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世界的選擇權在你,未來為你而來|大數據&文化自信

世界的選擇權在你,未來為你而來|大數據&文化自信




在第四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期間,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主辦了「大數據視野中的青年文化自信」高峰論壇。數十位行業大咖就如何利用新科技提升青年的閱讀品位、豐富青年的文化生活、增強青年的文化自信、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奮鬥觀,提出了許多有價值有啟發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這些精彩內容做了整理,在近期連載刊登,歡迎大家在留言中討論、分享、交流。


 


精彩回顧


《你,決定了未來30年中國發展的走向》


《技術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你同意嗎?》


 


今日亮點




  • 90後、00後已經開始平視這個世界了,他們覺得全世界的青年都在同一起跑線,面對同樣的科技前沿,看到的世界是一模一樣的。



  • 機器學習是在大數據基礎上的。機器可能會超越80%或者90%的詩歌作者,但是人類金字塔最頂層的藝術家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因為數據量太小。



  • 世界是我們的,但是世界也是你們的,未來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是你們去做選擇,你們創造,你們為這個世界立法,你們立了一個什麼樣的規矩,這個世界就按照什麼樣的規矩運行。




嘉賓介紹




皮鈞

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黨委書記、社長


易鵬

盤古智庫創始人、理事長


闕超

超星集團副總裁

徐元春

微軟(

亞洲

)互聯網工程院市場及公關總監


陳沁

成都數聯名品科技有限公司

Index

首席經濟學家


庄庸

中國青年智庫論壇執行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路文藝委員會秘書長


 


主持人




孫維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常委,西安廣播電視台總編室副主任,節目主持人




主持人孫維




主持人孫維:

第一輪圓桌會議環節,

我們的議題是談談科技、青年和文化的共生關係

。之前,皮鈞社長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青年閱讀和強國一代的演講(點擊回顧),其中也提到文化自信和新科技給青年的文化生活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所以今天論壇的一開始,我想把這個問題繼續拋給他,讓他給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皮鈞:

我們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是因為最近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


 


4月9日,《中國青年》雜誌發起了「強國一代,青年之問」公益活動,有幾百萬的青年參與了提問,很多問題都與科技前沿有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介入前沿科技的大多為青年人。比如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航天領域,其平均年齡都超乎尋常:嫦娥團隊33歲,神舟團隊33歲,北斗團隊35歲,東方紅四號團隊29歲,衛星應用團隊28歲,小衛星家族背後科學家團隊平均年齡僅31歲,包括現在跟我們合作的傑出的大數據公司BBD的團隊——都是很年輕的。




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青年通過介入科技前沿,進而對這個社會進行創造、支配,產生自我認同感,最終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理念。




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黨委書記、社長皮鈞




我們是70後,或多或少都仰視過這個世界,但是我們發現,

90後、00後已經開始平視這個世界了,他們覺得全世界的青年都在同一起跑線,面對同樣的科技前沿,看到的世界是一模一樣的。


 


基於這樣的考量,我們覺得,青年人通過直接介入科技前沿,會產生與上一代人不同的文化觀念。這個文化觀念,不像我們以前講的「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我們是一個有著無窮歷史積澱的大國」,而是轉變為「我們曾經很優秀,我們今天依然可以很優秀」。促成這種轉變的介面就是科技前沿。 


 


主持人孫維:

接下來,想請問一下易鵬理事長。我們的主題是「新閱讀引領未來」,大數據跟智庫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大數據對於智庫建設的影響?


 


易鵬:

現在,所有的行業都用上了大數據,出版行業也是一樣。舉個例子,2016年10月,美國大選,美國一位智庫頂尖專家給我們的信號是希拉里要當選美國總統,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做一個判斷和預測,不能簡單地靠人與人的交往,背後的暗流涌動是可以通過大數據感受到的。


 


第二個觀點是,面對大數據可能會產生的暗流涌動,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們可以看大數據,但是不能迎合大數據

,因為大數據可能會把你帶到坑裡去。「今日頭條」使用了大量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做推送,結果閱讀量越來越低——大家看八卦的心情一定比看馬克思哲學時的心情愉悅得多,當大家都希望看到這些東西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看,最後的結果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盤古智庫創始人、理事長易鵬





智庫除了預判世界,還要引領未來,在人們要跳進坑裡的時候,發出獨立理性的聲音。

即使是大數據預測的趨勢,你也要學會對沖和引領。好工具要用,但要理性便捷地用,只有這樣,才能把大數據的工作做到最好。


 


主持人孫維:

超星圖書館是行業內較早進入數字內容產業的,請問闕超,相對於傳統的圖書館,數字閱讀平台對學術研究、文化傳播有哪些新助力?


