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足足畫了80年,他才是最富盛名的「廟堂畫家」

足足畫了80年,他才是最富盛名的「廟堂畫家」

畫家黃永玉回憶,年輕時,他喜歡收藏一些書畫作品,與一個書畫店的朋友關係頗好,當黃永玉找到一兩幅古書畫作品去找畫店朋友參謀時,友人如臨大敵,連頸脖上的鬣毛都豎起來似的告訴他:「小心,看樣子又是他媽的何海霞!瞧這題款,上過他多少當,我可數不清。」

黃永玉曾經用五十元買過一幅張大千的大畫,還拿到西觀音寺黃苗子家裡看過,江豐、張正宇等人都說好,值得。張大千畫那時不值錢,他又拿去找那位畫店的老朋友。面對這幅作品,畫店老友又遲疑了:「太大了……危險……我拿不準。這個款,這個圖章……太危險……我看那,你還給他們吧!別要了……可惜張大千不在,不好打聽」。黃永玉退還了那幅畫,後來知道畫有實在的出處,是真的。

「這個何海霞!可把我坑夠了!」黃永玉感慨:「他也教會我不少見識。尤其重要的是使我認識到世界上有位何海霞!」那時的何海霞,不過才四十多歲。

何海霞與張俊生(左二)、黃永玉(右一)合影

從琉璃廠走進「大風堂」

在今天,我們更不應該忘記何海霞這位20世紀重要的書畫大家。在何海霞誕辰110周年之際,「夢幻成真——紀念何海霞誕辰110周年精品展」在嘉德藝術中心開幕,呈現了何海霞家屬珍藏的110餘件作品。展出作品的時間線索從1960貫穿至1980年代末,但相比以往的何海霞回顧展,此次「夢幻成真」聚焦何海霞80年代重回北京後的作品,更有何海霞1989年的心血巨作《夢幻成真》一同呈現,展現了何海霞晚年的萬千氣象。

何海霞

(1908.9-1998.8)

何海霞,1908年生於北京,被視為「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何海霞是滿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其父何子元酷愛文藝,對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響頗深。年幼時,他隨父學書法,憑《芥子園畫譜》入中國畫之門。

1924年,16歲的何海霞拜畫家韓公典當徒弟。開始臨吳門四家,繼臨袁江袁耀,後臨宋元明清諸大家,打下堅實厚重的傳統功,步入了傳統藝術廟堂。從院體宮廷畫開了個頭,二十掛零起在琉璃廠搞假畫過日子,小心謹慎地做假,既解決了生活,也踏實地進入傳統的廟堂。

1935年是何海霞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拜張大千為師,入室「大風堂」,張大千把何海霞引入了中國畫的「大千世界」。「七·七」事變之時,張大千被困頤和園,何海霞更是冒險將老師營救回城。1946年,何海霞跟隨張大千南下四川,在那裡遍覽名勝,觀景寫生。

跟隨張大千期間,他飽覽《韓熙載夜宴圖》這樣的古代書畫真跡,遍游名山大川,目識心記,隨張大千習畫,凡是老師能畫能寫的,他都能學到手,並且青出於藍,還經常為張大千代筆,在張大千仿臨的古畫作品中,一部分就是由何海霞起稿。

巴山蜀水之行,為他翻開了傳統中國畫的新篇章,使他的畫風開始向現代氣息轉變,何海霞也成為上世紀30到40年代京城的名畫家之一。

「長安畫派」領頭羊

20世紀50年代初,何海霞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任專業畫家,入駐古都西安,他與趙望雲、石魯深交,1956年與石魯、趙望雲共同創建「長安畫派」。對於何海霞而言,這是一次重要的、歷史性轉折。「他把古典畫風轉變為創新的新型畫派,閃耀著黃土高原的泥土氣息和延安精神,開始了藝術創新的新征途,開始以新的藝術視角,展現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建構新的圖式規範。」其生前好友、著名畫家周韶華說。

這時期的何海霞,「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何海霞深入大西北,體驗這裡的山川和生活,華山的雄偉,八百里秦川的壯闊,黃土高原的質樸,都深深地化為他的藝術靈魂,化為感人的藝術心象,西安成為他的藝術變法的發祥地。在1958年,他創作了《華山圖》、《馴服黃河》、《黃河禹門》等作品。這一時期的創作,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手法骨幹果敢、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華滋。凸顯陝西的古樸倔強,渾厚雄圓。

然而,由於歷史的誤會,「長安畫派」遭受重創,趙望雲、石魯相繼謝世,何海霞也於1970年被迫下放陝西富平莊裡落戶,然而,即便身困逆境,何海霞仍不忘對藝術的研究和追求,他繪製陶瓷,創作了巨幅長卷《收租院》。

著名文化學者、藝術評論家王魯湘談到,「歷史進程帶給何海霞很多不幸,但正是這些不幸最終成就了他,如果沒有這些坎坷,今天的何海霞可能只是一個『小張大千』,歷史的苦難反而讓他更加執著地沉浸在創作和自我探索中,才形成其80年代的氣象。」何海霞深入山川、深入生活,使自己即使地跟上時代步伐,從而逐漸地超越大風堂,與張大千拉開了距離。

