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一個風口的消亡史

一個風口的消亡史

作者/郭娟

來源/創業家(ID:chuangyejia),品途商業評論已獲得授權。

風口興起

滅掉一個風口的「最佳」方式是另一個風口的強勢來襲。小電科技CEO唐永波對此體會頗深,「去年下半年,無人貨架那波熱潮起來後,打在我們身上的聚光燈轉移了目標。」

2017年3月

唐永波的創業項目「共享充電寶」2017年上半年熱得燙手:小電科技2016年12月成立,次年3月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投資,4月A輪近億元,5月B輪3.5億元,投資機構包括金沙江創投、德同資本、騰訊、元璟資本、紅杉資本等。

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與唐永波相識多年。「他非常有實力」,2018年3月,「獨角獸捕手」當著數家媒體誇讚唐永波。離開阿里後,唐投身創業,先做了一個生活服務項目,朱嘯虎雖然「不是太看好」,但也「保持對唐的關注」。2016年,唐永波重新找到他,談了想做充電寶,朱覺得「靠譜」,投了天使輪。

朱嘯虎有一條投資理念,「移動互聯網創業窗口期越來越短,快是核心,超過3個月基本上沒戲。」2016年他投OFO時,也曾表示「幾個月內結束戰鬥」;小電科技去年飛速獲得三輪融資也與OFO的經驗相關:「介紹戰略投資人騰訊迅速入局,元璟資本、鼎暉等投資機構投資,率先築起資本壁壘。」

2017年4月

小電獲得密集投資,讓這個領域的其他玩家如坐針氈,來電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創始人袁炳松的規劃,2017年下半年才到大規模市場推廣階段,「但沒想到,2017年過完年後,這個方向一下子熱了」。

袁炳松是位連續創業者,2004年就開工廠做電池,最輝煌時,工廠規模達到3000~4000人,年銷售額1個億左右。「2013年,雷軍入局充電寶,把整個行業打亂了,作為創業者,我覺得自己被宣判死刑,只不過是緩期一年執行」。

對未來的恐慌讓他急於找出路,花了100多萬的「幕僚費」。「這個人也是陳游標的幕僚,」袁透露。

既然不能通過傳統售賣這條路,能否藉助租用渠道觸達用戶?2014年起,袁炳松新創立的來電科技開啟了探索之路。與小電的「桌面模式」不同,來電後來成為「大機櫃模式」的代表,鋪設場景集中在飛機場、火車站、醫院、Shopping mall等公共空間。2016年,產品已經迭代到第四代。

在這個圈子裡,來電早先的知名度來自打專利官司,雲充吧和街電都先後被它告上法庭。來電也的確是這個領域專利最多的企業,艾媒諮詢提供的資料顯示,「從外觀到技術,多達45項」,艾瑞諮詢的統計則為53項。

從2014年到2016年間,由於外界對這個模式的陌生,來電在資金鏈最緊張的時候不得不內部籌資700萬元,才將產品繼續做下去。

2017年初,袁炳松來到北京找資金,這次「正兒八經跟資本接觸」顛覆了他的認知:「我一直認為產品是第一邏輯,但資本不這麼看,他們覺得所有的產品都差不多,只要我給夠你錢,鋪貨速度夠快,大不了後面再把產品替換掉。」

2017年4月5日,來電科技宣布獲得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由SIG和紅點中國領投,九合創投和飛毛腿董事長跟投。在此之前,4月1日,消費電子企業Anker孵化的街電宣布獲得A輪投資,由IDG和欣旺達領投。

2017年5月

迅速將街電知名度推高的事件發生在2017年的5月26日,另一家電商企業聚美優品出資3億元入股街電,占股60%,陳歐任董事長。陳將此事發至微博,遭到中國首富王健林兒子王思聰diss,後者發朋友圈說,「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2015年年底,Anker就在孵化這個項目,」2018年4月11日,街電CEO原源向創業家&i黑馬透露。Anker定位高端市場,主打出口,「一個1萬毫安的普通充電寶售價幾十元,Anker相同容量的能賣到好幾百;別人一根數據線只賣十幾元,Anker能賣到一百多。」原源說,Anker數據線經過測試,「能拉卡車」。

在售賣充電寶的過程中,Anker發現,在一些特定場景里,人們的確有「能很方便地租到充電寶」的需求,便開啟了內部孵化。第一站測試地在長沙,運營數據出來後,Anker決定繼續做「租用充電寶」。

原源此前在支付寶工作,因業務往來認識陳歐,並成為好朋友。他在阿里主導的最後一個項目是「淘票票」,「我和陳歐一直想做充電寶的事,最後發現硬體創業與互聯網不一樣,產業鏈較長,不能很快入局。我們一直在找『標的物』。」

在2016年前後,原源和陳歐看過了市面上的多數充電寶項目,對Anker的印象非常好。契機來自2017年5月,Anker要上市,街電這個孵化項目需要長期的投入,會影響到上市,於是「有意讓出大股東的身份」,陳歐和原源覺得時機「特別好」,決定接盤。

借「共享」之名

2017年三到五月,以小電、來電和街電為代表的「共享充電寶」,因為與資本的頻繁互動,引發行業連鎖反應,迅速成為共享單車之後的一大風口。據梳理,這些主流企業2017年獲得的融資超過14億元。

一年裡,不斷有玩家進來,也有陸續退出者:2017年6月,河馬充電,主動退出;2017年9月,PP充電,資金鏈斷裂;2017年10月,樂電,使用頻次低難回成本;2017年11月美團點評試點項目,業務調整撤回……