 


闕超:

超星圖書館是在25年前成立的,現在館中的數字化圖書已達到18億頁。數字化圖書館為我們的學校、閱讀提供了什麼樣的服務呢?


 


假如你現在寫論文,想看看中國已經出版的書里有多少跟你的觀點是一樣的,或者說這段話別人寫過沒有,你可以用「讀秀」進行搜索,它包含了中國所有的出版圖書。論文寫完了還可以進行查重。


 


又比如,你要做一個高校的課題研究,要搜索的東西太多了,這時,你可以先進行聚焦,按照時間、學科、作者等聚焦,聚焦之後,在數字化圖書館中做情報分析。


 


大數據已經在高校中廣泛應用了。

我們的學生資料是有大資料庫的,裡面還包含了移動圖書館。在這裡可以看到每一個學生上過的網路課程、閱讀過的圖書,還有在課堂上的表現。




超星集團副總裁闕超




主持人孫維:

接下來請問徐元春,主題演講的時候,你跟大家介紹了微軟小冰,它能主持、唱歌、寫詩,請問小冰與人類協作的主要分界在哪裡?


 


徐元春:

在講分界之前,我先講一下邏輯上的共通點。讓小冰寫詩並不像寫新聞稿那樣容易,因為詩歌,尤其是現代詩,沒有套路可尋。怎麼才能讓機器擁有這項能力呢?中國古人很早就講「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從這個角度來說,小冰和人類沒有根本性的區別,只不過它可以終生不老,終生學習。


 


如果機器能夠持續學習,意味著它在每一個垂直領域都可以很快達到人類的平均水平。機器在一年內可以精通人類的三百六十行,這一點超越了人類的能力。


 


在文藝復興時期,基金會資助藝術家,讓他們不停地創造更好的藝術品。而

機器學習是在大數據基礎上的。

大數據是什麼?是這個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大多數的作品。所以

機器可能會超越80%或者90%的詩歌作者,但是人類金字塔最頂層的藝術家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因為數據量太小。


 


人類都比較懶惰,當機器學會寫詩之後,人類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改詩。為什麼這麼多人用小冰寫詩,因為改很容易。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習的過程相似,但是最終的結果和呈現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微軟(

亞洲

)互聯網工程院市場及公關總監徐元春




主持人孫維:

陳沁博士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科技與人文的相互作用?


 


陳沁:

科技和人文融合會產生三種東西。


 


第一種是基準。

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有一個基準。比如,讓機器學習,它是有自己的基準的,例如「阿爾法狗」下圍棋的時候,基準就是輸贏。但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看不到基準,那麼這個基準來自哪裡呢?人文就是提供基準的非常好的來源。


 


比如說,我們做經濟分析的時候,哪些東西是基準呢?不僅僅是收入的提高,還有尊嚴的提高,生態的提高。把這些東西加入基準,能讓我們設計出更好的產品。


 


第二種是通感。

這個通感指你在研究的過程中,會有更加豐富的想像力。我在很多科學家的自傳里看到過這個現象。科學家在研究一個東西的時候,會聯想到另外一個東西,會給現在研究的東西帶來靈感、突破。我們在做指數研究的時候,就有非常多的通感出現,我們發現有很多東西可以放到研究中,可以讓研究的視野更寬闊。


 


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同理心。

這個同理心不僅僅是做人的底線,產品更加需要同理心。比如,

很多科普作家說,用同理心寫出來的文章比沒用同理心寫出來的文章傳播力更廣。




成都數聯名品科技有限公司

Index

首席經濟學家陳沁




主持人孫維:

最後要問庄庸秘書長,請跟我們分享一下新科技對網路創作和傳播帶來的影響。


 


庄庸:

在中國青年閱讀指數的團隊里,陳博士是首席技術專家,負責編碼,我是首席閱讀專家,負責解碼,解碼的意思是把他編的一連串看不懂的東西解釋給大家。


 


我初步估算了一下,我們在座的男女比例是6:4,多了一個微軟小冰,就形成了一個類似三角的穩定關係。


 


