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的哲學符號學」專輯

「藝術的哲學符號學」專輯

「藝術的哲學符號學」專輯

主持人:周尚琴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藝術品該如何存在?藝術與審美的關係是什麼?這一連串的問題,是20世紀拋向藝術理論的「謎」。後現代藝術對藝術與生活邊界的僭越,使18世紀自西方形成的「美的藝術」(Fine Art)的內涵和外延開始變化。當代藝術理論家們於是從新的角度去追問藝術的哲學基礎,符號學美學或藝術符號學即屬其一。

本專輯收錄的14篇文章即從不同層面對藝術符號學的論述。趙毅衡《藝術與遊戲在意義世界中的地位》,以極其宏闊的視野,將藝術和遊戲同置於意義世界中進行類比,充分體現出藝術的不透明性、無功利性、次生實踐性特點,勾勒出藝術的符號修辭學的四體演進之路。陸正蘭《「無所不在的藝術」與逆向麥克盧漢定義》論述了後現代的新媒介使藝術從標出項轉為非標出項,體現了對當下現狀的敏銳性,也可以說是對藝術之四體演進之路向的註腳。

回到藝術的本質層面,趙毅衡《從符號學定義藝術:重返功能主義》,從功能主義的角度給出藝術的定義:在組成文化的各種表意文本中,藝術是藉形式使接收者從庸常達到超脫的符號文本品格。這一定義是對先前研究的超越,也是對付飛雄《從符號學定義藝術》、趙奎英《藝術符號學基礎的反思與現象學存在論重建》的某種回應。

對於索緒爾符號學存在的局限性,唐小林《文學藝術當然是符號:再論索緒爾的局限——兼與陳炎先生商榷》 ,再一次指明規約性或非理據性並非判斷符號的唯一標準,文學藝術就是理據性符號,從而為藝術符號的本體存在提供依據。彭佳《試論藝術與「前藝術」:一個符號學探討》,更是將目光擴至跨人類的視域,以是否連續性證明人類藝術符號的合法性地位。

胡易容《論原物:藝術符號意指對象的多重分解》更進一步揭示出,現代藝術從符號再現體到對象的表意過程中,直接對象隱退、動力對象凸顯的特徵。彭佳《藝術的符號三性論》對藝術符號的像似性、自反指示性、反規約性論述具體,通過對藝術符號與對象三種關係的探討,拓展了傳統的再現和表現理論。

不同於以發送者和符號文本為圓點的研究,唐小林《布洛說反了:論審美距離的符號學原理》將審美距離置於符號學的視域觀照下,提出是文本內部的「形式」距離決定觀者的心理距離,而非相反。傅其林、匡存玖《文藝審美情感的符號學闡釋》,從接受者的角度,揭示文藝審美情感的符號化狀況、符號化認知模式與實現機制。

西方符號學家作為構建藝術符號學的重要維度,向來不可忽視。胡光金《藝術的交流價值:莫里斯的藝術符號觀》、安靜《從指稱、記譜到審美徵候——納爾遜·古德曼「何時為藝術」的理論闡釋》,即藉此拉開了東西方藝術符號學的對話。

周尚琴《由感官之眼到心靈之眼——從不同審美緯度看現代藝術》,可以說是藝術符號學理論面向現代藝術的一次落地性解讀。

從某種角度來說,後現代社會同時也是符號社會。藝術的泛化、符號的泛濫,推動著藝術理論的持續更新。藝術符號學恰逢其時,煥發新的生機,也面臨新的挑戰。以上文章在建構藝術符號學的同時,形成一個開放的場域。理論對實踐的解釋效度如何,不僅需要時間的檢驗,也需要主體間性、理論間性的交相碰撞和討論。畢竟「真理」越辯越明,即使在普遍性被反抗,相對主義盛行的後現代社會亦然。

周尚琴:由感官之眼到心靈之眼——從不同審美緯度看現代藝術

趙毅衡:藝術與遊戲在意義世界中的地位

陸正蘭:「無所不在的藝術」與逆向麥克盧漢定義

伏飛雄:從符號學定義藝術

趙奎英:藝術符號學基礎的反思與現象學存在論重建

唐小林:文學藝術當然是符號:再論索緒爾的局限——兼與陳炎先生商榷

唐小林:布洛說反了:論審美距離的符號學原理

胡光金:藝術的交流價值:莫里斯的藝術符號觀

安靜:從指稱、記譜到審美徵候——納爾遜·古德曼「何時為藝術」的理論闡釋

圖片均來自網路

責任編輯:武學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符號與傳媒 的精彩文章:

東歐馬克思主義符號學在中國的接受
趙毅衡:逃兵的名譽

TAG:符號與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