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大數據&文化自信

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大數據&文化自信




在第四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期間,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主辦了「大數據視野中的青年文化自信」高峰論壇。數十位行業大咖就如何利用新科技提升青年的閱讀品位、豐富青年的文化生活、增強青年的文化自信、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奮鬥觀,提出了許多有價值有啟發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這些精彩內容做了整理,在近期連載刊登,歡迎大家在留言中討論、分享、交流。


 


精彩回顧


《你,決定了未來30年中國發展的走向》


《技術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你同意嗎?》


《世界的選擇權在你,未來為你而來》


 


今日亮點




  • 「喜歡」是創業的創新力。中國人年輕人未來創業,一定也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 中美的貿易爭端從本質上講,是中美的貿易PK和中美在全球範圍內的人才競爭。



  • 投資人永遠在追逐風口,風口很多,但是有一個永恆的風口,就是青年。



  • 我們真的缺乏國際化的人才。中國未來經濟再有質的變化,一是靠國際化,二是靠技術。




嘉賓介紹




王勤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

王衛國

科控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馮群華

武漢市華科育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曉光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謝飛

聯通在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數據應用與傳媒事業部副總經理

 




主持人




孫維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常委,西安廣播電視台總編室副主任,節目主持人




主持人孫維


 


主持人孫維:

我們在這一輪的

主要議題是「大數據視野中,中美青年奮鬥觀差異」

。首先,請王勤秘書長給我們分享一下中美數字出版行業發展的態勢異同。


 


王勤:

我們國家的數字出版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出版技術的數字化。二是紙質圖書資源的數字化和結構化。三是已經出版的、即將出版的和尚未出版的內容資源的知識化。


 


我們希望通過知識圖譜的構建,通過對閱讀行為的數據分析,對每一位讀者閱讀的價值取向和知識需求建立精準的匹配關係。

未來的閱讀模式是,通過對讀者的閱讀需求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動態智能地進行響應和反饋。

這是「十三五」期間出版業的整體發展趨勢。

 


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他們在知識的系統化、集成化、規模化方面有很好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非常大,美國人閱讀的邏輯性非常強,中國人閱讀的感性思維很強。所以,

怎樣使我們的閱讀更加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是我們今後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



 


主持人孫維:

王衛國董事長,你的產業布局是橫跨非洲和歐洲,你認為中西青年人在文化的差異上有什麼不同?


 


王衛國:

我在東西方遊走這麼多年,感覺前幾年和現在比較起來變化很大。我2012年在英國的時候,中國還沒有創新創業,但是這幾年創新創業的理念也好,或者說在全球的影響力也好,我都有深深的感觸。


 


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自信,來自於我們有一些方面已經超越了歐美,我們不止在歐美後面追趕,這幾年我們在一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他們。


 


不過,我有一點感觸,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文化自信上,我們的表達方式還是有問題的。像「功夫熊貓」,就是別人把我們的IP拿走了。


 


文化自信要怎樣進行國際表達?我認為要靠年輕人,要靠90後。我從事的工作是幫助年輕人創業,因此對中國年輕人和歐洲年輕人的創業特點,有一些了解。


 


我認為,歐美人創業的所有因素里,最主要還是因為喜歡,如果不喜歡,他是不會做這個事情的。

「喜歡」是創業的創新力。在現在這個時代,人是有選擇的,中國人年輕人未來創業,一定也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創業這件事,東西方的差異非常大,包括文化的差異、法律的差異,等等。我們國家缺少的還是國際化的人才。雖然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但是我們在往外走的過程中交了很多學費。


 


所有時代,應該是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中國的經濟,理論上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國經濟如果想更健康、更穩定地發展,還是要走全球化這條路。


 


回到我們的科技創新,所有的事都可能是雙刃劍。包括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戰,實際上是我們的技術在PK。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技術超過美國了,中國GDP或者說中國的地位會更加不一樣。


 


過去這麼多年,我們還一直在做代工,我們的品牌和品質沒有提高。要想中國經濟更加健康,走得更穩健,還是得用全球的技術幫助中國製造升級。


 


我的工作是做孵化器,幫助年輕人創業。我是在歐洲開孵化器的第一個中國人,把我們的市場前移到英國了。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在創業這一塊,跟更多的年輕人分享。




科控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衛國



 


主持人孫維:

講到中美貿易大戰,人才爭奪戰更重要。周曉光理事長,你在國外多年,你覺得中美各自的優勢在哪裡?


