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年消失的叫賣聲,幾代天津人的回憶!

那些年消失的叫賣聲,幾代天津人的回憶!

「糖堆兒…額~~」

「磨剪子嘞~戧菜刀…」

聽見過這些叫賣聲嗎?

小時候,愛睡懶覺的孩子總是

聽著走街串巷的叫賣聲起床

今天,小編把時光拉回那個年頭兒

細細地聽聽那些肉嗓子喊的「廣告」

sdfd

1

賣柿子

吆喝聲:

「喝唻—喝糖罐兒了吧,賽磨盤的—大柿子唻。」

解說詞:

大個兒扁圓的甜柿子,底氣十足的叫賣聲中,決非猴喊業叫的瞎咋呼。「賽磨盤」是詩意的誇張,「喝糖罐兒」卻是恰切的比擬。

2

賣地梨

吆喝聲:

「黑地梨兒呀——好嗑皮兒,多麼好吃呀——買地梨兒呀。」

解說詞:

早年,地梨兒在津西等地被視為荒年飢月的代食品,只是挖取不易。

有心沒本錢的聰明人,下些功夫搜挖黑地梨兒,深入街衢里巷:

可脖子吆喝;同家要錢:一分二分,大把小把。地梨兒清香微甜,水分不大,解饞癮…

3

賣菱角

吆喝聲:

「老烏菱唻—小菱角兒;剛煮熟的—西菱角,掉乾麵兒的老菱角哇。」

解說詞:

西窯窪、塌河淀等若干地名仍帶水韻,早年那地界兒都能長出荷花蓮藕菱角和蒲棒

於是,就湧現出專賣煮熟菱角的小販,走東串西,底氣不足,踅摸著,看是否有孩子們向他靠攏。

「掉乾麵兒的」老菱角,分明融入了兒童的笑語喧嘩。

4

賣脆棗

吆喝聲:

「甜又脆,不返潮,沒核沒澹狼的乾脆棗兒哇。」

解說詞:

脆棗中空去核,經溫火焙烤而成,脆而香甜自不待言,更有烘透滲溢的特別風味。

遊走街頭的小販,喊上兩嗓子、賣上二三斤,幾天的飯錢就有了。老天津零食,坊間就有「沒牙佬,啃脆棗」的戲言謔語。

5

賣蓮蓬

吆喝聲:

「才上河嘔,剛摘得呀—籽兒大又足棒的大蓮蓬啊。」

解說詞:

「種蓮籽,開蓮花呀喂:蓮蓬蓮籽到我家呀—喂…」半個世紀前一首熱門兒歌,呼應了叫賣大蓮蓬的吆喝聲,相得益彰。

津人性情爽直率真;休閑食品也講究鮮嫩味真

6

賣香瓜

吆喝聲:

「黑崩筋兒,羊角脆兒,老頭兒樂呀,旱金墜兒。買香瓜呀—」

解說詞:

一扁擔、兩筐,三五個品種;隨行就市,僅津沽本土孕育而出的這些樣色,也已足令不同口味者,各得其所。

雖然吆喝的是香瓜的「小名」,卻點明了其優點、特色;脆的是又脆又甜。「老頭兒樂」則是面乎兒的…天津叫賣就這麼簡而明。

7

賣椿芽

吆喝聲:

「曲碼菜呀、嘗鮮兒去——開胃祛火。」

「買嫩香椿、吃鮮兒去吧,香椿拌豆腐,還能爆腌兒呀。」

「花椒芽兒,味兒清香,吃幾天兒吧,就一季兒呀。」

解說詞:

過去,春末夏初,人們吃菜不容易。怎麼辦?奔野菜。郊野地邊的「曲碼菜」(學名叫苣蕒菜)也有叫「苦薺菜」的,涼拌、蘸醬,幾乎家家飯桌上常見

嫩香椿身價貴多了,至今仍不被人們輕視…只有在老天津衛街邊有人吆賣這些非主流的小把兒菜。

8

修鋼筆

吆喝聲:

「修理鋼筆,修舊如新—磨尖兒點金;按卡子換筆膽—配舌、配吸管,全修全能配—好用又不貴。」

解說詞:

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是鋼筆等書寫工具的黃金時代。於是就派生了修鋼筆的行當:磨尖、點金、配桿兒、配帽兒、洗筆舌、換皮囊、換吸管…

多見於大小文具店裡「坐堂」設櫃的,也有當街擺攤或背箱的必須吆喝。

不知是文化氛圍濃郁,還是當年鋼筆易損壞,反正此類吆喝聲常聞、擺攤背箱人生意也個個不錯。

9

賣廣貨

吆喝聲:

「走過路過啊,好眼力識貨啊。進(過)來看看吧—有嶺南滬北的物兒,也有東洋、西洋的貨。」

解說詞:

早年,本埠大商家集聚的針市街、竹竿巷,二者之間還有一條不起眼的小橫街,後來定名「小洋貨街」。

那年頭,天津人特別推崇「洋廣雜貨」:洋貨新穎、廣東臨海總能得風氣之先,於是,「廣貨」成了熱門兒貨的代名詞,夥計吆喝,無非詳加詮釋,多招徠些顧客。

10

賣黃花魚

吆喝聲:

「約黃花魚呀——蒜瓣兒肉、真鮮亮,剛下船兒呀、剛到的—」

「熬黃魚呀嘗鮮兒去,晚幾天兒就全臭啦,再想吃,過年見啦—」

解說詞:

早年黃花魚也並非奇貨可居,老天津人貼餑餑熬魚的特色吃法,一半多源自此魚,本屬大路貨食材,只是時令性強罷了。

黃花魚味美,誠如小販吆賣措辭:蒜瓣肉——真鮮亮(鮮美),但也不能忽略沽上人家熬魚的技法。

11

賣麵茶

吆喝聲:

(一)「歇歇腿兒、解解乏,燒餅餜子熱麵茶。」

(二)「不用筷子不用勺兒,一喝到底不沾瓢兒。」

解說詞:

倒退百餘年,在天津老城地界兒及其周邊,幾乎隔幾條衚衕就有一個麵茶攤

尤其是春、秋、冬三季,小攤兒熱鬧、生意紅火,不得不說是津門標誌性街景之一。

吆喝是湊熱鬧,因老主顧眾多,沒動靜也照賣不誤,可見麵茶口味多麼適應天津人的胃口。

12

繡花線

吆喝聲:

「繡花的(那個)絲線喲,色兒多麼艷吶、色兒多麼全;紅的綠的還有品藍;天青、黃紫、醬、駝、茶,金絲銀縷圈綉(那個)良緣;淺粉、黛綠綉釵鬟…買—繡花線呀,把兒大、線結實、色兒多麼全。」

解說詞:

津門操此業者反賓為主,做了其它日用品的「捎帶腳兒」。刺繡不是天津人的強項

大閨女、小媳婦們卻又追求完美,奢望借材抬技(借器材抬高技藝),因而,小販喚其物慾

吆喝吟唱時特彆強調絲質、色澤,恨不能按色相譜系全都呈示出來,買了他的絲線就是功成藝就—太邪乎了。

13

馬蓮草

吆喝聲:

「馬蓮草、馬蓮草,編蛤蟆、編翠鳥,大雞小雞、小知了。」

解說詞:

因水而興的天津城,曾經河道縱橫、窪淀遍布,隨處可見蒲柳纖枝、馬蓮水草。

就有民間巧手,撿那寬窄厚薄適度的馬蓮草,小心割下,再不做任何加工處理,即成掙錢的材料

邊吆喝、邊擺弄——三編兩繞,一個精緻的小掛件就赫然編成。

14

賣包子

吆喝聲:

「葷不葷,素不素,肉皮包子隔一路。隔一路,單一處,肉皮包子甭蘸醋。」

解說詞:

這別具一格的肉皮包子。正因為「格澀」,不常見諸飯鋪餐桌,所以夥計吆喝也就愈發來勁兒,老吃客聞聲趨前,好奇者也不由想探究端底,買幾個嘗嘗。

叫賣、叫賣,你叫幾嗓子、加之貨色贏人,自然常賣、易賣,來買的人們絡繹不絕。

15

賣荸薺

吆喝聲:

「冷吃柿子熱吃梨,不冷不熱吃荸薺。」

「約——大個兒南荸薺。」

解說詞:

荸薺多產於淮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北方種植的很少,但也不影響津門店商、小販擺賣或叫賣荸薺

車載船裝運來的荸薺,尖頂、凹底都帶著灰不啦嘰的湖泥

串街的便東衚衕、西巷道游來躥去,把「荸薺」叫得震天價響,「荸薺」小鮮貨,「必齊大寓意,人心思團聚,總懷有美好祈願。

16

賣甩子

吆喝聲:

「馬尾兒甩子,氣死撣子;又轟蒼蠅,又撣塵土,借點兒仙氣兒吧——買甩子。」

解說詞:

甩子,也叫拂塵,本來就不是凡俗的傢什。小販從作坊里躉來十幾把,城裡城外的吆喝喚賣。

俗語云「人熊貨軟,而拂塵的脫俗超凡反而抬高了賣家的身價,馬尾毛的、犀牛尾毛的,個個要價不菲,卻又不愁買主。

吆喝聲起、吆喝聲落,隨起隨落,總會遇上有倆特講求生活品質的人出來應聲:「多少錢您了?—我來一把。」

17

賣草帽

吆喝聲:

「粗辮兒的、細辮兒的,大檐兒的、小檐兒的,釘絨的、漆畫的,擋戧的、賣俏的——買,草帽兒。」

解說詞:

賣草帽的多為小商販,有的前期也去農民手裡收購用麥秸(實則最上端實芯的一小段)編好的「半成品」—草帽辮,然後交與廠家,再換躉出草帽成品上街零賣。

大名鼎鼎的盛錫福帽廠,在一場意外火災之後,曾一度專以草帽為主打產品(做禮帽的木楦都燒光了),無疑又把津門草帽的質量提升了一大截子。

18

賣糖豌豆

吆喝聲:

「糖豌豆,蜜汪汪,亞賽糖蓮子,亞賽八寶栗子香……」

解說詞:

早年的豌豆都是深黃色的,土了吧嘰、大小不均;現如今,豌豆「改」成了青綠色,身價倍增。黃豌豆含平民精神,沉寂于衡門陋巷。

吆喝聲響起在大小衚衕,招徠的就是窮小子、笨丫頭,花幾個大子兒買一大把,果真是越嚼越香、越嚼越甜

能說糖豌豆是小零食嗎?不,這也是天津衛一大土特產,只是斷檔多年、技藝失傳了。

19

賣麻稈兒、棒瓤子

吆喝聲:

「買麻稈兒——引火嘁、燒灶嘁,乾的『咔兒咔兒』崩脆呀。」

「買——棒瓤子。引火兒、點爐子——」

解說詞:

天津近郊與周邊各縣,幾乎都有「漚麻」一說,即把整棵成株的青綠苧麻,浸泡於水坑之中

待其韌皮纖維被漚透分解,就扒下麻皮去打麻繩,剩下光桿兒白棍兒——麻稈兒,晾乾後、打成捆兒,挑到沽上衛里走街串巷吆喝喚賣。

20

賣鹽

吆喝聲:

「約——大鹽、還有二鹽;——請了硬牌兒的。」

解說詞:

天津有句老俗語:「官鹽不能當私鹽賣」—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面向百姓零賣食用鹽者,必須持有司署衙核發的「營業執照—俗稱「硬牌兒」

那時,精製鹽技術尚未成型,只有最原始的結晶狀(大鹽)及用石碾粗軋的細顆粒(二鹽)兩種供應。

叫賣聲漸漸成為你我夢裡的耳語

絲絲入扣的吆喝聲

已經讀不出街頭巷尾的味道

隨著記憶的漸漸模糊

這無妨也是中文化的消失

資料來源於@天津市檔案館 圖片來源於@韓冬,內容由天津人(tianjinren88)綜合整理,其他公眾號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你離天津的距離,只差一個公眾號

加入天津人自個兒的微信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人 的精彩文章:

聽!這裡是天津!
再過一周,天津將成為全國最美的城市!錯過等一年!

TAG:天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