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水陸法會發展史

水陸法會發展史

一千五百年的流傳史

據《釋門正統》說:「諸仙食置於流水,鬼食置於凈地。」可見布施餓鬼時,飲食是放在乾淨的地上;布施神仙及婆羅門,(註:印度四姓之一,譯為凈行、凈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凈行的種族。)飲食則放入流水中。水陸法會就是水、陸、空一切生靈悉皆普度,既施以食物令其飽足,接著又告訴他們佛法,令眾生心開意解、離苦得樂,這就達到超度的意義。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等,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有法會之王的稱謂。這種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懺》(即梁皇懺)和唐代密教冥道元遮大齋相結合發展起來。「水陸」之名,始見於宋遵式的《施食正名》,謂系「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凈地」(見「金園集」卷四)

唐朝水陸

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三載,水陸法會經周、隋變亂後不再實行,唐高宗咸亨中(六七~六七三年),西京法海寺英禪師夢中受異人指點,得到梁武帝所撰儀文,水陸齋會流行天下。

梁武帝之後,水陸儀文失傳了一百六十多年,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間(六七~六七三年),西京法海寺的「英禪師」在夢中得到異人指點,醒後在大覺寺,從一位吳僧義濟之處得到梁武帝的水陸儀文,於是在山北寺再次興設水陸法會,沒想到會後竟然又見到夢中的異人與徒眾共數十人前來致謝。

異人告訴英禪師:「我原是前朝的秦莊襄王,這些徒眾都是秦朝的大臣,因為生前造惡業而被囚禁於陰府。昔日梁武帝舉行水陸大齋時,前代紂王之臣都免去苦難得到解脫,我也暫時停止受苦,但因造惡的關係,獄情未決,今蒙您修設水陸大齋為我們懺罪,終於使我們脫離苦海,可以再轉生為人,特來言謝。」說完後他們就消失不見。

從此英禪師就常設水陸法會,天下盛行,所謂:「有欲消災除者、欲求願乞福者、欲資糧來報者、欲升度先亡者,未嘗不以是為先務焉」。可見水陸法會在當時受到保等的得視。

宋朝水陸

宋神宗時(一六八~一七七年),東川有一個名叫楊鍔的人,將梁武帝的舊儀,重新寫成《水陸儀》三卷,水陸的儀文開始有了新版本出現於世。元豐年間(一八四~一八五年),佛印(了元)禪師住持於金山寺時,有商人到寺中請設水陸法會,佛印禪師親自主持,頗為壯觀,「金山水陸」因此而馳名一時。

宋元佑八年(一九三年),蘇軾為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並撰寫《水陸法像贊》十六篇,稱為「眉山水陸」。哲守紹聖三年(一九六年),守頤刪補詳定諸家所撰有關水陸法會之著述,完成《水陸儀文》四卷。

南宋幹道九年(一一七三年),史浩路過金山寺時,因聽望子成龍水陸法會殊勝功德,便將四明東湖月波山的一百畝田地,捐建做為四時水陸道場。後來他還親撰疏辭,做儀式四卷,宋孝宗知道後,還特頒「水陸無礙道場」匾額。於是水陸法會在發源地「金山寺」大為興盛。

南宋度宗咸淳年間(一二六五~一二七四年),四明(今浙江寧波)僧人志盤續成《水陸新儀》六卷,並制訂水陸像軸廿六軸。於是金山儀文稱為「北水陸」,志盤所撰則稱「南水陸」。由此可見,水陸法會是在宋代興盛起來的。

宋代以後,水陸法會很快普及到全國,主要是因為宋、元兩代內憂外患,戰爭頻繁,人民災難深重。當時不但有錢人家獨自出資營辦水陸,連財力不夠者也共同集資修設,這就是事來「獨姓水陸」和「眾姓水陸」的由來。到了元、明、水陸法會規模更大,參加僧眾達到了千人以上。

元朝水陸

元代延佑三年(一三一六年),朝延設水陸大會於金山寺,命江南教、禪、律三宗諸位法師說法,參加的僧眾達一千五百人,因此徑山元叟行端有「朝延金山做水陸升座」法語。

元代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年)所修水陸法會,規模也很大。正印禪師在《金山大會歸上堂》云:「金山大會,誠非小緣。山僧得與四十一人善知識,二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來大光明藏,各說不二法門,共揚第一義諦。」此外北京昊天寺、五台山、杭州上天竺寺等南北各地,亦都曾舉行盛大的水陸法會。

明朝至今的水陸

明初自洪武元年至五年(一三六八~一三七二年),相繼於南京蔣山修設水陸法會,其中以洪武五年正月所修法會規模最大,參加僧眾常達千人。

明末 宏依照志盤的「新儀」(南水陸),稍微修改之後,成為《水陸修齋儀軌》六卷,行於杭州。清朝時儀潤又依 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的作法與規則,撰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成為流傳到今天的通用版本,稱為《水陸儀軌會本》共四冊。其後咫觀更就 宏的水陸儀軌詳細增補論述,集成《法界對凡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略稱《雞園水陸通論》,此外又撰《水陸道場法輪寶懺》十卷,皆為目前水陸所取用。

台灣第一場水陸法會是在民國四十四年,當時基隆的靈泉寺舉行戒會,第一場水陸就是在戒期間舉行。

超度的真義

八天之後,我又重新站在當初的起點。回頭一望,是否站在這裡的才是真正的自己?

