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小知識:墓誌的起源與發展

小知識:墓誌的起源與發展

碑的起源早於墓誌,先有碑,後有志,兩者在文化上有淵源關係。

墓誌是中國古代喪葬制度持續發展的產物,有固定的形制和專門的文體,主要記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

墓誌濫觴於秦漢之際,發展於魏晉,完善於北魏,興盛於唐,延續至明清,經歷了由磚造墓誌到石刻墓誌,由碑形墓誌到方形墓誌的發展歷程。

墓誌的產生與墓葬中標誌墓主人身份的社會習俗有很大的關係。考古發掘證明,商周時期的墓葬中尚沒有發現明確用於說明墓主姓名的銘刻。

秦漢時期的考古發掘表明,當時已經存在著標誌墓中死者身份的志墓風氣,但還沒有固定的器物。1979年12月,秦始皇陵考古隊在臨潼縣趙背戶村發掘修建始皇陵的秦刑徒墓中,發現了18件刻在殘瓦上的姓名籍貫刻辭,已經具備了標誌墓中死者的性質,有人稱它們是最早的墓誌。

在洛陽地區曾經大量出土東漢刑徒磚。這些磚銘一般都註明死者名籍、身份、卒年月日,有些還加註此為屍骨所在,似為遷葬認屍使用,它的埋設目的與後來的石墓誌基本相同。

除了刑徒磚之外,在秦漢時期的喪葬禮儀中,還存在著用不同方式標識墓主姓名、身份的習俗。

第一種是璽印。春秋戰國時期,璽印已普遍使用,死後系在腰帶上隨同下葬。

第二種是告地狀。僅見於西漢早期墓葬中,它是仿效陽間官司文書,其目的是通神,但也起到了標誌死者的作用。

第三種是銘旌。在東漢時期的墓葬中,發現有覆蓋在棺柩上銘旌,純粹是用來標明死者名籍的。

第四種是附屬在石棺或其它石料上的銘刻。這些沒有形成固定的墓誌形式的帶文字的各種質地的器物皆可標識墓主的身份,是為墓誌的濫觴。如南陽出土的建寧三年(170年)許阿瞿畫像石題記。

小知識:墓誌的起源與發展

東漢許阿瞿墓誌

東漢厚葬為孝的社會思潮影響下,墓碑成了當時社會等級的一種標誌。魏武帝曹操主張薄葬,晉武帝時有了嚴禁立碑的法令,於是墓碑從地面上消失,轉而埋入地下,出現了仿照碑形豎立在墓室中的小型碑狀墓誌。這種仿照碑式志墓的遺風至南北朝墓誌形體沒有完全定型之前也常見到。

小知識:墓誌的起源與發展

晉徐美人墓誌(拓片)

南北朝時期,墓誌形體內容在此時逐漸規範統一。墓碑轉入地下,在文體、刻制工藝、形制等方面都給墓誌的形成以極大影響。由於立碑式不適於墓中使用,圓螭首和圭首這些與碑接近的形狀逐漸淘汰,仿照碑額的形制製作了墓誌蓋,這種志蓋也吸收了其他明器(如盒、奩)形制特點,大多為盝頂盒式,後來逐漸成為普遍使用的墓誌蓋基本形狀。墓誌的文體逐漸完善,內容包括對死者姓名、籍貫、生平事迹、官職履歷、卒年葬地及譜系等,文後還有四言韻文的銘辭。此後在墓中設有墓誌已是封建官員、貴族與一些世家子弟葬禮中普遍採用的喪禮用品。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禮儀制度和文明載體。

小知識:墓誌的起源與發展

小知識:墓誌的起源與發展

唐代崔祐甫墓誌、墓誌蓋

原稿:譚淑琴

編輯:顧永傑

審核:荊書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