第一個三角關係是

情感金三角

。近幾年,三部大熱的網路文學IP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情感核。第一個《琅琊榜》,表現的是兄弟之情、家國大業。第二個《花千骨》是甜寵類霸道總裁文。第三個《歡樂頌》,為什麼大家強烈呼籲安迪和包子兩人在一起?因為他們構建出了女強男也強,勢均力敵的形式。從這三部作品中,

我們發現網路文學發展成IP,需要情感核動力。


 


第二個三角關係是

關係金三角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以家庭為核心構建生活關係的,這叫熟人關係。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家天下的文化。但是

改革開放40年以來,這個以家庭為中心的關係被解構,以你所在的單位、公司,以職業為中心構建的社會關係,佔了你全部人際關係的80%或90%。


 


到了21世紀,這個關係又被解構了,變為以QQ、微信、小冰為代表的社群。為什麼會從情感金三角演變成關係金三角呢?因為第三個三角關係叫

科技金三角

。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改變了70後,讓他們成為網路的移民;被QQ改變的80後一代,成了網路的原住民;

現在一大批社交軟體包括微信改變了整個90後的關係。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當我和你的關係被依靠互聯網技術所產生的關係替代後,你的角色、情感,以及對文化的建構完全改變了。


 


概括起來就是,新一輪的科技和產業革命把一個人的社會關係改變了。90後和00後在不停地、分類型地以社群為中心重構自己的社會關係,實際上它發展出一種新的自我意識、族群認同、文化建構以及最關鍵的社群自治,這就直接關係到皮鈞社長說的「強國一代」,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文化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治理的問題。




中國青年智庫論壇執行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路文藝委員會秘書長庄庸




主持人孫維:

新科技,特別是中國領先的技術,對當代青年文化自信有哪些影響?


 


皮鈞:

中國現在很重視青年人的科技原創,包括基礎的科技研發,這使得年輕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起變化了。比如微軟小冰先是學習了人的學習方法,然後再形成自己更加強大的邏輯,當沒有人告訴它如何學習的時候,它是不知道怎樣學習的。我們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從模仿到追趕,到有可能並駕齊驅,現在中國在很多方面都已經開始領先了——儘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個趕超的關鍵,從文化角度來說,就是心態的問題。當一個人經歷過「曾經滄海難為水」,他看一切事都很平常心了。換言之,

當有更多的年輕人介入到前沿科技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從0到100的全過程,甚至有一些人探索到無人區。一旦有過這樣的經歷,他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到野外冒險?他不是在積累生存的經驗,他是在積累心靈的經驗,是在給自己的心態找突破。


 


對我們來說,前沿科技對文化影響的核心是影響到一代人的心態。所以,一個強國的形成不僅是一個硬實力的問題,而且是心態的問題。


 


就像一個人能否從容自如地在任何人面前不卑不亢一樣,這個過程是需要訓練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較早地進入科技前沿,以便我們有更加平和與自信的心態來看待世界。


 


易鵬:

對科技我們要有思考。現在,我們談得最多的就是科技萬能,有了科技一切都解決。我想潑個冷水。搜狐的創始人張朝陽得了抑鬱症,他公開說:

我的肉體追不上靈魂的步伐,我的肉體不能追上現在快速奔跑的時代。

科技讓我們越來越焦慮。


 


科技進步的成果是共享的,不是個人的。

你用小冰寫詩,我也可以用。科技的共享成果使得科技對你的價值被攤平了,如果大家都懂微信、小冰,都懂人工智慧,你不會出類拔萃,你一樣沒有榮耀,你一樣不能走到世界的前沿。


 


對技術了解清楚以後,我提兩個反思。


 


第一,對青年人說,

要守住我們的人性,比如善良、勤奮、創造

,這些東西不管是工業革命,還是生物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都沒有改變。信息化的時代還是以人為本。


 


第二,

不見得所有事情都要依靠信息技術

。新技術改變了中國,推動了中國,但也帶來了一些很難控制的局面。


 


讓內心快樂、人心向上,比我們泛用、濫用科技更有價值。我人生最大的感受是,讓自己幸福快樂。


 


徐元春:

對於做技術的人來說,我們越來越焦慮。這個焦慮是因為技術進步飛快,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大家都跟著往前跑。

人類的進化過程一直伴隨著比較,某種程度上,我們是通過比較,獲得了自信。


 


