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茶趣:圖說宋代鬥茶之道

茶趣:圖說宋代鬥茶之道

宋代以前,中國的茶道以煎茶道為主。

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地方為挑選貢品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




宋遼點茶


見於河北宣化下八里村1號墓遼代壁畫《點茶圖》。壁畫描繪了兩人正在配合注湯點茶的情景。




宋代市井鬥茶






見於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圖中的茶販有注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這是宋代街頭茶市的真實寫照。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斗二勝。




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




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制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




這種最佳效果,被稱為「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南宋開慶年間,鬥茶的遊戲漂洋過海傳入了日本逐漸變為當今日本風行的「茶道」。




宋遼茶具




見於遼代張文藻墓壁畫《童嬉圖》。壁畫右有四個人物,四人中間放茶碾一隻,船形碾槽中有一碾軸。旁邊有一個黑皮朱里圓形漆盤,盤內放有曲柄鋸子、毛刷和綠色茶碾。盤的上方有茶爐,爐上坐一執壺。畫中間的桌子上放著些茶碗、貯茶瓶等物。




壁畫真切地反映了遼代晚期的烹茶用具和方式。




宋遼茶具





見於河北宣化下八里村6號墓遼代壁畫。壁畫中共有6人,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點茶,反映了當時的煮茶情景。






建窯天目曜變茶碗 南宋




建窯兔毫紋盞 宋




建窯鷓鴣斑星盞 宋由於鬥茶需要比較水痕,顏色較深的建窯瓷成為了宋代流行的茶具。


(本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拾遺

古今,格物鑒器!


閑情雅趣|人文空間|古典傢具|器物之美




點擊「

閱讀原文

」,歡迎進店逛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器格物 的精彩文章:

文石清供
如何養硯

TAG:拾器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