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夜雨絲】一聲嘆息

【夜雨絲】一聲嘆息

一聲嘆息

原是想寫下「一生嘆息」,又覺得「一聲」更契合。一生中最後的一聲響,歸於嘆息吧。近日鄱陽在大型整改殯葬儀式,忽有所想,不吐不快。

三十而立之年,客家人似乎有這樣的傳統——精選木材,精細製作,以備後用。他們有一種預備性的憂患意識,覺得把握不了自己會在哪一天離開這個喧囂的塵世,索性預備著。當死神來了,有備則無患,即刻能入土為安,掩埋於塵土之間,似離世又未離世。

我總覺得一抔黃土掩埋下的逝者,終究會破土成為樹苗,成為大樹,畢竟他們是卧在了樹木中,也許幾百年,也許上千年,但他終究會化著肥料,融入這片土壤……

死者為大。如何顯示死者為大,期間「棺材」就是一大體現。生時有居室,死後有老房(棺材的別稱)。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誰第一個選擇了土葬,選擇了棺木來保留身軀。不管能否考證確切,至少,還是有源可糾,有序可查。子子孫孫有祖墳可祭拜,有家譜可緬懷,縱然黃土坡可能挺立不過三四代,至少,死者生前的那一刻是心安的。

我總是如此作想:他期盼的不僅僅是保留身軀。畢竟身軀不是區區一口棺木能保得住,即使是金絲楠木等高規格的木材,軀幹也都將化為腐朽。他想的該是——生時呱呱墜地,逝時入土為安,這樣方是真正的輪迴吧。

我打小是怕棺材的。偏偏家鄉會大肆做棺,以此為榮,大抵有這樣的意思:其一,我家有上了年紀的人,生活無論怎樣,先為老人家備著,他心裡不會擔憂,做後輩的是孝順人;其二,生死有命,要坦然面對,要珍惜時光,愛惜家人。

其實,每每看到誰家在大空地或者大院子中「吱吱吱」地切割、刨木,我都要偷偷打量那家的老人。他們的神色是心滿意足,是恬然自得。

輕鬆、愉悅!兒時的我是怎麼也想不明白。隨著年歲的增長,忽然有所知,很多長輩都是窮盡一生養兒育女,還努力為兒女拼搏攢房子。那麼,年老力衰的他們從未想過為自己後事攢一口棺材,看到孩子們並沒有馬虎自己的身後事,一如孩子收到父母饋贈的房子時那般喜悅,自然他們見棺亦會生喜。

這個傳統,畢竟傳承了幾千年。而且,我們的古人很有意思,將文化刻入、描摹在了棺木上。正如世人精心裝扮房屋,這事後的老房也是要精心雕琢。特別引人注目的要屬它的外部裝飾了。仙鶴、松柏等象徵長壽,人們大抵都喜歡壽終正寢,而不期飛來橫禍。即使死者並不是安康而逝,生者也用「吉祥」相送。這是國人情懷。

於是,不少人會為這棺材費些心思。將中國古來有之的文化符號雕刻其上。有能之士,於棺材的正面材頭上畫碑廳鶴鹿,琉璃。瓦大廳上空,雕刻展翅騰飛的白仙鶴一對。大廳兩旁呢,挺拔著蒼簇旺盛的青松、綠柏。大廳前面,栩栩如生的青青草地,草地中間還留有通往大廳的石階路徑,顯得十分清潔幽雅。

匠心獨運,整幅圖畫將整個棺材頭裝飾得猶如仙境居室,宛如一棟清靜別墅。若是在材頭正頂部寫上「安樂宮」三個大字,就更能很好地將材頭圖與棺材本身緊緊相扣。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人一輩子都在追溯文化,死後大多是願在「文中羽化」。我想,人們大抵都是願安詳快樂地走完一生,死後在「宮」中依然能安樂的吧。

即使是大老粗,一字不識,想來也是願枕著「文化」長眠,好期盼來生能識得它,能胸有點墨,能多姿多彩看這個世界。

或說,死後計較不了那麼多。可,總是會有不甘的。無論貧窮、富裕,誰不想騰雲駕霧,有所作為。生前如何作想不得數,身後「大事」能否附上一點「仙氣」?諸如此類的想法,便於最後一步,在這身軀長居之地——棺材上充縈色彩,纏繞上各種「文化」和期盼、祝福。

