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音樂是超越語言穿透人心的藝術

音樂是超越語言穿透人心的藝術

(唐峰老師錄製於他自己也想不起來的某年)

「音樂是超越語言穿透人心的藝術」。

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楊鳳池教授在介紹心理治療分支「音樂治療」法時,開篇名義的一句話。

所以,我到底是不是真的要用語言描述音樂呢?這勢必是一種降維操作。

這是最初設計這個公眾號的時候,一再思索的一個問題,其實並沒有思索的很清晰。

原本,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我堅信世間的一切都可以充分的被文字記錄和表述,我從《又見國樂》開始真正的深入了解民樂,每一次聽到看到好的演出都企圖用文字記錄和描述。

當年,也會問到唐老師,我對這個曲子,那個曲子的理解是不是正確?唐老師一直以來的觀點都是,音樂是很難用語言和文字定義的,而且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非要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那或多或少會違背音樂產生之初的意圖。

這不能說服我,我從來不被一面之辭說服,所以我堅定的寫《峰行天下》的觀後感,當時唐老師還在朋友圈轉發了我的文章,可是沒過多久,我就覺得我當時所寫已經不是我的感觸了。

於是,我發現,好的音樂會自我生長,她們住進你的靈魂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到了她們的變化多端,豐富瑰麗,可能已經不是你與她初見時的樣子。更可怕的是,好的音樂還會伴隨著你一同成長,你去年聽時可能和風細雨悠遊快樂,也許換做今年就又聽出了裡面的一絲惆悵。你不必分辨是你的惆悵還是樂曲的惆悵,因為音樂就住在你的靈魂里。

我還要不要寫音樂,寫出來可能是自己都無法轉頭去看的文字。

後來還是決定要寫,是因為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聊到中國傳承最好的國粹京劇,在各個年代都有很多知名的戲迷票友在發揚繼承並竭力傳播京劇文化。這裡面很多都是政界商界,文化界的名人,當然更多的是默默無名的戲曲愛好者們。更有章詒和的《伶人往事》專門說明是給不懂戲的人看的故事,裡面記錄了尚小雲、言慧珠、楊寶忠等八位京劇泰斗的故事,而這樣的傳播,恰恰讓更多的人遇到並愛上了京劇這一藝術的瑰寶。

民樂於我就是這樣的瑰寶,可能語言無法確切的描述,但是,也許微不足道的我的每一次描述,每一次傳播, 偶然會讓一個不了解民樂的人,有興緻聽一聽文章推送的樂曲, 有一個遇到瑰寶的機會。

更何況還有唐峰老師的鼎力支持,我獲得了看到聽到幾乎所有唐老師音視頻資料的機會,以及你們看到的所有獨家照片。這對於每個民樂迷來講都是不折不扣的無價之寶。

至於到底要不要用文字表述音樂的意境,要不要去談論音樂的形式,分類,流派,雅樂還是俗樂,傳統還是現代,我依然沒有說服自己按照這個套路去寫。這應該也不是唐老師的套路,他大約更喜歡天馬行空。

比如今天分享的這首著名的蒙蒂的小提琴作品,作為二胡的移植曲目,你聽的時候會去想,這不是傳統的民樂曲目,所以他不適合民族樂器演奏;或者反過來,你會覺得民族樂器就不該去演奏西洋樂曲嗎?

如果你閉上眼睛忘掉所有外在的因素,僅僅去感受音樂本身的話,你還會覺得這樣那樣的不合適嗎?如果還是會,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乾隆年間,法國傳教士錢德明初次見到乾隆皇帝給乾隆演奏西方古典音樂,使用的是西洋樂器的橫笛。乾隆聽過之後不以為然,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注重禮樂,將音律與統治階級最重要的活動聯繫起來,自古稱之為雅樂,只有士大夫階層可以演奏的樂曲,其他都是靡靡之音。

錢德明十分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好的音律卻無法令皇帝接受,還在自己的著作中分析可能東西方人的耳朵結構有差異。但是,把他的結論推翻的恰恰是他自己,他熱愛音樂,研究李光地編著的《古樂經傳》五卷,雖說翻譯的差強人意吧,但是他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把中國音樂傳入歐洲的人。幾百年前的法國是上演過我們的《趙氏孤兒》《柳葉錦》等劇目的。

不管是幾百年前的華樂西傳,還是今天西方音樂在中國比民樂似乎更主流的狀態,其實沒有什麼可吃驚或者抱怨的。真正熱愛音樂的人,完全不會去考慮那些與音樂無關的條條框框,遇到好的音樂,就像遇到好的愛情,你終於可以沉醉其中,享受那一刻的幸福。

希望你遇到過,或者正在遇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吟居 的精彩文章:

TAG:閑吟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