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諜戰劇:兩德情報戰背後的制度之爭

德國諜戰劇:兩德情報戰背後的制度之爭

近年來國產諜戰劇很受觀眾的歡迎,不管是《潛伏》《偽裝者》還是《風箏》,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這些諜戰題材多取自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樣的重要歷史事件。

德國影視作品同樣偏愛選材真實歷史,其中有兩個時期最為常見,一個是一戰和二戰,另一個就是冷戰,前者多是關注戰爭本身和戰爭帶來的影響,而後者則更側重了東德和西德的分裂以及意識形態的對抗,這就為諜戰作品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去年,德國上映的一部諜戰劇《同樣的天空》(Der gleiche Himmel)便是取自20世紀70年代的兩德諜戰史。

《同樣的天空》的導演是德國人奧利弗·西斯貝格(Oliver Hirschbiegel),他曾經執導過根據斯坦福大學監獄實驗改編的心理學電影《死亡實驗》,以及講述希特勒最後時刻的影片《帝國的毀滅》。而男主角則是飾演過《希特勒男孩》和《我們的父輩》的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

影片故事發生在1974年,當時正值美蘇冷戰的高峰期,東德和西德分屬兩個敵對陣營,雙方的情報戰驚心動魄。湯姆-希林在劇中所飾演的 Lars 是東德間諜機關的學員,被組織選中派往西德執行一項名為「羅密歐」的任務,目的是色誘西德情報機構的女秘書,以套取西德以及美國的情報。而在任務開始之前,Lars就已經接受了東德間諜教官「專業、科學、系統」的勾引女性的訓練。

二戰結束之後,美、英、法三國對德國西部進行佔領,後與蘇聯佔領的德國東部形成對峙,德國因此成為了西方陣營與蘇聯陣營對峙的最前線。同時,柏林也被戰勝國一分為四,美蘇都在這座當年納粹德國的首都派駐了大量情報人員,上演了一出出沒有硝煙但卻扣人心弦的戰爭。

影片的劇情在西德和東德展開,其中穿插著多個支線小故事,這些故事共同構建了緊繃的意識形態之爭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社會百態。

在西德一邊,年輕的 Lars 先是成功勾引上43歲的西德情報機關人員Lauren,但是 Lauren 後來因為重度中風而失去了利用價值。Lars隨即轉而嘗試接近劇中的另一位情報人員 Sabine,她不僅年輕漂亮,更重要的是她的父親正是美國駐西柏林情報機關的負責人。

歷史上,東德的秘密警察機構「斯塔西」(Stasi)的確向西德派出過大量間諜,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君特-紀堯姆,他在50年代被東德安全部派往西德竊取情報。紀堯姆在西德不僅加入社會民主黨,還在西德政壇一路高升,甚至在70年代成為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的私人政治助理,接觸到大量西德政府的核心情報。後來事情敗露,西德社會一片嘩然,沒有人想到斯塔西竟然已經滲透到了政府最高決策層。此事還引發了勃蘭特的政治危機,這位憑藉「新東方政策」緩和了與蘇聯集團外交關係的西德總理,受此間諜事件影響被迫辭職。

而在東德這一側,60年代之前已有三百多萬東德居民逃離蘇占區。1961年,為了防止居民繼續向西德逃竄,東德政府下令圍繞西柏林邊境修建一套全封閉的邊防系統,也就是柏林牆。隨著柏林牆的完工,東德政府還允許邊防軍直接開槍射擊非法越境者。

儘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強行越過柏林牆。東德人嘗試了各種辦法,除了直接翻越,還有乘熱氣球、挖地道、開汽車衝過邊檢站等方式。柏林牆完工後,有近萬人試圖越境,其中有約5000人成功到達西德。

《同樣的天空》中,有一位東德的物理老師就和幾個人一起,在一家邊境處的麵包店內挖了一條通往西柏林的地道,謀劃從地下穿越邊境。不過後來被斯塔西發現,事情敗露。歷史上曾有3000多人因為穿越柏林牆而被逮捕,約200人因此喪命。

在整個東歐和蘇聯,東德的斯塔西對人民監控之嚴格都是數一數二的。在其運轉的40年的時間裡,斯塔西收集了海量監控檔案,據說排列起來足足有近160公里長。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德國電影《別人的生活》(又譯作《竊聽風暴》),講的便是這段斯塔西對東德居民監視的歷史。