瞧瞧,有的會在棺材的兩旁分別畫上兩條騰雲駕霧的黃金龍,它們追逐,戲弄著寶珠。我們常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死後化龍在飛便顯得是理所應當的想法。

有些地方,棺材若畫上龍,就喜歡在龍的周圍畫上呂洞賓等八仙用的兵器,又名「暗八仙」,還有古琴、古畫、梅蘭菊竹、桃榴壽果,在材面上有「壽山福海」。總之,都是中國古來有之,恆久流傳的寓意。

也有些人,財力物力能力都兼有,就將棺材上所有圖畫都用立粉、貼金等技法、以及顏料的調配充分將古代唐三彩的繪畫風格搬入其內,使得整個棺材莊重大方,色彩層次分明,絢麗有序,線條飄逸流暢。

一個人在死後能夠與身相伴這麼多物質的、精神的、以及博古通今的知識,自然也就能夠安心地走上黃泉路了。

儘管俗話說塵歸塵,土歸土。可在那敲敲打打的庭院,這些雕刻、繪畫——種種表現手法都是他們的期盼、祝福,也是技藝的傳承。棺材,同時也留給那些故事,那些匠人,那些傳統文化作為呈現的載體。

或許,在幾百年後,上千年後,某博物館會去陳列它們,作為後人講述,研究中國葬文化的媒介呢。

有無意義,我說不上來的。歷史的評論,後者給的才是相對公正,但同時也會有些失真吧。畢竟,正如要後來者的我評說兵馬俑如何,沒文化沒常識的我很可怕,它取代了活人陪葬,好!可於後世的我們來說,它不能吃不能用,只不過記載了一個皇朝的特例而已,還佔據那麼大面積的土地,佔據土地這麼多年……多不應該!

秦始皇就該一棺木了事更好,當然,他不會火葬自己,那時叫挫骨揚灰。可是他還想地下當皇,能不讓活人陪死人,已是開明極了。就是不曉得這些兵馬俑可累死多少活人,害得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當下無知的我是無法參透。原來,從古至今,人死就是學不來貓狗,一抔黃土一生化虛無。

誰也不是秦皇,可國人,尤其是鄉下人,老人,他們保留了一樁,死後是他們的餘生,那個餘生需要的不多也不少——一口棺材。

棺材嘛,現在有言論反對棺材,反對土葬,提倡綠色殯葬。我是支持綠色殯葬,可是,棺材、土葬和綠色殯葬真的就是對立的嗎?一陶罐的骨灰真就是綠色嗎?

哎,我能不能這麼想:活人多了,土地相對少了,於是和未死者爭地盤?葬下去的爭不得,活著的總是能爭得過的。對於未亡人,活者為大。

這樣一想,有沒有一點道理?可是,那些備好了棺材的老人家,我還是期盼該尊重他們的想法。

我們後來人,應該大力推廣綠色殯葬觀,緊鑼密鼓地精確推行。但怎麼好拿了老人的棺材,當著人家的面敲了,燒了呢。火葬,也只是人死後,軀體於不知不覺下焚盡,此刻怎好當著活人面,燒人家的老屋呀,還稱呼是綠色殯葬。

這些老者啊,可是抱著它們過了幾十年、十幾年、幾年,您一朝政策出,就燒去人家這麼多年的寄託,似乎與中國常有的「人情」相悖吧。

忘了,法律之內無人情。可是,我疑惑的是火葬後,我們是不是該提倡隨風灑灰呢,不然,那些集中營地的墓碑,可是好幾萬,好幾十萬甚至更多萬才能擱下一捧骨灰,這不也是豪華大葬嗎?嗯,想來這些墓碑之地也會被時間一一抹平的,和那棺材一樣腐爛進泥土。但,我覺得還是棺材更容易融入土壤。

哎,其實,都怪祖祖輩輩貪心不足,一口薄棺,兒孫幾聲哭喊則入土為安的道,偏偏要敲鑼打鼓,遊街示威,大肆操辦……如今好了,害得三十的我膽戰心驚,說了這些「大逆不道」的言辭。而且,哎,那兒時看著打磨而成的,時時刻刻不忘提醒我——人終究一死的棺材啊,它又會有怎樣的歸宿?

唉!

作者:江西籍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上八點 的精彩文章:

亟需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

TAG:晚上八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