 


周曉光:

我個人傾向於不用「貿易戰」這個詞,可能叫「貿易摩擦」更加合適。


 


中美的貿易爭端從本質上講,是中美的貿易PK和中美在全球範圍內的人才競爭。


 


我從三個方面分別解構這一大的經濟命題和國際關係命題:一是制度的走向,二是科技的走向,三是人口的走向。


 


首先,中美的貿易究竟發生了什麼?


 


從2000到2017年,美國對中國貿易的出口量在全球範圍內從9.9%下降到8.4%,裡面什麼東西下降呢?分析其中22類商品結構,有11類在下降,排名第一是機電和音像製品,從16.2%下降到8%左右。第二個品類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從10.5%下降到5.2%,這是一個腰斬的過程。第三個品類是晶元、集成電路,是我們國家目前在科技領域裡面依託的最強單一商品中最大的進口量。第四類產品是大豆、玉米、豬肉、皮革製品等等。


 


剖析這些問題你會發現非常有意思,農產品維持穩定,中國80%的大豆依賴於美國。美國經濟在過去的20年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比較極端的情況,就是農業端和高科技的產業端發展得非常好,中間的製造端和機電材料這一塊出現了真空。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上台的時候反覆強調要讓製造業回歸到美國,讓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國一樣有新一代的發展。


 


這裡面一個是美國的農業相對強勢,二是我們的農產品的價格確實比人家高。這導致在農產品這一塊我們進口比較多。


 


而在晶元這一塊,全國每年2600億晶元的進口量,美國對我們是封鎖的,同時也不願意中國到歐洲去採購,你到其他的發達國家去採購他也不願意。


 


中美貿易格局,對於國內而言,我們在一部分的基礎產業裡面,未來的競爭分為三個:一個是基礎類的產品,比如農作物、紡織、服裝;二是在高新技術板塊;三是在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上。


 


從農產品這一塊,對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我們要推動農產品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生產方式的智能化,這就是改革的制度性的走向。


 


在科技上,毫無疑問是科技創新。


 


第三個是人口的走向。

大膽預測一下,未來人口的走向是在人口老齡化的基礎上未老先富了。

我個人總結為人才的解放,我們將會看到大量的聚集在一線城市、尤其是體制內的優秀人才會轉向中心城市,轉向科技城市的一線。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周曉光



 


主持人孫維:

謝謝周曉光為我們闡釋兩國的優勢,接下來請問馮群華,青年文化潮流對投資策略有哪些影響?


 


馮群華:

作為投資行業,

我們投資人永遠在追逐風口,我覺得風口很多,大的小的多的少的,但是有一個永恆的風口,就是青年。


 


青年是社會發展的風口,你抓住了青年的思想潮流,就抓住了未來。

在具體的戰術上,我們還要講到介面。我們的風口永遠在那裡,不以你的喜好為轉移,那這個介面在哪裡?這是我們在投資時要發現的。


 


我是70年代的,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介面是「電視」,電視造就了一批好的企業。當然也有抓住了風口沒有很好地經營的,包括紅桃K、三株等等。還有抓住了這個介面做得比較好的,比如說方太、腦白金,還有一些傳統的白酒。因為這個介面一直在電視媒體這一塊,

你要把握好使用這個介面的人群,投資這個人群感興趣的產品。


 


現在青年人的介面就是像鬥魚、抖音、美圖秀秀這樣一些移動端的介面。在這一塊產生了非常多的獨角獸企業,也有一些傳統的產業通過這個介面升級,比如江小白,抓住了年輕人,一年銷售20億。


 


作為投資人,抓住這個風口,找對介面,我們的投資就成功了一半。




武漢市華科育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馮群華



 


主持人孫維:

接下來請謝飛給我們分享一下青年用戶手機使用上的一些特性,特別是在內容方面有什麼樣的偏好?