經由一場法會串連出時間和空間的交互運作,「緣」這個東西實在特別,就像一個按鈕,只要一碰觸到它,瞬間就啟動了時間和空間的運行程式。就像發現宇宙不是以地球為中心在轉動,這個時空也並非以人為中心在運行,其它的生命體同存在於不同的時空中,進行著生、住、異、滅的生命活動,而且互為因果、互相影響。透由這場盛大的儀式,似乎可以窺見這寶貴的生命奧秘。

七天之中聆聽了多場開示,某些觀念自此深植在心:

「水陸法會是應該虔誠的懺悔、發願,來為他們作一個祈禱。我們很難得的,就是學習到轉業力成為願力,業力就是我們災難、痛苦、煩惱、糾葛;願力就是突破了這些災障、痛苦、煩惱而轉化出一個慈悲喜舍的善心,好心情就有好命運來面對生命。」

我們因為感受到一切的苦,對一切的苦做發願,轉化成願力,就是轉善心、轉慈悲心、轉關懷心、轉成利他的心。我們做「水陸法會」也就是超度我們的祖先,歷代的祖先現在都到場了,我們這些陽間的人要為他很虔誠地做懺悔、發願,共同跟諸佛菩薩、諸神眾、諸天菩薩、六道眾生,在七天當中共同生活、共同懺悔、共同發願、共同吃飯。

所以在這個當中,我們是一個薈供,我們共同來轉化他們的業力成為願力,也就是從這個自轉轉成公轉,自轉是為自己,公轉是為一切眾生。所以在「水陸法會」當中,就是一個自轉轉到公轉,以我們現在的業力轉成願力,為他們念經、為他們拜懺、為他們發願、解冤、解業、生生世世無冤無業,有智慧、有福德的一個生命。

今天做「水陸法會」,過去的生生世世,未來的生生世世,都等於是現在大家所處的這個環境,那麼生生世世就是今天的大家,也是生生世世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就是現下我們所結的這些緣,不只是為死亡的這些歷代祖先做超度,同樣也為現在活的人,超度一切冤親煩惱、解冤解業。

所以大家要當下去除我們的恩怨,去感恩現下的人,來得到一個共同的福祉、智慧、福德的一個結果。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水陸時要誠心、放下、歡喜的去懺悔、去拜願、去發願來為了我們的這些願力消除心靈的恩怨和感恩那份成果。

在一個集散式的聚會中,動員上千名義工舉辦的盛大活動,吸引了無數善男信女前往參加,也許會覺得迷信,但任何的表法,事實上也只是一種方式罷了。在水陸法會中最容易看到所謂的修行是什麼?每天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很容易脾氣就上來了,容易起爭執。但是經過水陸法會的歷練,發現每個人都在成長,每一年對一個參予人都是修行上的一大進步,經驗和柔軟的心就是這樣一年年培養出來的。不論是功德主或義工,儘管累了、但為了法會的神聖莊嚴,臉上沒有一絲不耐,而是以柔軟和歡喜心面對每件人事物,會讓人錯覺,這應該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吧!

佛教里有八萬四千種法門,適應八萬四千種各式各樣的眾生榮死衰,法會就是其中一種,在中國,佛教傳入之後,和廣大平民百姓的生活緊緊結合在一起,於是一千五百年來,佛教的超度法會一直是民間普渡的另一種型態。為什麼要一直不嫌麻煩地辦水陸道場呢?這樣一直源源不斷的舉行,其需求也在於現代人對於未知的生命有著一種渴求答案的想望。千百年來,人們將對生命的疑問,寄托在像這樣的一場法會中,超度歷代祖先、冤親債主,然後生活可以更美好,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人學著在其中看清自己的生命盲點。

對於生命的消失與再生榮死衰,生命記憶體的存在、生命基因的解讀,水陸法會等於打破了人們一味相信生命只有今生的觀念。透過超度,帶領人們進入生命的殿堂,認識生死輪迴,走一趟時空之旅,其作用也就在於如何從中去找到什麼?發現那股生命良善的力量,甚而發覺這個世界其實並不存在絕對的善惡、真實、對錯,一切只是來自於心念的造作,個人心念的造作形成別業,眾人心念的迷途知返就形成了共業,超度就是轉化心念,將惡念轉成善念,自然就會生活在善的循環之中,每個人不就是天天時時刻刻生活在自己心念的造作中嗎?人過人的生活、鬼過鬼的生活、畜生過畜生的生活,就是輪迴啊!

有些東西,或許是卡住的某些思想觀念,需要透過一種過程來治療,與其說是治療還不如說是打開一個糾纏的結。於是說也奇怪,很多人參加了水陸之後,竟然對於生命產生了改觀,並不是有什麼樣的神奇力量,而是這場法會教導了一個人省思生命,學習擁有一顆懺悔與感恩的心,法會所透露的就是「反省」,思考生命行進中自己的角我以扮演,只有在隆重儀式的過程中,人才可能發現謙卑的自己。

今天的世界已經是一個地球大家庭,再不是只有自己生活無憂就夠了,對於其他生命存在,人類其實也擁有著一股天生、自古以來的悲憫之心。任何的思想、行為都不斷的迴流,如果要擁有較好的命運、朋友、職業、住在較好的地方、有較好的物質享受,最重要的還是由自己做起,命運由自己去打造,佛教的教義不斷在闡釋的也就是這樣的觀念,無論透過何種稱為修行的儀式,無非就在啟發那一點對於自心的認識。

如何在動態的生活中談修行?

在心念快速轉變的生活中,什麼才叫做修行?

也許親自參加水陸法會,您也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匯願聚善·廣布福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慧海 的精彩文章:

歡喜還能感染別人,讓別人也感到學佛的快樂
求夫,求子,求女,她怎麼求什麼就得什麼?

TAG:般若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