我聽朋友說,他去國外,習慣性地開始刷微信,但是外國人沒有微信。在這一瞬間,他們比較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生活環境的便利性,那一刻,我比你效率高。再比如,在國外坐地鐵要買卡,而中國已經可以掃手機了,這個又積累了自信。當越來越多年輕人到國外去進行對比的時候,他們形成了我們這個年齡沒有形成的自信。


 


當然,走得快有一個副產品——靈魂跟不上身體。但是,現在有個難得的機會,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國年輕人也在關注。科學和文化本身是相輔相成的。


 


陳沁:

皮社長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我一直在思考。中國1840年之前貢獻了非常多的科技成果,在1840年之後,中國貢獻了什麼?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哈佛歐洲史》,第一頁講歐洲是怎樣進入近代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中國在整個世界上的形象,我覺得可以用天使來形容。中國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科技,讓人們的生活得到一個質的提升,讓整個世界進入新的時代。


 


現在的中國是怎樣的?在過去一兩百年之間,中國發生了一些問題。但是,最近又發生一些變化。去年,美國有一本書非常暢銷:《下一個世界工廠,中國正在如何重塑非洲》,中國現在在非洲做的投資,和當年歐洲看待中國做的一些事,是有類似之處的。


 


比如,我們打遊戲的時候,會讓別的國家派兵,讓中國派高技術的工人或者會種地的農民,把真正的有生產力的東西帶到世界去。


 


這和中國的文化自信有什麼關係呢?現在,

中國人開始願意給國人寫的書好評,逐漸開始過自己的傳統節日。

之前聖誕節、情人節會得到年輕人的青睞,但是2017年、2018年的時候,年輕人更加青睞中國的七夕節,更多年輕人開始過端午節而不是聖誕節。

這就是中國整個科技進步以及中國在世界上形象的變化,給中國人帶來的新的文化自信。







庄庸:

我用三個關鍵點來對應您的問題,和前面的嘉賓做呼應。


 


第一個是IP。

《戰狼》體現了中國網路文學20年的機制,即有爽點。因為它的編劇本身就是一個著名的網路文學作家。《戰狼》體現了中國青年文化,從亞文化到主流化的過程中最典型的文化趨勢——有爽點。它反映了三種國民心態:一是大國國民的心態,二是每一位公民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祖國,三是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中國必施以人道援助。它反映了中國青年的爽文化、燃文化、次元文化。


 


第二,這種文化是怎樣形成的?

1949年以來,中國在政治上崛起了,但是我們在心態上沒有崛起;改革開放40年,我們富起來了,在經濟上崛起了,但是我們的價值觀沒有崛起;從2012年開始,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後來一系列的科技革命取得重大突破,讓這一代的年輕人真正從心態、價值觀、文化上站了起來。

在政治崛起之後是經濟崛起,經濟崛起之後是科技崛起,科技崛起之後是青年崛起。


 


第三是,權利必須跟責任相匹配。

當新一輪重大的科技和產業革命賦予了85後、95後權利的時候,你的抉擇是什麼?當人類進一步深度科技化,就像《頭號玩家》提出的思考,你是把它建設得更加美好,還是毀滅它?目前的互聯網拉低了這個界限,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當它用演算法推薦內容時,它鼓勵刺激的是你的感官,而不是你的使命和責任。當它不停地給你一個又一個打怪升級的遊戲的時候,你的責任在哪裡?你的使命、權利在哪裡?


 


所以,做中國青年閱讀指數的時候,我們認為,青年崛起在中國崛起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利和力量。現在的關鍵是,這個決策沒有人替你做選擇,必然要交給在座的90後、00後。

世界是我們的,但是世界也是你們的,未來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是你們去做選擇,你們創造,你們為這個世界立法,你們立了一個什麼樣的規矩,這個世界就按照什麼樣的規矩運行。






主持人孫維:

最後,請每位嘉賓用一句話給我們的青年人送上一句寄語。


 


庄庸:

世界是你們的,選擇權在你們,我們是給你們鋪路的。


 


闕超:

做我們這一行,讓更多的人讀更多的書。


 


徐元春:

對年輕人來說,未來充滿無數的不確定性,這就是成長的魅力所在。


 


易鵬:

希望年輕人多一點獨立的思考,多一點內心的快樂。


 


陳沁:

希望科技幫助年輕人建立更多的自信。


 


皮鈞:

今天我們談了很多未來的事,當你為未來提出問題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開始預見未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我養你」害慘了中國女人
那些笑瘋我的彈幕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