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宦官與皇帝對立的那些事,宦官權勢那麼大,皇帝不害怕嗎?

明朝宦官與皇帝對立的那些事,宦官權勢那麼大,皇帝不害怕嗎?

明朝發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是比較多的,比如萬曆二十八年的「怠政」不上朝,都在後宮做什麼?嘉靖是「無為而治」的明君還是荒唐無能的庸主?海瑞的耿直剛正是沽名釣譽的自我炒作還是出於儒家衛道者的自律自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各方觀點也是人言言殊,各執一詞。   

不過,有一個問題,我想大家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論的。在明朝,以司禮監為代表的宦官與內閣為代表的文官作為兩個團體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可以說這種對立貫穿永樂以後的整個明代。今天翻開各種書刊雜誌,或是以明代為背景的電視電影,大抵都是批「閹豎」與依附於他們的官員敗類,歌頌那些敢於與閹黨作鬥爭的「清流」。   

那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對立?這種對立的本質原因何在呢?

首先,要認識這種政治對立,就要從明代的政權體系說起。明太祖朱元璋有兩大特點,一個是由於貧苦出身的緣故對貪官污吏異常憎惡,動則剝皮實草,株連九族;另一個是猜忌心極重,對臣下極度提防。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胡惟庸案」,朱元璋有次出巡要去胡惟庸家,路上有個叫雲奇的人跑來告訴皇帝,丞相胡惟庸在家裡備下甲兵意欲對皇帝不利。朱元璋一怒之下,不僅將胡惟庸家眷和一干「胡黨」殺得乾乾淨淨,還把胡惟庸的親家,且地位遠高於胡惟庸的「開國文臣第一」的李善長也殺了。意猶未盡的朱皇帝覺得文臣靠不住,索性把秦漢以來的丞相制度給廢除了,原來幾十個人的工作變成了他一個人的工作,後來實在不堪重負,找了幾個四、五品的文官來協助自己,這種文官協助皇帝辦公的模式發展到後來就是明代的「殿閣大學士」(內閣)。至此,中國達到了君主專制的頂峰。

朱元璋對宦官據說也沒什麼好感,多次表示「此輩只堪備洒掃」。應該說,明太祖對文臣與宦官都是持高度提防態度的。   

到了明成祖時期,這位奪了自己侄子天下的皇帝心裡總是對這些歸順自己的滿朝文武放心不下,除了重用追隨自己起兵的文武官員以外,當年在燕王府時候的內侍也就成了他的心腹,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鄭和。從一定角度上來說,東廠(及後來的西廠、內行廠)就是皇帝用以制衡文官體系,以期達到政治平衡的工具。最理想的狀態自然是官員在這種嚴密監督之下奉公守法,恪盡職守,而宦官則作為天子耳目,將臣下一舉一動彙報給天子,使天子「耳清目明」,垂拱而治。當然,這只是制度設計者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景,沿著這種思路發展下去,只可能有兩條路,一條是宦官與文臣勾結,架空皇權(萬曆初年的馮保與張居正),一條則是兩方各自發展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延伸自己的勢力範圍,相互攻訐。縱觀明代,絕大部分時期他們走的是第二條路。   

表面上,雙方都是天子之臣,行事都是為君為國,但實際上形成了代表皇權的宦官體系與代表士大夫利益的文官集團的高度對立。最能體現宦官代表皇權的當屬宦官對錦衣衛的領導權。東廠原則上沒有司法權(明代大案一般由三法司審理),不能逮人、殺人。而詔獄解決了這一難題。詔獄本是錦衣衛的下屬機構,直屬皇帝,本身不屬於宦官系統,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皇帝的旨意出自司禮監之手,錦衣衛的實際操控者也成了司禮監大太監。所以詔獄成了宦官對付文官的工具,也就成了「構陷」忠良的工具。

崇禎皇帝甫一即位,親自指揮錦衣衛一舉拿下魏忠賢。無論是魏忠賢還是之前的劉瑾,在皇帝向他們下手時毫無反擊之力,只能說明一點:宦官的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皇權)。雖然宦官會謀取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宏觀層面,他們代表的仍是皇權或者說他們是皇帝個人利益的代理人。而他們與文官的對立實際上是一心維持君主專制地位的皇權與擴大士大夫權力,維護儒家「綱紀」的臣權之間的對立。   

明代中後期的皇帝與文臣的關係可以用緊張來形容。大臣似乎永遠看不慣皇帝的所作所為,他們看來,皇帝是無法無天,隨意作為。而皇帝看來,固執的老臣處處與自己作對,要麼沽名釣譽,要麼追求私利,都是些眼中沒有皇帝的人。最突出的代表事件當屬「大禮議」與「萬曆怠政」。嘉靖即位之後要追封自己的生父為帝遭到大臣反對,在激烈的言辭衝突後,嘉靖一次杖責了一百多位大臣,輿論嘩然,雖然最終嘉靖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卻也造成了君臣之間難以彌補的惡劣關係。萬曆想立自己喜愛的鄭貴妃之子為太子,遭到群臣反對,無法按自己心意立儲的萬曆開始二十八年不上朝,朝政廢弛。而這一次次衝突背後又有深層次的原因。明代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最高峰,物極必反,在這個高峰發生的最有趣的莫過於大臣開始向皇帝「要權」。在明代以前,大多數朝代也都會存在這種上層內部矛盾,但是明代格外突出,因為原則上權力都是皇帝的,大臣只是皇帝的辦事員,但是實際上從中央內閣首輔到地方地主縉紳,整個帝國的運轉是依靠這些士大夫集團來維持的。治民、緝盜、徵稅都離不開這些文臣。於是就出現了百官指責皇室四處開設「皇莊」(皇家田莊),而百官自己私下又積極兼并土地,最終形成君臣爭利的奇特場景。而作為皇帝利益代言人的宦官,自然是衝鋒在前,皇帝把親信太監派往各地開銀礦,掌織造,管海關。

實際上,百官對宦官的抨擊是由於無法直接抗議皇權擴張的一種曲線方式,最終目的還是針對皇帝針對皇帝至高的權力,其實就是有產者(地主階級)開始要求抑制皇權,追求自身更大的政治權利。所以,有人說到,要是明朝沒有滅亡,恐怕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就會發展出議會制度,其實確實是很有可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276年疆域變遷圖,不割地只是個騙局
明朝國號原來是這麼來的,火明克金元,五行相生相剋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