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說還是少說?

多說還是少說?

記得有人說過,我們用三年學會了說話,卻用一輩子才學會閉嘴。從呀呀學語到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人們用的時間並不是很就去長,但是從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到三緘其口、唯唯諾諾,卻用了很長的時間。可見,讓一個人開口說話很容易,開口說話之後讓他學會閉嘴卻不是那麼容易。

老子曾說:「希言自然。」意思是少說話是合乎自然的。並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聰明人並不喜歡總是談論,總是愛談論的人是那些一知半解或不怎麼聰明的人。這也就是說夸夸其談往往言之無物,說的都是假大空的內容,嘩眾取眾,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說得越多反而越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孔子曾表達過自己厭惡的一些事情和人,其中就有「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厭惡用伶牙利齒顛覆國家這樣的事情或人。孔子喜歡少說多做的人,他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並且告訴學生:「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當不能做到的時候就不妨閉嘴,不可以誇下海口,滿嘴跑火車,放空炮,那樣會招致周圍人的討厭,認為你是一個華而不實、言而無信的人。魯定公問孔子:"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於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於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這就是「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來歷。說話不能不謹慎啊!

孔子死後,陳子禽對孔子的高徒子貢說:"你太謙恭了,孔子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毫不客氣地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於禮,百姓就會立於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這句話不僅謙恭地說了自己不如老師,更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陳子禽,「一言以為不知」,他一句話就表明了自己的無知。在侍師如事父的子貢面前阿諛逢迎子貢,貶低他的老師,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更讓子貢看不起。

《世說新語》裡面記載了一個因為說話言簡意賅、辭約義豐的人因為言少得官得友的故事: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見到他時問道:「老子、莊子和儒家有什麼異同?」阮宣子回答說:「將無同。」太尉很讚賞他的回答,調他來做下屬。世人稱他為「三語椽」。衛玠嘲諷他說:「只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何必要藉助三個字!」宣子說:」如果是天下所仰望的人,也可以不說話就能調用,又何必要惜助一個字呢!」於是兩人就結為朋友。

墨子在他的書中用比喻說了多言不如少言,關鍵在把我說話時機的故事:子禽向老師請教道:「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鳴叫,嘴都幹了,舌頭都疲勞了,然而人們卻不聽。再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時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只有在切合時機的情況下說話才有用。」

我們提倡少言,但並不提倡完全不說話。汪國真在《豪放是一種美德》中就說:「別對我說只有眼睛才是心靈的折射,倘若沒有語言,我們在孤寂中收穫的只能是沉默。」

所以,朋友們,要說,但不要說太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鵬曉事 的精彩文章:

TAG:大鵬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