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福樓:魯迅死後也很尷尬

趙福樓:魯迅死後也很尷尬

趙福樓:魯迅死後也很尷尬

作者簡介:趙福樓,天津市中小學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級教師,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入庫專家。

聽人感慨地說,魯迅已經不是他的家人的魯迅。我說,他也不再是他本人的魯迅。他成為了當前文化市場中的一件消費品,很多人依靠研究他,批判他來吃飯。他還是一個文化符號,喜歡的,不喜歡的,都從「魯迅」研究里得出一個結論,從而證明是與非。

魯迅歷經三個重要時代的變遷,晚清至軍閥爭權,再至國民政府執政。其生命歷程中,還深刻體會到作為弱國國民的恥辱。他不歸屬於任何一個政府,又不是任何一個政府的對立面。他被清政府外派留學,而在軍閥政府期間任職教育部,再後作為獨立學者講學和著書立說。

他見識了在台上的很多人,了解他們各自宣講的主張。對於他們在台上的表演,他都熟悉;也知道他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他不信任他們,不是他們的合作者。自然他採取的是非官方立場。如果作為批判者,他應該是在野的,從屬於反對派。遺憾的是,他也不是一個持民間立場的人。他對於社會底層是「哀其不幸,恨其不爭」。他之於人性的批判,把底層人民定位於愚昧、落後,是國家暴力統治下的奴隸。

他上下層都不歸屬,不佔立場,一般而言,這就尷尬了:他是這個社會中的一個邊緣人物,是多餘的人,正如他塑造的孔乙己。他的存在是不被人理解的,也是不被人接受的。孔乙己是一個沒有中舉的讀書人,也就是沒有被統治階級所收攏入彀。他應該屬於獨立立場,秉持自由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遺憾的是,他在這個小圈子裡,也是一個另類。他見識了人事的醜惡,不僅了解社會底層,了解社會上道貌岸然的說漂亮話的上層,還熟悉吃讀書飯的哪些身邊人。對於知識分子的虛偽軟弱、投機鑽營、迎合權貴等,他也是非常鄙視的。

在一個正在發生裂變的大時代里,每個人都在尋找佔位,都要有立場的歸屬。而魯迅是一個另類,他不是以個體意義存在的,他天生帶有使命感,這是他秉持文學,進行文化啟蒙所持有的職責,就是要為後來的知識分子探尋中國道路,研究中國文化,尋找發展路徑。他在古今中外的知識和文化翻檢中,較多找出被掩蓋的真相,他希望找到所謂的真實,不被欺騙的,那種獨立認識——這就需要解剖人性,揭示歷史的真相,穿透政治的本質。說俗了,他就是一個永遠不信任,懷疑一切,希望自己不被欺騙,也希望年輕一代不要被欺騙的人。

他基於懷疑的思想,對於政治人物的不信任,採取的批判態度,最後讓他本人成為一個鋒芒畢露的批判家。他正是因為這個獨立的姿態,不討喜,不被大家接受,可是沒有人可以忽視他的存在。如果中國文化里,少了他,作為文化符號的魯迅的存在,只要孔子符號的意義,則這個文化就失去了陽剛和銳利,也會缺少了批判與革新的動力。

魯迅已經成為一面鏡子。有人從這裡看到的是社會底層,以為社會大眾需要進行思想啟蒙,轉變他們的愚昧與落後;有人從這裡看到的是社會上層,以為社會政治如果缺乏人民立場,不能落實執政為民的理念,則這個社會階層就演變為謀取一己私利的統治者;有人則從這裡看穿了知識分子,以為他們已經失去了獨立的學術立場,他們附庸於庸俗文化,成為有知識有文化的墮落分子。自然,還有人不喜歡魯迅的批判態度,以為無論從哪個視角哪個階層去看,魯迅都是一個性格偏激的人。他們之於魯迅的批判,只有一個目的,魯迅所揭露出來的血淋淋,真的不好看,不忍心看。還不如把傷口包上紗布更有利於社會撕裂的癒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寫大隊 的精彩文章:

段偉:我的「育林書舍」

TAG:讀寫大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