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媒體:這個周邊國家對中國態度變了 有啥原因?

媒體:這個周邊國家對中國態度變了 有啥原因?

(原標題:看清西方意圖後 我們周邊這個國家對中國態度變了)

緬甸2011年實現民主轉型後,當地人對中國的看法一度變得十分複雜,一些中資企業的項目或被叫停,或遇到阻力。但近兩年,經歷過「轉型之痛」的緬甸人已重新認識中國和中資企業的貢獻。特別是民盟執政兩年多來,積累了執政經驗,也看清了西方國家的真實意圖,意識到緬甸大力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離不開中國的支持。《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到緬甸各地採訪,從在建的變電廠到忙碌的銅礦,從全力運轉的工廠到繁忙的公路港口運輸,眼前是一個充滿經濟活力的國家,也活躍著中資人的身影。很多緬甸人談到身邊的中資企業時會說:「從沒想過,現在能過上這樣的生活,獲得這樣的發展」。緬甸對中國的態度,正在一種新的氛圍下發生著積極變化,涉華負面消息明顯減少。

那些「逢中必反」的人開始變得理性

過去七八年,特別是最近兩年,緬甸的變化真是無處不在。以前首都內比都戒備森嚴的政府部委,現在可以直接驅車而入。大城市的高檔酒店和超市多了起來。過去仰光街頭冒著黑煙的公交車換成了米黃色的中國生產的空調車。計程車司機昂吞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公交車有好幾百輛,來自中國,乘坐很舒服。」

緬甸汽車是靠右行駛,司機在左側,但收費站窗口都在汽車右側,因為開放前汽車大多是從日本進口的老舊二手汽車,駕駛位置在右側。司機明昂告訴記者:「隨著緬甸經濟發展,新車越來越多,收費站的位置也要移到車輛左側了。」據了解,按照緬甸的新政策,緬甸汽車進口商2018年只獲准進口左舵汽車。這也為中國製造的汽車提供了更大的市場。

不僅換公交車,緬甸航空去年還購買了新的波音客機,運營從仰光到曼谷等地的航線。彩霞映襯下,銀白色的波音客機顯得十分美麗,這與《環球時報》記者8年前從曼谷乘坐的空調壞掉的ATR螺旋槳飛機簡直有天壤之別。幾年前,從仰光到內比都及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也有了高速公路,最寬處有雙向8車道。曼德勒市民敏達告訴記者:「這幾年緬甸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比如道路,以前政府投資較少,有時候甚至要求沿線居民共同出資修路。這幾年,曼德勒等地的道路都改善不少,一些是政府預算、一些是國際援助,中國也給了很大幫助。」

據了解,目前緬甸全國只有約34%的人口能用上電,緬甸政府的目標是實現2030年全國通電,中國企業正積極配合緬方早日解決電力短缺問題。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建設的小其培水電站,確保了緬北的電力供給,當地百姓已能夠24小時用電。除了水力發電,緬甸也在不斷開發天然氣、風力、太陽能等能源,努力改變電力供應緊張的現狀。中緬天然氣管道項目也讓緬甸百姓受益。作為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外資來源國,中方投資的大量互惠互利項目順利運營,對緬甸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髮揮著重要作用。

談起對中國人和中國投資的認識,一位緬甸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我們錯誤地把中國看成軍人政府的幫手,所以有些人『逢中必反』,現在緬甸人越來越理性,我們明白與中國合作能促進經濟發展。由於中國投資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中國在緬甸百姓的眼中正變得越來越親切、越來越友好。」

反對過中資企業的老奶奶要為中國員工說親拉媒

位於緬甸西北部實皆省的蒙育瓦銅礦,是亞洲最大濕法冶煉銅礦,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公司所屬萬寶礦產公司經營。站在銅礦深達120米的巨大礦坑上,《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在礦坑中「之」字形的作業道路上,一輛輛巨型工程車如同甲殼蟲般向上攀爬,它們正將礦石從礦坑向外運輸。

整個礦區涉及50多個村子、數萬緬甸村民,幾年前項目曾遇到一些阻力,但現在村民們卻說:「銅礦讓每個人都過上好日子!以前來銅礦工作,村裡人都會議論,現在不少人打聽,銅礦還招不招人。」記者在幾個村子走訪時,總會遇到熱情領路的村民,有的還請記者到家裡吃炸小魚、花生、水果。

