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便君」竟然挽救了4歲男童的生命

「大便君」竟然挽救了4歲男童的生命

誰也不曾想到,看似普通的腹瀉,竟由免疫缺陷造成,經久不愈導致患兒重度營養不良,甚至危及生命。面對用這些常規藥物治療無起效的患兒,究竟要怎麼辦?

一項「大膽」嘗試已經上演: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簡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採用「糞菌移植」新技術巧妙治療了兩名深陷腹瀉痛苦的免疫缺陷患兒,為後續治療搶得一線生機。目前1例患兒已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並植入成功,成為國內外首例免疫缺陷患兒糞菌移植後再成功接收造血幹細胞移植案例。

新聞背景

四歲男孩小文虛弱地躺在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移植倉的病床上,出生後腹瀉至今,入院只有8公斤。

原來,小文從出生起就不曾有過成型的大便,稍有不注意便發燒感染、腹瀉加重,三個月前又在當地兒童醫院的ICU病房經歷了搶救。

在醫生的建議下,小文進行了基因檢測,他竟然是一名X連鎖多內分泌腺病腸病免疫失調綜合征(IPEX)的患者。2017年7月,奄奄一息的小文來到兒中心,醫院組成多學科團隊為其制定診治方案。

小文通過「中華糞菌庫緊急救援計劃」實行了兩次經空腸管的凍存菌液復甦後的糞菌移植。移植後,小文的大便次數明顯減少至3至4次/天,體重也終於增長了,入院時僅有8公斤的他終於平穩地長到了10公斤。

Q:你說的是那個「便便」嗎?

A:沒錯,就是那個。2017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感染科與消化科共開展了兒童糞菌移植5例。分別是過敏性腹瀉1例,免疫缺陷合併感染性腹瀉2例,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腹瀉1例,自閉症合併便秘1例。治療效果可觀,在接受了FMT後,4例患者的重度腹瀉及1例便秘都得到有效控制,腸道微生物結構也發生了顯著改變。

正在對小患者進行糞菌移植。

Q:等等,所以這和便便有什麼關係……

A:如果要拯救一片被破壞的草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鋪上新草皮。同理,實現與腸道菌群相關的腸道及腸道外疾病也可以是重建新的腸道菌群的方法。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腸道菌群的平衡,修復腸粘膜屏障,調節機體免疫,調控炎症反應,為治療腸道內外疾病提供幫助。所以叫「移植」,也可以叫「重建」。目前,FMT在許多疾病中均顯示明確或潛在的治療價值,如艱難梭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腸病(IBD)、能量代謝相關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Q:又想騙我吃翔是吧。

A:想吃也沒那麼簡單。健康供體的便便會經過專業的糞菌分離方法,再移植到病人腸道里。糞菌通過自動糞菌分離系統或手動分離純化所得。其操作涉及:供體篩查、供體捐獻前準備、糞便採集、糞菌分離純化、糞菌保存和復甦等主要步驟。

上述所有操作步驟需要在專門的細菌操作實驗室完成,其中部分工作需要在生物安全櫃中完成。所有器材均需接受消毒處理,一次性耗材為無菌耗材,所有操作人員需穿戴無菌隔離衣、手套、口罩、帽子,避免糞菌受到外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移植主要有兩種路徑:一種經口或鼻,自上而下;一種經直腸,自下而上。前者通過做胃鏡或插入鼻腸管的方法完成,病人的體驗…emmmm做過胃鏡的人都懂。後者利用結腸鏡,直腸導管,把一根細軟管植入到空結腸里,在治療期間的多次糞菌移植中,每次只需要通過這個管子把菌液打到結腸,而不需要反覆腸鏡檢查。

Q:但是難道沒有比便便更好的選擇了嗎,比如乳酸菌。

A:藥物、咖啡、甘菊茶、乳酸菌……但療效肯定不如便便。首先,腸道菌群的組成極為複雜,乳酸菌只是無數種菌中的一個屬而已,許多菌的具體功能我們還未能探明。另外,許多市售的乳酸菌並無法在人體腸道中定植,很多只是起暫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糞菌移植移植的不止是菌,而是整個生態系統。細菌、古細菌、真菌、病毒、腸道上皮細胞、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是非常複雜的。

