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周口市

「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周口市

伏羲故都,老子故里均在周口市,故有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跡」的美譽。周口市位於中國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處。周口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周口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鐵路、水路運輸交織成網,形成了公路、鐵路、水路三位一體的大交通格局,俗稱「小武漢」。沙河、潁河和賈魯河在此交匯,三川匯流,生長出聲名赫赫的商業重鎮周家口。三川匯流後最終入淮河、匯長江,沙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

賈魯河可稱得上是一條千年古河。有人考證,認為它的前身就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據史料記載,鴻溝乃戰國時期魏國所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開通,故道今滎陽市北引黃河水入圃田澤,東流經開封境內,再南下注入潁河,當時開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灌溉農田。後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連通了濟、濮、濉、潁、汝、泗諸水,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的主幹水道,以此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網和大面積的灌溉區。因此,鴻溝一帶在當時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此對峙,後楚與漢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以東者為楚」。這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鴻溝就是今天的賈魯河。西漢時,鴻溝又被稱作「狼湯渠」,亦作「蒗盪渠」,魏晉以後稱蔡河,仍為南北水運要道,至唐末河道漸淤。五代後周太祖顯德年間,由於東京開封府依賴蔡河運輸物資,因河道淺窄,河水流量不大,運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並導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間又自今新鄭南部引溱、洧之水鑿渠流入開封城中的蔡河,這一段史稱閔河,後又自許昌引水入閔,以廣水渠。自此之後,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運大暢,出現了「舟楫相繼,商賈畢至」的繁華場景。賈魯河的這種繁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中葉,19世紀末黃河再一次泛濫,賈魯河又一次淤塞,此後水流逐漸縮小,終於無法通航,所有的繁華不復存在,成為歷史的過往。

提到賈魯河,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大閘,寄託了周口市人很多的記憶和情懷,高高的堤壩,清澈的河水,廣闊的場景,不禁讓人心生喜悅。

說到周口,另外一個地方就是關帝廟,周口關帝廟古稱「山陝會館」,陝西、山西兩省在明清時代形成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山西和陝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當時,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山陝商人結合後,在很多城鎮建造山陝會館(也稱西商會館),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關帝廟是"豫平原保存較好,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築群"。始建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乾隆、嘉慶時多次擴 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後歷時145年。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58米,面積達12590平方米,佔地20餘畝。

周口印象更深的便是沙潁河旁邊的大鐵牛,象徵著古樸很重,堅毅不屈的周口文化。

作為農業大市和豫東糧倉的周口,面對漕運的沒落和農業經濟的不景氣,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步驟,但願高鐵的開通,新興農業的發展能給古老的土地帶來新的聲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上雨後初晴 的精彩文章:

TAG:湖上雨後初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