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家庭是什麼樣的呢?

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家庭是什麼樣的呢?

因為一次誤機滯留在芝加哥的機會,我得以去lynda(我研究生同lab的三年級博士生)家裡借住兩天,總算是近距離的觀察了一下Asian american 這個群體。就不多放照片了,畢竟是人家家裡。

Lynda的父母是純中國人,母親是潮州人,父親是上海人。並不是那種富二代的類型,父母是那種海外打工的類型,後來就開始在國外做生意了,現在算是各方面都不錯的樣子。lynda自己出生在南美的烏拉圭,後來在讀高中的時候全家搬到了芝加哥,所以本質上Lynda是Asian-hispanic-american. 一個非常minority的美國人。小時候,父母為了讓Lynda比較好的適應學校,於是在家裡也是講西班牙語的,以至於Lynda自己也是不會講中文的,她的母語就是西班牙語,但是因為在美國讀高中,所以第二語言是英語。她曾經跟我描述過,一家子一塊吃飯的時候,有人講西班牙語,有人講英語,有人講普通話,有人講粵語,還有潮州話。真的是酷斃了!

我覺得這樣一個minority的身份給lynda帶來的一個優點是開放性高。Lynda不會對任何的情況感到不可接受或者直接貼上標籤。比如許多留學生在看到另一個中國留學生的時候會直接貼標籤,問你是什麼時候來的,哪來的,然後給你分類,接著就開始用你是不是這個句式問問題,充滿了偏見感。典型的一個問題是當知道我是從內地過來讀博士的時候,會問我是不是真的每天讀書12個小時之類的(書獃子),充滿了不是探究而是驗證自己的想法的表情,說實話,這種人我真的只想掉頭就走,就你這情商和溝通方式,也是沒救了。Lynda反而是不會,她屬於比較慢,會慢慢問我,你為什麼想來,而不是說你一定是找不到工作來的吧(我真的是服氣這些把自己的懦弱投射到別人身上的中國留學生們)。

另一個亞裔家庭給我的感覺是,確實已經西化了,這種西化表現在教養和禮儀上。比如用餐即使是在家裡,大家也是很講究,吃完龍蝦之後換盤子吃飯,沙拉用一公用的夾子夾到自己的碟子里,蒸個小籠包底下墊著生菜葉,擺盤很好看。大家吃完早飯後,各干各的,然後10點半的時候,阿姨說,你們得吃點水果了,我有芒果,奇異果,橙子你們要什麼?然後我們各自挑水果,切好坐在一起吃(仍然是用叉子。。。),一起聊聊天說剛剛各自在幹麼。說實話,這種溝通和親近的方式我還好久沒體驗過了,內地家庭里要麼是家長過分干預,要麼是孩子被傷干信任之後把自己跟父母扯得遠遠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亞裔家庭的父母融合了西方關於獨立自主的觀念,所以非常注重孩子自己的意見,比如阿姨想要去醫院看望一個Lynda的叔叔,這個叔叔剛剛做完心臟移植手術,阿姨會問Lynda說你想不想去看看你叔叔,Lynda說不大想去,阿姨並沒有接著催促。我感覺這要是國內,不孝順的大帽子就已經扣下來了。有時候都不用扣帽子,我們早就被灌輸得自己怪罪自己,即使不想去也要答應去,因為爹媽想去,因為社會規則是應該去。有時候哪來那麼多應該不應該,就算有應該不應該,也不該是內疚感,負罪感驅動,就不能自發自願的關心對方么?

Lynda最後也沒有去看望叔叔,但我後來知道上個星期回芝加哥的時候,Lynda已經去看望過了,這位叔叔在醫院呆了很久,而且這次因為我這個客人在這,所以Lynda覺得丟下我去醫院不大好。(你看,年輕人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們的決定不應該完全由長輩的角度來判斷對錯,否則,你沒辦法培養一個健康自主的決策者)

最後,亞裔家庭算是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好的東西,比如autonomy support但是同時又保留了亞洲人的家庭觀念,沒有那麼的個人主義。比如我們啟程回香檳時,阿姨給Lynda準備了好多好多吃的,跟我高中時媽媽如出一轍,真是不管是哪裡的亞裔媽媽,都會用食物表達關心。

| Xiong ● 過往文章

作者介紹

| 熊郁 · Xiong |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就讀於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發展心理學博士。致力於研究13-18歲青少年時期父母教養方式,同伴關係對青少年情緒管理,學業成就的影響。教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教學,也是了解學習者的過程。一個好的學習者背後需要對於認知規律的把握,對行為、情緒發展規律的洞知和對家庭、學校會給孩子的影響的理解。學習箴言:自我管理是你超越自己的唯一方法。

LAB ? 認真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ABcircle 的精彩文章:

好好說話,沒事別瞎顯擺,沒人是傻子,聊天不是為了顯得你聰明

TAG:LABcirc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