Q:對嬰幼兒患者的診治會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A:糞菌移植在兒童中開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免疫缺陷的小患者更缺少經驗。舉個栗子,兒中心感染科團隊在研讀眾多文獻及病例報道,明確糞菌移植的安全性後,在醫院領導的支持鼓勵下,加之消化科各位醫生及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發明教授等各方的幫助,通過中華糞菌庫緊急救援計劃,為小文文(患者化名)實行了兩次經空腸管的凍存菌液復甦後的糞菌移植。小文文在移植後大便次數明顯減少至3~4次/天,雖然仍舊是稀水樣,但總量明顯減少。最令人鼓舞的是體重的變化,入院時僅有8公斤的小文文終於平安地長到了10公斤,目前已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並植入成功,成為國內外首例免疫缺陷患兒糞菌移植後再成功接收造血幹細胞移植案例。

當然,對於腸道菌群基礎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不同疾病類型的患者可能具有特有的腸道菌群模式,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感染科曹清主任表示:「我院感染研究室團隊在對不同膿毒癥狀態患兒的分析中發現,其腸道菌群構成與健康兒童差異極大,腸道菌群在門、綱、目等不同水平上可以區分輕度和嚴重膿毒症、區分患兒是否處於感染狀態,這預示著腸道菌群不僅可以作為判斷疾病發生髮展的標誌物,也表明FMT「精準治療」的可行性。隨著FMT技術的不斷發展、多中心臨床研究的證實及相應倫理學跟進,FMT將更有效地從應用於兒童相關疾病的治療。」

Q:給你一個機會說服我接受別人的便便。

A:健康供體的選擇是非常嚴格的。據了解,需先對捐獻志願者進行全面篩查,以排除各種傳染性疾病、遺傳性疾病、以及各種細菌病毒的感染,並排除一切可能對腸道菌群產生影響的因素,以選擇最合適的供體菌群。

附:

糞菌供者准入標準:

(1)年齡12-30周歲,最好25周歲以下;

(2)身體健康,近6個月內無抗生素使用史,BMI在正常範圍內;

(3)各項常規篩查(血常規等)無異常發現;

(4)無便秘、腹瀉等糞便規律異常;

(5)無已知急慢性疾病,無食物過敏史;

(6)無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等;

(7)血清學和糞便可傳染病原體檢查陰性;

(8)充分了解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供體主要的篩查及排除指標具體包括:

藥物服用史,三個月內用過抗生素、瀉藥、減肥藥,正在服用免疫抑製劑、化療藥物;

病毒接觸史,曾經或近期暴露於HIV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

已知的各種傳染病、惡性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腸病、過敏、代謝綜合症、免疫力低下、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腹瀉或便秘、慢性疲勞綜合症、胃腸道惡性腫瘤或息肉;

實驗室病毒學和病原檢查陽性者,血液檢查:HIV病毒和甲、乙、丙肝炎病毒陽性、糞便檢查或培養: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毒素、賈地鞭毛蟲、隱孢子蟲、各種寄生蟲及蟲卵;

高風險性行為史、吸毒或違禁藥物使用史、近期有監禁史或疫區旅遊史。

Q:條件太多了看…看不下去,知道如何防患於未然可能更重要吧。

A:嬰幼兒期是健康兒童微生物群建立的關鍵時期,然而此期菌群脆弱,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穩定性和多樣性差,除了腸道感染外,腸道菌群紊亂還與呼吸道感染、菌血症、尿道感染等全身性感染有關。特別嬰幼兒期抗生素使用,易發生腸道菌群失調相關性疾病,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腸絞痛、胃腸感染、腹瀉、便秘、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全身過敏性症、支氣管哮喘、乳糜瀉、炎症性腸病(IBD)、肥胖、心理疾病等。

不過…你現在已經不是寶寶了呀~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2G正式關閉!500萬用戶將無法進行通話!
中國科學數據「井噴式」增長,如何斬斷流出國外之路?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