 


謝飛:

移動通信技術在過去十幾年來高速發展,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催化器。我們現在面對的青年,是在互聯網下長大的一代,互聯網滲透到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運營商也肩負著很強的社會責任,給青年用戶提供更快更好的網路體驗。


 


從大數據中可以看出很多青年用戶在移動通信網路上的基本特徵和對運營商產品的基本剛需。

流量是青年用戶非常喜愛的

,大學生們發郵件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各種APP進行交流。


 


青年用戶對新產品、新業務是非常熱衷的

,比如說我們做過大數據的分析,在某些區域,蘋果手機的使用佔比達到了30%,OPPO、華為這樣的時尚手機也得到了青年用戶的喜愛,這些人群的換機比例非常高。基於青年用戶對流量的高消費需求,我們作為運營商這兩年也推出了以流量為核心的套餐和產品。


 


如果我們拿流量來作為衡量青年群體活躍度的標杆,在兩三年前這個指標是100~200M,現在這個指標漲到了500M。有相當一部分人群的使用量甚至超過了10G,這些用戶一個月相當於看了17部電影。除了傳統的消費品,比如電影、電視、綜藝節目,

現在短視頻、原生類視頻、直播類視頻的應用都得到了年輕用戶的喜愛

。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年輕用戶差異化、個性化的社交表達訴求。


 


年輕用戶的上網時間和其他人群是不一樣的,往往晚上七點鐘就會逐步活躍起來,到晚上十點、十一點、十二點達到高峰。


 


從大數據,我們也看到青年用戶精神層面上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會利用碎片化時間使用一些學習類的APP,比如花十分鐘、二十分鐘學習英語。


 


我們一直談論青年的文化自信、青年的價值觀,

價值觀一定是跟青年用戶對世界的認知,和他獲取資訊的廣度、深度息息相關的。


 


移動互聯網推動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也擴大了他們知識領域。作為運營商,我們一定要去了解青年、滿足青年,為青年用戶打造更健康的網路環境,為他們營造更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聯通在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數據應用與傳媒事業部副總經理謝飛



 


主持人孫維:

現在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可以共同探討的,關於中美青年文化上的差異,特別是奮鬥觀上有什麼不同。


 


周曉光:

我是在英國讀的博士,在英國前後待了6年多。讀博士的時候,我們班上32位同學,8位左右中國人,英國本土的12位左右,其他的來自印度和其他國家。在博士這個領域裡面,我們中國學生的平均年齡是26歲,而英國本土留下來讀博士的這批人,他們的平均年齡是56歲左右。


 


在學習時間上,我算是比較幸運的,我用三年的時間拿到博士學位。我每天有10到11個小時是在實驗室裡面度過的,但是反觀這些英國本土的同學,因為文化的不同,每天大概是4到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他們會有很多的時間去泡酒吧,娛樂,運動。英國很多的奧運冠軍不是專業的運動員,而是學校裡面的學生。


 


海外的中國學生在學科、研究時間上遠遠超過了本土的學生,而且我們選擇的學科很多都是高精尖、最有難度的學科。中國在我們這一代超越英國基本上是既成事實了,或者說我們已經超越了他們。


 


王衛國:

從大的層面上看,中國學生到了大學反而不是認真地學,因為小學、初中時壓力太大了。而英國的大學,你可以工作幾年再去念研究生、博士。

人生就是要學以致用,反覆實踐,不能畢業以後再也不學。

我們那個時代學習的知識,很多時候是沒有什麼用的。


 


差異上,我認為中國人最大的特點是勤奮。中國是地球上最勤奮的民族,中國人為了賺錢可以犧牲很多東西。西方人在這個問題上可能因為文化不一樣、體制不一樣,所以態度也不一樣。


 


我現在在英國招人,最喜歡招那些在英國留學工作過,同時也在香港、內地工作過的,但是這種人也是最難招的。


 


回到前面我講的話題,

我們真的缺乏國際化的人才。中國未來經濟再有質的變化,一是靠國際化,二是靠技術。






主持人孫維:

請每個人用一句話為我們的青年朋友送上寄語。


 


謝飛: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愛你所愛的,追求你所追求的,堅持到底。


 


馮群華:

少年強則中國強。


 


周曉光:

多讀書、勤思考。


 


王衛國:

中國進入一個更新的時代,肯定是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希望在座的年輕人做國際化的人才。


 


王勤: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閱讀,我們的閱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讀更好的書,獲得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理解,把知識用活。




(連載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變美變有品,是我為自己做過最好的事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