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化危機》中瘋狂的「病毒戰劑」,真實戰場上早已絕跡了嗎?

《生化危機》中瘋狂的「病毒戰劑」,真實戰場上早已絕跡了嗎?

全球軍事裝備不斷更新換代,未來戰場越來越充滿著科幻色彩。那麼,電影里的強悍武器,在現實世界中研發進展如何?在《電影中的軍事科技》系列文章中,小編為您梳理了近年熱映電影中的那些牛閃閃的武器裝備和軍事科技。

最近一句話很流行:「科幻電影少不了生物學家,不然誰負責作死?」《生化危機》系列電影恐怕是生物學家將「作死」進行到底的典型:安布雷拉公司違法在地下實驗室中進行病毒研究和基因改造,採用活體實驗以研究多種病毒作為生化武器的可行性。

劇情化用一位知乎網友的評價就是:主角墮入生化世界,病毒泄露實驗室,病毒泄露到當地,病毒泄露全世界!然後,主角被迫與一群被感染的喪屍進行纏鬥以拯救世界。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生化武器是利用生物或化學製劑達到殺傷敵人的武器,它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二者作用機理是不一樣的。但是,由於生物武器、化學武器和核武器共同構成了當今世界三大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以常常並成核生化武器,也經常放在一起來說。

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一群「染病的綿羊」,大約3000多年前,一個叫做赫梯王國的亞洲古國,將感染了兔熱病的綿羊放入敵方城市或陣營,導致對方人員染上這種致命疾病,於是當時赫梯人無往不勝。

「生物武器是人與疾病災害作鬥爭的副產品。」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趙雲介紹,所謂生物武器,是利用細菌、病毒等生物戰劑的致病作用殺傷有生力量和毀傷動植物的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致病微生物一旦進入機體(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導致破壞機體功能、發病甚至死亡。可作生物戰劑的病原微生物有鼠疫、霍亂和炭疽桿菌等。

在《生化危機》系列中,安布雷拉公司接連發現或研製出能使感染者DNA發生異變、造成宿主意識喪失的「始祖病毒」,能讓感染者「復活」並變成喪屍的「T病毒」,以及感染者釋放出的氣體會使普通人喪屍化的全新合成病毒「C型病毒」。

遭到生物武器攻擊成為變異人和喪屍是電影情節,而現實戰爭中,病毒製成的生物武器殺傷力同樣不可小覷!

據世界衛生組織測算,在人類所有武器中,生物武器的殺傷面積效應最大:一架戰略轟炸機使用不同武器對無防護人群進行襲擊,10噸生物戰劑的殺傷面積可達10萬平方千米,相比之下,100萬噸當量核武器的殺傷面積為300平方千米。

趙雲介紹,「與常規武器比較,生物武器的特點主要有:傳染途徑多,致命性和傳染性強,一旦發生病例,易在人群中迅速傳染流行,造成人員傷亡和社會恐慌,嚴重擴散甚至可導致人類生存危機;生物專一性,只針對人、牲畜等有生命體的力量;面積效應大,危害時間長,難以發現和防治,直接噴洒的生物氣溶膠,可隨風飄到較遠的地區,殺傷範圍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而且有些生物戰劑在適當條件下存活時間長,不易被偵察發現;成本低,使用方法簡單,有人將生物武器形容為『廉價原子彈』。」

根據1969年聯合國化學生物戰專家組統計的數據,以每平方公里導致50%死亡率來計算成本,傳統武器需要2000美元,核武器需要800美元,化學武器需要耗費600美元,而生物武器僅需1美元。

2017年出品的《生化危機7》中,安布雷拉公司研製生化武器的進程再升級,科學家將病毒基因注入人體胚胎,打造出10歲的小蘿莉伊芙琳「生物兵器」,以混入城市居民或難民中進行細菌戰。

同年,媒體曝出,有人在有目的地採集俄羅斯人的生物信息。2017年夏,俄媒報道稱,美國空軍宣布招標採購12個「正常人類核糖核酸」樣品和27個「正常新鮮冷凍人體滑膜」樣品,所有樣本都應在俄羅斯採集。一些俄羅斯專家懷疑,這與開發一種針對俄羅斯人的基因武器計劃有關。

有專家對此表示,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研製區分攻擊特定人群的基因武器還相當困難。基因武器就是用DNA重組技術改變細菌或病毒,使不致病的成為可致病的,讓可用疫苗或藥物預防和救治的疾病,變得難於預防和治療。把這種生物戰劑放入施放裝置內,就構成了基因武器,如製造『人種炸彈』,即針對某一特定人群的毒劑。

專家指出,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使分析人種、種族之間在基因上的差異成為可能。這樣,在理論上就可以設計針對某一特定種族或民族的病毒。把這種基因戰劑釋放到戰場上,可以大量殺傷敵方士兵而己方絲毫無損。但是,基因武器難以檢測、難以預防、難以隔離,而且成本極低,一旦用於戰爭,造成的後果將是毀滅性的。

由於生物技術具有雙刃劍效應,國際社會為削減生物武器等非人道武器進行了不懈努力,最終在聯合國框架內,通過曠日持久的談判,達成了《禁止細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並於1975年生效。國際上絕大數國家都簽署了這個公約,使限制生物武器的廣泛性得到體現。

不過,生物武器是否真正絕跡於現代戰爭,仍舊存疑。

趙雲表示,「值得強調的是,雖然簽署了一系列公約或議定書,但並沒有使一些國家停止研製存儲生化武器,只是更加隱蔽。特別是面對霸權主義國家依仗自身強大軍事實力赤裸裸的戰爭威脅,導致一些實力偏弱的國家傾向於發展先進的生化武器以求自保。而且,霸權主義國家在生化武器履約上執行雙重標準,並把生化武器履約作為發動戰爭的幌子。」

生物技術具有很強的軍民兩用性,雖然禁止發展、生產和存儲生物武器,但是無法禁止民用生物技術的發展。趙雲建議,必須對生物技術、設施、產品等進行嚴密的軟硬體監控和保護,嚴防擴散和流失。

至於基因武器的防範,專家建議,有關科研機構可關注相關基礎科學和關鍵技術研發。要認真研究本民族的基因密碼,儘早察明其中的特異性和易感性基因,有針對性地採用生物製藥工程技術研製有效的生物藥劑和疫苗,提高和增強民族的基因抵抗力。同時研製新型探測和防護器材,做到有效識別和防護。針對未來生物信息戰可能實施的戰法、途徑和手段,也要進行專門研究,及早制定行動預案。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你以為墳墓封土都是圓形嗎?錯!東漢之前帝陵以方為貴
40%的檢測結果可能是錯的!消費級檢測基因的「診斷」靠譜嗎?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