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故事——商鞅入秦

歷史故事——商鞅入秦

原標題:歷史故事——商鞅入秦


商鞅,又稱衛鞅,戰國時代著名的改革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初次進入秦國,通過賄賂秦孝公寵臣景監,三次面見秦孝公,從而實施春秋戰國歷史上規模最龐大、也是最徹底的一次變法運動,史稱商鞅變法。那麼,商鞅三見秦孝公都說了些什麼呢?是什麼讓秦孝公在三次接見了商鞅以後,下定決心變法呢?


約公元前390~前338年,衛國宗室後裔,名鞅,以國為氏,故稱「衛鞅」;又以出身為氏,被稱為「公孫鞅」;衛國同君本與周天子同姓,其先出於天子的冊封,所以史籍中也有稱商鞅為「姬鞅」的,只是這最後一種稱呼不太流行。後來,因主持秦國變法、國強民富,有大功於秦國,秦孝公賞賜給他商於十五邑的封地,號為「商君」,商鞅從此成為「商鞅」。商鞅是衛國(都今濮陽西南)人,戰國中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早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



商鞅原先在魏國相國公叔痤家中當中庶子(家臣),公叔痤對他很欣賞,病重之際,曾向魏惠王舉薦,由他來繼任相國。但魏惠王覺得此人太年輕,沒有從政經驗,沒有答應。公叔痤死後,商鞅在魏國失去靠山。恰在這時,僻處西隅的秦國有了新的國君。剛繼位的秦孝公準備光復其先祖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事業,收復東邊被(三晉)侵佔的土地,下令在國內訪求賢才。商鞅得信以後,立即收拾行李,西出函谷關,來到了秦國。


商鞅在秦國有一個老朋友,名叫景監,現在是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一見老朋友自東方來,興奮地說:「您來的正巧,我們主君正在訪求賢才。以您的遠見卓識,主君必定會重用。」商鞅也不客氣:「我從大梁(今河南開封)千里迢迢到此,正為此意。」自古以來,人們對治理國家提出了千百種主張,大而言之,形成傳統共識的便有王道治國、道家治國、儒家治國、墨家治國、法家治國幾種主流。其中的王道治國是經過兩千多年歷史延續的成規定製,其最為成功的範例便是西周禮制。



這種王道禮制,的確曾經使天下康寧一片興盛,而且儒家道家至今還在不遺餘力的為這種王道張目禮讚。春秋戰國以來,王道禮制雖然已經大為衰落,但許多國君為了表示自己仁義,仍然堅持說自己奉行王道。而且,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正是操的王道之學,那時秦國確實強盛一時,穆公也稱了霸,老秦人至今還引為驕傲。秦公《求賢令》也申明嚮往穆公時的強盛,信誓旦旦的要恢復穆公霸業。據此推測,秦公如果接受王道治國,似乎也有理由。所以,商鞅第一面見秦孝公,談的是王道治國,大體就是三皇五帝以來,堯舜禹湯治理國家的方式,可以理解為人治。



禮被確定為治國模式始於西周王朝,確切地說始於周公。「先君周公制周禮」,鑒於周初社會的動蕩和複雜的形勢,為了更有效地統治幅員廣大的新建國家,在繼承「夏禮」、「殷禮」的基礎上,著手將分散零亂的禮進行編排、修補和釐訂,使之系統化、制度化和規範化。以禮治國,乃魯國大儒孔丘創立的興邦大道,以禮製為體,以仁政為用,仁政理民,禮制化俗,使國家裡外同心,達大同之最高境界。如此,則國力自然凝聚為一。但秦孝公卻認為:儒家主張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其實就是要恢復到夏商周時的一千多個諸侯國去,而儒家所倡導的復井田、去賦稅在戰國的大爭之世顯然沒有市場。


第三次見面,商鞅分析當時戰國三大強國魏國、齊國、楚國變法的成功與弊端,從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論》:


其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得買賣之法令。


其二《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


其三《農爵論》,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將真正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為根本的聚糧之道。

其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勝之功?


其五《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於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


其六《連坐論》,縣下設里、村、甲三級小吏。民以十戶為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民眾怯於私鬥犯罪而勇於公戰立功。


其七《度量衡論》,將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國府製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

其八《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


其九《齊俗論》,強製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開始了徹底而系統的改革。土地制度變化了,開阡陌,除井田;治安管理加強了,什伍連坐,互相監督;貴族特權取消了,獎勵農耕,生產的糧食多也可以立功,優秀的農民可以揚眉吐氣;爵位等級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貴族,以戰功授獎,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國的軍隊從此變成虎狼之師。既然殺敵取勝可以帶來財富和地位,何樂而不為呢?



十幾年裡,「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遷都咸陽,以郡縣制劃分行政區域。接著,秦國奪取魏國河西之地,迫使魏國遷都大梁。甚至,那個名義上的皇帝周天子,也要如同諸侯一樣向秦國祝賀。普天之下,秦國之外,已無強國。秦孝公兌現了他在「求賢令」中的諾言:「與之分土」。商鞅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十五邑,號商君。巨大的榮譽與權力傾覆朝野,商鞅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
歷史故事——西門豹治鄴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