這一時期的何海霞,創作了各種題材和風格的作品。例如,在表現毛澤東詩意題材中,何海霞所畫的《萬山紅遍》是毛澤東詩意中的橘子洲頭的景象,而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則完全脫離了毛澤東詩意中具體表現的地點,把重點放在了「萬山紅遍」之上。因此,李可染的《萬山紅遍》紅遍天下,直至影響到當下,且越來越神化。「雖然何海霞也在變,他也在通過新的題材來展現新的面貌,然而,他在社會難以認同的現實中走過了讓他尷尬的時代。」藝術家、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這樣概括。

陳履生表示,何海霞的這種轉變來之不易,又碰上了時代需要那種去除粗放的裝飾,比如要「紅裝」的時候不能「紅裝」;要「紅遍」的時候不能「紅遍」,如此,他的時代聚焦不準則影響了它的社會認同。重要的是,「新的題材如果沒有創作的觀念,就不可能調動各個方面來創造時代要求的圖像。」

衰年變法:成就「中國金碧青綠山水第一人」

幸運的是,何海霞的人生軌跡在20世紀70年代末發生了折轉。1976年,何海霞應文化部之邀,回到北京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釣魚台國賓館及各大飯店創作了多幅巨幀山水畫。何海霞遇到千載難逢的創作機遇,大展宏圖,縱情地把一幅幅鴻篇巨製的金碧青綠山水搶眼奪目地彰顯在首都各大飯店。32米巨幅的金碧青綠山水《大地長春》就是其代表作之一,現已成為北京飯店的珍貴藏品。

何海霞創作大尺幅畫作

何海霞真正將一生所學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面貌,並憑之在山水畫大師輩出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上站穩腳的,還是1980年代後重回北京後的「衰年變法」。1984年,何海霞從西安被調至北京中國畫研究院,藝術創作進入到他最輝煌、最成熟的「師己心」階段。釣魚台國賓館的《晴巒暖翠》,中南海紫光閣的《愛我河山》,西苑飯店作巨幅金碧山水《廬山圖》都是其這一時期創作的巨幅作品。

「在文革結束之後重歸京城故里卻是一個恰逢其時、恰逢其地、恰逢其人的美妙組合。」王魯湘感概:所以我們能夠想見,1984年的那一道來自中央的調令,對於這個在西南與西北漂泊客居了快半個世紀的老人來說,其快意又何啻於「千里江陵一日還」!他一生的學習、師從顛沛似乎都是為了這一刻。「燕人何海霞回到北京完成自我,並把許多黃鐘大呂,金碧輝煌的山水畫懸掛在首都各大廟堂。」

何海霞從中國畫本體入手、著眼於筆墨表現,將青綠畫法,潑墨、潑彩畫法,淺絳畫法,貫通一氣,探索出金碧輝煌、墨色淋漓的意筆重彩青綠山水,完成了重彩與寫意的結合,創作了金碧山水系列,把青綠山水畫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鑒於其藝術創作面貌的多樣化,信手拈來,黃永玉稱其為「鬼手何海霞」。

在「夢幻成真——紀念何海霞誕辰110周年精品展」開幕式上,周韶華表示,「藝術的火候到了,巔峰期到了。這時候他的藝術心態無比透脫,心無掛礙,胸次洒脫,物我兩忘,完全用他自己的感覺方式,畫他自己的感受,用他自己的情感和手段,創造他自己的藝術樣式。」

周韶華直言不諱,何海霞不僅打破了文人水墨畫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實現了衰落了幾個朝代的金碧青綠山水的偉大復興,他稱何海霞是「中國金碧青綠山水第一人」,著名畫家潘絜茲更是贊其為「山水畫全能冠軍」。

從16歲開始畫畫,直至去世,整整80年,何海霞筆耕不輟。在王魯湘看來,山水和筆墨支持了何海霞生命的奇蹟和藝術的奇蹟。「在京城作為中國20世紀最了不起的一位廟堂畫家而終其一生,給自己80年的藝術生涯畫上了一個句號或者說一個驚嘆號!」

展覽信息

「夢幻成真」紀念何海霞誕辰110周年精品展

展覽時間:2018.04.14-2018.04.26

展覽機構:嘉德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 中國美術館南側

展出部分作品

夢幻成真

設色紙本

96×179cm

1989年

相呼圖

設色紙本

69×45.5cm

玉壘山一角

設色紙本

68×45.5cm

墨荷

設色紙本

48×180.5cm

宋人雪景

設色金箋

30.5×40.5cm

梅丘夢影

設色紙本

130×69cm

1996年

爭春

設色紙本

96.5×52cm

1991年

華岳秋高圖

設色紙本

80×128cm

1993年

清水寺

設色紙本

67×67.5cm

紅荷

設色紙本

96.5×52cm

1991年

荒古

設色紙本

40×60cm

西嶽太華

設色紙本

96×179cm

1989年

黃山

設色紙本

137×70cm

海之歌

設色紙本

66.5×132cm

水鄉之晨

設色紙本

40×59.5cm

中西何別

設色紙本

48.5×187.5cm

1993年

《中西何別》局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昊和他的朋友們 的精彩文章:

Last Call,在顏值最高的美術館,只需3小時,就能看懂20世紀中西方藝術史,快來漲見識!
不同藝見·展訊-「單葉互生」劉紀生、張子葉藝術展

TAG:新昊和他的朋友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