉辦的「宴會」上,馬遠與兒子馬麟應邀參加。事後馬遠完成了《華燈侍宴圖》,本來一片歡騰的宴會景象,卻被畫成了空山暮景。不過學識與審美極佳的楊皇后看懂了這幅畫,照舊題了詩。

細細看來,馬遠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他以俯視的角度畫華燈初上時的酒宴情景,但他的興趣並不是放在殿內宴席與賓客的活動上, 他的獨特構思在於成功表現外部環境上。

馬遠雖然沒有讓飲宴的帝王直接出現畫面上,但卻將一切暗含其中。遠處的大面積留白、安靜的山林與房前的樹木形成強烈對比,那幾棵姿態橫生的樹恰似宮殿內樂舞的宮女搖曳著身姿,一片歡騰。

踏歌圖 馬遠

馬遠雖身在宮廷,但也畫過「農樂」題材的畫——《踏歌圖》,當然這更是一幅通過表現農民的歡樂節慶來傳達政治主題的山水人物佳作,當然也少不了題詩,不過這次是皇帝親題。

此幅畫的最上部是遠景奇峰,彷彿幾把利劍直插天空,身為南宋畫師的他用「斧劈皴」畫北方的山川,以此象徵著國力強盛;中部在林中若隱若現的樓閣是帝王都城的景色,象徵帝王或皇權;最下部的婦人、孩童與四位農民則代表著百姓安居樂業。

《踏歌圖》中的山川

《踏歌圖》中的婦人、孩童

更重要的是,馬遠將「踏歌」這種古老的歌舞形式表現的淋漓極致。

在民間,踏歌廣泛流行,人們會在豐收的時節一邊歌唱,一邊用腳踏地打著節拍「跳舞」。《踏歌圖》中田埂上的 4 位老農帶著幾分醉意腳踏節奏,手舞足蹈,舉止生動。雖然幾個人物在圖中所佔的位置很小,但卻極為引人注目,不得不說馬遠在構圖上是多麼獨具匠心。

下面是根據馬遠的這件作品做出的踏歌動圖,你可以體驗一下。

《踏歌圖》動圖

在馬遠的作品中,除了《水圖》,最具風格特徵的當屬《寒江獨釣圖》。留白的意境,唄馬遠發揮得淋漓盡致。

《寒江獨釣圖》

在《寒江獨釣圖》中,畫面的簡化開始出現,大道至簡佔據主導。馬遠因為放棄全景構圖、描繪一角之景而被稱為「馬一角」,與「夏半邊」的夏圭齊名。

馬遠,這個變前啟後的畫家,無畫處皆成妙境,細微之處顯大美。他的奇妙構思,他的精緻觀察,他的筆法細膩,都足以讓他筆下的水波,流動千年。天地大美,靜水流深。(點擊劃線文字,即可了解課程詳情)

每天一幅世界名畫,你離藝術更近一步

美上美學,你的生活藝術學院

Daily Art

《神奈川衝浪里的巨浪》

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1760-1849),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浮世繪作為江戶平民藝術登上歷史舞台,葛飾北齋的風景版畫給浮世繪注入了新的力量。在這幅畫里,畫面上被梵高喻為「鷲爪」的驚濤駭浪激起飛沫,即將吞噬三艘船。遠方的富士山乍看之下,彷彿是另一波海浪,北齋把視點降低,把描寫的主要對象——浪濤安置在畫面的主要位置,佔據畫面的絕大部分面積,像是懸浮在半空中的魔爪,造成了壓迫感。天空數倍于海面的構圖與十七世紀荷蘭海景畫十分相似。看似靜態的畫面中卻蘊含著巨大的動勢。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上美學 的精彩文章:

抓住那個從美術館逃跑的人
藝術家的房子有多漂亮?128年前莫奈的家,如今依然是美學標杆

TAG:美上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