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一器-晉 越窯青釉點彩盤口壺》

《每日一器-晉 越窯青釉點彩盤口壺》

《每日一器--晉 越窯青釉點彩盤口壺

寬盤口、直頸、豐肩、斜腹平底;通體施青釉,釉層肥潤呈青黃色,底部無釉,可見窯紅;盤口處以點彩的形式裝飾褐色斑塊,肩部有四系。

參考圖一青瓷雙系罐

中國在西周時就燒制出原始青瓷,到東漢末年才轉變成為成熟青瓷,這個過程延續了千餘年,但是直到晉代,青瓷還是不穩定,釉面太薄沒有質感,且附著力差,出現許多縮釉點或者釉斑。這主要是因為釉子配方為石灰釉,高溫下流動性大,穩定性差所造成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的窯工,促使他們不斷地修改配方和燒制工藝,希冀能燒造出更完美的瓷器來,直到隋代,這個問題才根本解決。當然,也有例外,如浙江省博物館所藏一件三國時期越窯產青釉壺,釉面就非常青綠肥潤,幾乎可以媲美南宋龍泉窯器。

參考圖三:東晉 青瓷盤口壺

參考圖四:東晉 青瓷點彩雞首壺

青釉器加褐彩點綴始於晉代的越窯。其實這種裝飾手段來源於生產中的窯病:三國時候在生產青釉器時,由於胎體和釉子淘煉技術尚未能夠完全去除鐵質,因此常常在釉面上會出現黑色或者深褐色的鐵點,破壞了釉面的純凈。但是窯工們發現這些斑點如果控制得好,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裝飾效果,使單色的青釉釉面有所變化,於是就開始人工上彩進行裝飾。這種手段浙江各窯場使用較多,如早期越窯、婺窯以及後來的龍泉窯等。到宋代時,江西、福建的窯場也開始採用這種方式裝飾瓷器,元代以後,由於無色亮青釉技術業已成熟,彩繪瓷佔據了主導地位,單色釉器點彩裝飾已經不再需要,因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圖一:三國 青釉罐 浙江省博物館

參考圖二:晉 越窯青釉點彩盤口雞首壺 現藏中華博物網會員會所

參考圖三:東晉 青釉盤口壺 浙江省溫州市博物館藏

參考圖四:東晉 青釉點彩雞首壺 浙江省溫州市博物館藏

下周將發布4篇海撈瓷報告,請留意公眾號更新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歸堂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器-新石器 大汶口文化白陶袋足鬹》
《每日一器-齊家文化鴞面紋陶壺》

TAG:與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