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探索歷史問題的新銳目光

探索歷史問題的新銳目光

探索歷史問題的新銳目光

譚徐鋒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與學術著作分社主編,「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策劃人

探索歷史問題的新銳目光

《皇權不下縣?》

作者:胡恆

版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5月

探索歷史問題的新銳目光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

作者:胡鴻

版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3月

今天,歷史研究和書寫逐漸趨向兩極化,一方面是偏向學院派的歷史研究論著,讀者和作者多半集中於高校師生和專業人士;一方面是民間娛樂式的歷史寫作。而「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在兩種歷史研究和書寫之間開闢出一條獨有的路徑。倡導開放多元的學術對話理想,不強求作者在具體問題上達成共識;除了有一本做一本的精與慢,叢書作者群也不以年齡劃分。我們選入這套書系,是為了再現它對歷史學研究方法的不斷探索和開創,更是希望以此呈現學術出版也可以面向大眾讀者。

「新史學&

多元對話系列」

版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起始年份:2006年

已出版冊數:20冊

主要領域:歷史研究、中國史

理念:「觀古今中西之變」

自述

1 學術願景

「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是我十多年前做出版最早運作的叢書。一個沉悶的下午,我應約去見楊念群老師,在他辦公室侃了幾個小時。這套叢書就此誕生,在我手裡度過了十多年時光。

「有一本做一本,作者是誰,哪門哪派,都不重要。我們做了長期的準備,堅持個二十年,不信不能成為一種現象,在當代史學史被記上一筆。」這是楊老師這些年對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因為都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成為我們天生的願景。

每當看到出版市場很多叢書滿坑滿谷地出現時,我們除了警惕還是警惕,因為真正厚重的作品,絕對不是玩人海戰術可以計日程功的。所以這套系列顯得尤其慢,至今十一年,也才出到二十種,近乎每年兩種的節奏;有的年份因為耐心等候作者交稿,甚至顆粒無收。然而在我們看來,這都是值得的,靜待一本力作的交稿與誕生,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有朋友曾說這是「路漫漫其修遠式的倔強」,因為當下學術界,堅持某種持久的品質幾近奢侈。

2 耕耘光澤

2002年,梁啟超提出「新史學」概念百年之際,楊念群召集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知名學者在香山「論劍」,探討多學科交叉的背景下歷史學如何與社會科學展開對話。

楊老師之所以組織這次會議,是覺得「史學在很大程度上被壓抑了」,嘗試為中國歷史學探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由西方渡來的人類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及其對新文化史、歷史記憶、全球史、圖像史和歷史書寫的關注,給歷史學帶來很大衝擊。歷史學需要以新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論的自覺反思作出回應。

「香山論劍」提出了問題,但沒有立即解決問題。如何將新的史學研究方法運用到中國學者的實際研究中去?依然道路漫長。

叢書書目的選擇,來自策劃人的尋找和甄選、學界推薦、豆瓣等公開平台的徵集,還需通過嚴格的匿名評審篩選。我更傾向於把「新」字理解為一個動詞。首先,入選學者及其著作需要有學術方法的自覺;研究不可為新而新,背後需要有深刻的歷史發展趨勢的訴求;叢書更側重於明清史和近代史,原因之一是這一時段內史料的大幅更新有助於更新史學研究和歷史認知;最後,「新」還落實在史學新人之上,八零後青年學者也在叢書作者之列。現在我物色的作者,有的已經是九零初的學者,他們的訓練與視野讓人欣喜。

這些年的確有不少讓出版社爭搶的書。但書出版後,能否真正轉化為學術思想的一部分?能否真正更新讀者的歷史認知?學術出版不僅寂寞,而且需要很多心力。可以告慰讀者的是,這些書稿經過慢慢耕耘,基本上能實現重印,而且以最大的誠意推廣,在不少讀者心中都有了聲音與光澤。

3 未來路標

中國出版現在已相對飽和,我所設想的是要在量上做減法,而在如何推動一本書更好地進入讀者的視野上做加法。這不僅是擴大銷量,更重要的是傳播新鮮的學術理念,讓更多讀者感受精彩研究的魅力,提升學術品鑒力。與此同時,我們也在拓展新史學的邊界,將譯叢、文叢與傳記納入,使得這一不斷推陳出新的理念更加豐滿。

歷史學是中國學術的重要門類,而國人對歷史又有天然的興趣,所以如何將推動學術發展與傳播史學新知結合起來,是下一步我們努力的方向。好在未來還有足夠豐富的時間,新史料的拓展也愈發寬廣,有心人完全可以悠遊於歷史之海。而新史學則甘願做永恆的路標,與讀者、學者一起守候在至臻之域。

聲音

●胡恆(《皇權不下縣?》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

我個人覺得這是目前中國文史領域最好的書系之一。一是該書系對提升史學著作問題意識的強調和創新史學方法、寫作風格的追求。這種新的問題意識不僅僅是新概念或新方法的引入或套用,抑或是刻意求新求異,而是在結合中西方史學研究傳統的基礎上,再度回歸到「中國」本土敘事,努力嘗試提煉出一套基於本土經驗的史學書寫;二是對跨學科研究的高度自覺,無論是選擇的議題還是討論問題的方法,大多都是超越斷代史甚至超越史學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書系每一種著作出版以後,都會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的原因。

●胡鴻(《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作者,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此前通過《再造「病人」》《何處是江南》《浮生取義》等學術著作大略知道「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印象中入選的都是成名學者的高水平著作,選題和方法很新穎。那時我還沒發表過幾篇論文,完全是尚不為學界所知的新人,書系願意出版拙作,充分說明其推出新作獎掖後進的誠意。此後幾年,該書系陸續出版了若干青年學者的著作,反響都很好。這種不問長幼、不拘時段、不限領域的選書風格,很好地體現了「多元對話」的旨趣,而所入選的著作也以不同方式體現了史學的創新。

●維舟(書評人)

我讀過「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中一半的書。最早是十多年前讀楊念群的《再造「病人」》和王笛的《街頭文化》,當時就耳目一新,此後讀的每一本也都未失望。如果說尚有不足,可能在於「新」和「多元」都做到了,但「對話」則多是單向的:在史學研究中引入社科方法,成果卻很少回過頭再與社科理論對話,甚至修正這些理論。這涉及歷史研究更根本的問題:研究歷史究竟是為了什麼?歷史研究本身可以提煉出新的理論模型,參與更宏大的跨學科對話嗎?這或許有待新史學更進一步的發展完善。

薦書

本書圍繞明清之際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轉型這一核心問題,系統探討了清代縣以下官員設置與基層行政、法律實踐、市鎮管理、錢糧徵收之間的複雜關係,力圖從中國本土行政實踐中尋找到清末以來縣以下區劃的歷史淵源,並對在學術界影響較大的「皇權不下縣」等相關理論假說予以反思。

本書從政治體視角出發,嘗試為理解古代華夏和華夏化提供一條新路徑。既討論了從西周到漢代華夏的形成及其政治體屬性,以及由華夏主導形成的華夷秩序與觀念系統,也分別研究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不同的華夏化道路及其背後的原理。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