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經》:成為一名孝子 孔子說要做到這五點

《孝經》:成為一名孝子 孔子說要做到這五點

導讀

孝經》在開頭的幾章,就清晰地規定了從天子到庶人的「五等之孝」。依據各人身份和社會責任的不同,《孝經》有針對性地提供了不同的行孝標準。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孝原本就有三六九等的差別呢?

孝無差別

並非如此。在《庶人章》的結尾,孔子意味深長地說道:「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雖然孔子區別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但作為總結,他還是特別指出,天子與庶人的尊卑地位縱有差別,可是孝道本身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天子身居至尊之位,他的孝表現為用道德教化百姓,而庶人作為平民,他的孝表現為勤懇耕作,節約用度,供養父母飲食,這都是根據他們既有的情況所儘力達到的孝。

因此,從行孝的能力來說,人人都是均等的,庶人不能以自己身份卑微為借口,逃避對父母盡孝的責任。天子也不能以自己身份高貴為理由,誇耀自己的孝行。

行孝準則

那麼,是否存在著對大多數人都適用的一般行孝準則呢?《孝經·紀孝行》就提供了這樣的說明。紀孝行,顧名思義,就是記錄孝子侍奉雙親時所應達到的具體要求。

孔子說:「孝子對雙親的侍奉,平日居家的時候,要能夠充分表達敬愛之情。對父母的飲食供奉,要讓他們感到充分的愉悅。父母生病時,要能夠充分表達出對於他們身體健康的憂慮。父母若是去世了,要充分表達哀傷悲痛之情。對於已經過世父母的祭祀,態度要極盡嚴肅莊敬。這五個方面都能夠做到的話,才能夠去侍奉雙親。」「孝子」的稱呼不存在身份的高低差別,也就是說,這五條內容是對一般人都適用的行孝要求。

這五個方面的規定,用《論語》中孔子回答弟子樊遲的話來說,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它涵蓋了從父母在世到去世,以及去世之後,孝子所應遵循的侍親之禮。

在今天人的理解中,孝更多地體現在子女對健在父母的照料、養顧中,但是在古人的理解中,無論父母是否在世,雙親生養之恩都是無法抹去的。孝體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的回饋、感恩之情,這種情感不以父母在世與否有所轉移,而應該是一貫和持久的。

因此,《禮記·中庸》才會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這當然不是古人昏聵愚昧,以為靈魂不滅,而是因為對人類情感有著深刻的洞察。

情感驅動

那麼,《孝經》為什麼沒有對如何充分表達敬愛、如何讓父母充分感到愉悅做更加詳細的規定呢?唐明皇在註解《紀孝行》的時候,試圖借用一些禮制規定和典故來更加具體形象地說明孝子之行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比如當父母生病時,孝子應該「色不滿容,行不正履」。既為父母之病愁容不展,但又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來,以免他們擔心,同時,由於擔心父母病情,鞋子都穿不好。

在父母的喪禮中,應該「擗踴哭泣」,捶胸頓足地哭泣。在祭祀父母時,要「齋戒沐浴」,「明發不寐」,即通宵不睡。但事實上,《孝經》之意不在於教人做這些具體的事情。

以祭祀父母為例,何止是要做到「齋戒沐浴,明發不寐」這麼簡單。遵守恰當的祭祀時間、選取合適的祭品、穿著合宜的衣服等等,都是「祭則致其嚴」的題中之義。

具體的行為看似是繁多瑣碎的,但背後的原則是簡單的:只要子女心中真實地懷有孝這種情感,就能自然而然在不同場景中,做出合宜的舉動。五條行為準則也是由同一種情感在自然地驅動。

所以,不論是天子還是庶人,不應以地位身份高低衡量行孝能力。只要對父母有真切的情感,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恰當的行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以史解易:終日乾乾 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治家何其難!讀讀曾國藩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