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0餘尾中華鱘今放流「回家」 湖北保護區有望升格國家級

50餘尾中華鱘今放流「回家」 湖北保護區有望升格國家級

楚天都市報4月21日訊(記者陳凌墨 攝影:王永勝) 4月21日,是第三個「世界魚類洄遊日」。主題為「世界魚類洄遊日-保護生命之河長江」的公眾活動在武漢市漢口江灘舉行,人們將50餘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放流長江。楚天都市報記者從活動現場獨家獲悉,為更好地保護長江旗艦物種中華鱘,位於上游我省宜昌及上海長江口的兩個中華鱘保護區有望在今年內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

此次活動包括公眾參與、中華鱘放流和專家分享三個環節。活動現場,數十名兒童參與了給洄遊魚類卡片填色、科普問答等互動活動,並與嘉賓們一起放流了50餘尾帶著身份標記的中華鱘。

專家分享環節,來自復旦大學的陳家寬教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危起偉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趙峰博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程琳博士等專家分享了長江大保護的科學依據與戰略思考、長江水生生物現狀、長江口中華鱘保護研究、流域系統規劃等方面的保護前沿報告。專家們呼籲,儘快出台《長江流域管理法》,加強長江大保護,完善相關保護監管機構,並把洄遊魚類的保護作為長江大保護的突破口。

中華鱘保護救助聯盟的主要發起方,全國水生野生動物分會會長李彥亮表示:「上一個洄遊日,在農業部和全國水生野生動物分會的推動下,中華鱘保護救助聯盟正式成立,作為中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獻給世界的禮物。洄遊魚類在維持和指示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洄遊魚類的通道正面臨著來自水壩、堤堰、水閘等水利設施的威脅,需要社會各界的更多關注。」

2014年,第一個「世界魚類洄遊日」誕生,並在全球範圍內每兩年舉行一次,以喚起公眾對保護河流生態系統和魚類洄遊通道的重視。 近些年,作為洄遊魚的典型代表——中華鱘的命運引起了越來越多社會各界的關注。 中華鱘是典型的洄遊魚類,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 農業部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長江中華鱘繁殖群體規模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10000餘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100尾。

2015年,農業部頒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人工增殖放流也使中華鱘的種群數量有所增長,為中華鱘的有效保護做出了重大貢獻。 李彥亮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時透露,為更好地保護長江旗艦物種中華鱘,相關部門正積極推動中華鱘保護區升級,位於上游宜昌及上海長江口的兩個中華鱘保護區有望在年內由省級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天關注 的精彩文章:

男子酒駕肇事致兩人死亡  逃逸後叫妻子「自首」 當陽警方9小時揭開「頂包」鬧劇
一起放火案一波三折!嫌疑人一審兩次被判刑四年 終審無罪釋放

TAG:楚天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