蒙育瓦銅礦由萊比塘、薩比塘、薩比塘(南)、七星塘四個礦體組成,僅萊比塘銅礦2017年就雇了緬籍員工3462人,占員工總數的87%。緬籍主管賽昂博管理著58位工人,這位畢業於仰光科技大學礦產專業、2012年就來到銅礦的小夥子非常感謝中國工程師耐心教給他各種操作標準,也對收入是同班很多同學的好幾倍感到滿意。賽昂博告訴記者:「我現在的級別是六級,冶煉廠還有兩位緬籍二級管理人員,公司有科學合理的職工考核制度。」

像通通這樣在銅礦幫助下致富的村民還有不少。萬寶礦產(緬甸)銅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羅大慶說:「村民最期待的是提升謀生技能。我們幫助村民學技能、辦企業,逐步獲取新的生計技能,讓項目所在社區的民生得到持續改善,拿出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來幫助每個人都過上好日子。」在礦區,還有流動醫療隊為周邊50多個村子的村民診治,診療人數已經超過23萬人次。患高血壓的多達老人請醫療隊做完檢查還開了點葯,他和記者講起3年前醫療隊救過10多位吃毒蘑菇中毒的村民。

以心換心,中國公司獲得了當地村民的認可。巴朗村村長丹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萊比塘銅礦已成為受歡迎的鄰居,中國企業讓村民們看到更多的希望!」村民丹烏老奶奶說,幾年前她一直反對銅礦建設,曾到項目的主路上攔阻工程車輛,但隨著項目一系列社區工作的開展,她看到銅礦給當地帶來的變化,開始理解並歡迎這些「外來人」。日子好過了,心情也開朗了,丹烏老奶奶還總惦記著給醫療隊中國翻譯介紹本村的姑娘當媳婦,每次說起來,都讓村民和醫療隊員笑成一團。

西方「空頭支票」讓緬甸失望

3月30日,擁有4萬多名學生的曼德勒耶德納崩大學舉辦了該校2018年首屆漢語班結業典禮。令《環球時報》記者感到驚奇的是,參加培訓班的200多名學員不是學生,而是耶德納崩大學二十多個院系的院長、系主任等老師。可見,一些緬甸高校越來越重視漢語教學。

緬北商會副會長奈昂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中國的交往越來越多、越來越實,因為緬方領導人和民眾越來越認識到只有中國才能幫助緬甸實現發展,西方國家只用價值觀來要求緬甸,但實際投資很少。而且從地緣政治上來看,中國是重要的鄰國,緬甸不希望也不會破壞與中國的關係。無論是誰執政,中緬關係只會進一步加深,不會後退。」

緬甸投資委員會秘書長吳昂奈烏也表示,受若開邦事件影響,西方對緬甸的投資速度有所放緩,但來自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的投資依舊強勁,「中緬經濟走廊」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利於促進緬甸各行各業的發展、創造社會福利,加深兩國的友誼。

除了商界,緬甸很多學者也非常關注轉型時期的緬甸如何認知中國的問題。比如緬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仰光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杜秋秋盛去年在《緬甸事務》「中國特刊」發表題為「緬甸的民主轉型與中緬關係」的文章。文章提到,民主轉型不僅對緬甸國內政治,對緬甸的外交領域也有影響。1988-2010年緬甸與中國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夥伴關係,但緬甸民主改革初期,給兩國關係帶來一些衝擊。兩屆民選政府都在民主實踐中摸索、嘗試,因而波及了中國的投資項目。但隨著兩國「穿梭外交」努力和高層互訪不斷,中緬關係持續走高,可以推斷的是,民盟政府的外交戰略中,緬甸又明顯地擺向了中國。

杜秋秋盛認為,美國已取消對緬甸制裁,但美國的投資卻沒有如期而至。緬甸民主改革之後,前來投資的國家開始多元化,但中國仍是在緬甸投資存量最多的國家。2017財年中,法國、德國、荷蘭的投資加起來都沒有超過中國一個國家的投資額。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對緬甸的能源和基建、製造業、服務業而言都十分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泰國一架客機因引擎故障迫降 原計劃從澳門飛曼谷
澳反華書籍出版惡評如潮:把中國當敵人簡直瘋了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