體育是一個國家增強國內團結的另一常用手段。相比於經濟增長和文化建設,體育見效快、周期短,特別是個人項目。

在東德,從田徑到水上項目,體育都成了政府著力打造的宣傳工具。運動員的培養無法由個人意願決定,更多的是國家意志。如果單從結果來看,民主德國的競技體育水平的確傲視群雄:從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民主德國在獎牌榜上一直都排在前三位(除了缺席的1984年奧運會)。

影片中,Lars在東德的鄰居家有一個小女兒Klara,她在東德游泳隊接受訓練,由於水平出色被選上參加世錦賽預選賽,並有機會代表民主德國參加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如果在奧運會上表現出色,那麼不僅小女孩Klara的命運將會改變,甚至全家人的生活都會因此登上一個新的台階。

然而事實上,這些游泳隊的小隊員其實都被教練逼迫服用違禁藥物。這些小女孩因為長期服藥,導致身體發育發生突變。面對前來質問的家長,教練仍然宣稱她們吃的是營養藥品,身體變化只是正常現象。

在真實的歷史中,兩德統一之後大量東德體育界的醜聞被曝光,由政府操縱、教練直接參与的濫用違禁藥物的行為在東德十分普遍。服用禁藥雖然能在短期內取得成績,但是長期來看對運動員的損害是巨大的,很多人在退役之後,身體上都出現了不可逆轉的器官損害。

違禁藥物的使用如同錯誤的制度供給,或許能夠帶來短期的增長,但無法維持長久的繁榮。西德與東德之爭其實不僅僅是體育或經濟層面的角力,同時更是制度之爭,是歐美的市場經濟與蘇聯的計劃經濟之間的較量。在二戰剛結束的20年里,東歐和蘇聯其實都經歷過經濟的飛速發展時期,東德更是被看做蘇聯陣營中經濟發展的樣板,曾經的年均GDP增長也能夠達到7%,被稱為世界十大工業國之一。

然而,東德對西德經濟的追趕並沒有持續下去,而同時面對西德的繁榮,東德一直將其與意識形態的對抗掛鉤。在男主角Lars潛入西德之前,他的父親提醒他,不要被西德外表的繁華所迷惑,因為這些都只是馬歇爾計劃用美元堆積起來的而已。

而當Lars真正走進西德的公寓,看到全新的沙發、電視,以及現代化的裝潢,不管如何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東西德之間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仍舊讓Lars感到驚訝和好奇。與此呈現鮮明對比的,則是在東德一家食品店門口排起的長隊,這並不是因為商品太過火爆,而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導致的物資短缺的窘境。

根據德國經濟學家Ulrich Blum的研究,50年代初德國剛剛分裂之時,東德的人均GDP尚且能夠達到西德的三分之一,到60年代甚至達到了西德的一半。但是從70年代開始,東德經歷了持續數年的經濟下滑,到統一之時兩德的經濟差距已經無法在短期彌合。在東德41年的歷史當中,其人均GDP的最高值也僅僅相當於德國1938年的水平。

來源:Blum,Ulrich. An Economic Life in Vain? Path Dependence and East Germany』s Pre-andPost-Unification Economic Stagnation. No. 10/2011. IWH Discussion Papers, 2011.

分裂和統一也是德國歷史的一大主題。德國文學巨擘弗里德里希-席勒曾經寫到:「德意志蘭,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尋找「德國」的自身認同和尋求國家統一成為長期困擾德意志人的歷史問題。正如這部影片的標題所言——《同樣的天空》,東德和西德本是一家,但是二者在歷史上的分離,使德國變成了美蘇兩大陣營的決鬥場,成為了制度之爭的前沿。

從諜戰的角度看,東德強大的情報部門曾經成功滲透到西德政府最高層,獲得了大量機密情報,取得了一時勝利。但是,東德最終還是在蘇聯體制與歐美體制之間的制度競爭中敗下陣來。正如影片中穿插的1974年世界盃一樣,雖然小組賽時東德以1:0戰勝了西德,取得了一場比賽的勝利,但最後勝利捧得冠軍獎盃的仍舊是成長更為科學、體系更加完善的西德。

大家都在看這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三聯生活周刊》又又又招人啦!
房住不炒,樓市真摔還是假摔?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