「去年11月,我參加一個會議,期間遇到兩家共享充電寶企業,」易觀國際的分析師王會娥回憶,「一家已經摸索很久,投入在幾百萬,很糾結要不要投放市場;還有一家決定放棄之前的投入,轉做新零售項目……」彼時,共享充電寶的喧囂已接近尾聲。

這個風口的興起從一開始就備受質疑,「嚴格意義上的共享經濟是Uber、airbnb、順風車這樣的模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這樣的項目實質上是移動互聯網化的租賃。」中國電商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陳禮騰總結。

據了解,「共享經濟」這個術語由美國的兩位大學教授於1978年提出,其大意是:「相關組織搭建第三方信息技術平台,個體藉助平台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等。」

按照這個定義,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項目都非真正意義的共享,業界更傾向於將這類企業歸類為「分時租賃」。這種運營方式最初只是用於租車領域,發起者從環保角度考慮,認為不必每家都買一輛汽車,可以通過汽車公司的平台租用。

從表現形式來看,真正的共享經濟表現為C2C,分時租賃則是B2C,而具體到共享充電寶這類項目,走的是B2B2C路線——要將充電寶給更多的人用,必須通過一些場所(餐館、KTV、車站、機場等)地推和維護。

既然不是本質上的「共享」,這些創業項目又為何假借「共享」之名?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前投行人士告訴創業家&i黑馬,「因為共享經濟的估值比分時租賃高几十倍。這個遊戲在我曾經從事的投資銀行,被玩過很多遍,不是新東西:同一家公司,被歸類為A行業,和被歸類為B行業,估值差幾倍。」

「這個風口的起來一開始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有相關的表述,支持共享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不得不感謝共享單車。」易觀國際的王會娥說,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共享單車領域的資本和企業非常瘋狂,很多資本錯失了共享單車的機會,忽然出現一個共享充電寶,是會有失去理智的成分。

「打不打概念不是重點,關鍵還是看項目自身有沒有價值,投資人大多數還是比較理性的。」中國電商研究中心的陳禮騰對創業家&i黑馬說。

來電的投資方之一九合創投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從2016年起,九合創投就開始重新關注線下,充電寶租賃這個方向跟線下相關,避開了線上流量的壟斷。」

回歸理性

除去是否是「真共享」,「共享充電寶」還面臨是否是「偽剛需」的質疑。「剛不剛需的,數據說明了一切,」街電CEO原源回應創業家&i黑馬,「我們一天有大幾十萬的用戶在用。」今年,街電和小電均公布了營收持平的消息,主要收入來源是用戶使用付費。據了解,目前,市面上共享充電寶按照每小時2元計費算。

原源對創業家&i黑馬分析說,一個小機櫃里有八個充電寶,放在某個場景里,假設它一天有四次被人取用,這個機櫃里有八元收入,365天總計2920元。當小機櫃鋪設為10萬個,年收入就在2.92億。「目前街電的機櫃大約有幾十萬個。」

按照原源的說法,一個機櫃,能在100天收回成本。由於有Anker的技術支持,街電目前主要的產品表現為小機櫃模式,摺疊在充電電池上的電源線經測試可「反覆達到1萬次彎折」。「不同的模式適用不同的需求,大機櫃我們也在鋪設。」

小機櫃實質是一個物聯網設備,背後的供應商達到一二百家,可細分到彈簧、電機、變壓器、電源、處理器等,至於在創業時為什麼最終選擇以小機櫃為主打,原源說,這種方式更便於店面運營。

王會娥回憶,在她為數不多的此類需求中,有一次就是在餐廳,「充電寶還沒電」。她認為桌面式需要餐廳工作人員幫忙做運營,「及時充電、保持持續在線狀態,還要放在顯眼位置。」

主打桌面模式的小電科技CEO唐永波則提供了另外的場景:一個正在做足療的人是不能穿上鞋去取充電寶的。與布局200個城市的街電相比,小電目前鋪設城市達到170個,積累了3500萬用戶,尤其是2017年10月到2018年1月,小電的營收增長了4倍。唐永波認為,風口消失是一件好事,「能安心做事了」。

「共享充電寶是一門場景和運營的生意,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很多產品包括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新零售等,都在爭做『場景的上帝』。」王會娥說。現在,主打大機櫃模式的來電在涉足小機櫃,而街電也在鋪設大機櫃,「未來的趨勢是玩家會做成通吃狀態」。

陳禮騰認為,共享充電寶滿足了部分需求,與共享單車相比,將其定義為中頻更為合適,此外,用戶行為數據和廣告的精準投放還能產生更大的價值。

但目前,這些還比較遙遠,在艾瑞研究院副院長金乃麗看來,這個領域只是處於競爭的早期,「早期競爭聚焦在市場佔有率,相對成熟階段比拼品牌、用戶體驗和資質牌照等,經過去年一年的洗牌,留下的基本上已經贏在起跑線上。」

有一種觀點說,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一旦跟進,共享充電寶這種模式就會被淘汰。來電的CEO袁炳松一直深耕電池領域,他回應,對於他研究的石墨烯材質來說,二十年難有突破。王會娥透露,一位投資人曾經就此問過清華的一位教授,答覆是十年內很難有突破。

2018年3月23日,小電科技CEO唐永波在一場媒體見面會中宣布獲得B+輪融資,金額超過1億元。創業家&i黑馬問他:「能詳細透露這次融資的領投方和跟投方嗎?」唐永波回答:「主要是他們不願意公開。」

時間過去快一個月了,街電和來電還沒有任何融資消息跟進。

【轉載須知】

1.文章轉自 創業家(ID:chuangyejia),作者 郭娟,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2.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品途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風生水起,打破階層固化的全民契機到來了?
新零售的起點是絲綢之路?請妹子吃飯也能找到用戶需求?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