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場乾貨滿滿的會聽下來,中國電影的成就和缺憾盡在掌握

這場乾貨滿滿的會聽下來,中國電影的成就和缺憾盡在掌握

做有價值的思想分享

編者按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持出版、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主持編撰的《中國電影藝術報告》2018卷,昨日正式發行。「中國電影評論家論壇」同時舉行,邀請年度熱點作品導演大鵬(《縫紉機樂隊》)、郭柯(《二十二》)、鄭大聖(《村戲》),與近百位影評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活動現場新觀點層出,妙語紛飛,我們採擷精華部分如下,以饗讀者。

《201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撰寫團隊,自左至右:王丹、王珏、尹鴻、陸紹陽、饒曙光、張民、梁明、王麗君、王笑楠

昨天的活動上,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致辭說,當前中國電影發展雖然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但是整體向好,電影市場未來持續穩定規模不能完全通過人口紅利等外生因素,影片內容質量的提升將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主要的驅動力,急需培養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動能。《201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對電影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都有回應。

饒曙光

會上,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尹鴻,做了2017年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總結,指出了中國電影在2017年的成績和不足,歸納了中國電影的發展特點。另一位會長陸紹陽則從文藝邏輯角度出發,指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來源於何處。

之後是三位年輕導演的創作心得分享。

(1)尹鴻分享電影發展的欣慰與憂患

尹鴻歸納了中國電影在過去一年的五個特點。

尹鴻

首先,「新」主流電影初具規模。曾經,主旋律電影、商業片、藝術片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在持續20年的時間裡,主旋律努力想讓自己商業化,最早的嘗試有很多,但都很難得到市場認可。然而,在2017年出現了一批打破了這種「三分邏輯」的電影文本,譬如:《戰狼2》、《紅海行動》、《建軍大業》。這批電影同時具備主旋律電影的宣傳教育主導功能,亦有商業電影的娛樂元素,以及藝術片的人文價值。

二是多樣化格局具備雛形。過去一年中國電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而且得到市場不同程度的認可。《岡仁波齊》《二十二》這類非常小眾的藝術片,能夠有過億的票房,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電影合拍走向世界。中國合拍片已經走向世界,很多電影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拍攝,比如《唐人街探案2》《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很多電影都是跟國際主流電影公司進行合拍,雖然這些電影離走出去還差一步,但是這種合拍開始了中國真正登上全球舞台創作電影的發端。

四是中國式類型片矩陣嶄露頭角。中國類型和美國不一樣,中國主要類型是軍事動作和城市愛情輕喜劇,這兩大類構造了獨特的類型片矩陣,替代了前幾年魔幻類作品一枝獨秀的格局。

五是電影評論和輿論影響提升。在過去一年,給電影打分成為了影視類媒體的新風尚,關於創辦影評獎的討論,也越來越火熱,影評界響起了一片「革命」的聲音:影評不應該淪為電影的附庸,而應該是獨立於電影之外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這種影評界的反思與自省,不斷探索影評與電影的關係,促進著中國電影的發展。

尹鴻認為,中國電影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陷。這體現在「新」主流電影的五個局限。

主題狹隘。作為「新」主流電影的代表——軍事動作片,其主題基本集中在愛國主義。可是,咱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只有愛國,其他的諸如自由、法治、公正…同樣需要電影工作者的弘揚。

題材局限。都是全球背景下的中國跟世界競爭,而且國家強大,基本上是這種題材而且以軍事動作為主。

類型也是單一的,基本都是軍事類型片。第四和第五個局限分別是:現實缺位與共享困難。

筆者對此深有感觸:這其實才是中國電影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多虧了印度電影的崛起,才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原來中國沒有像印度那一類的電影。

要說近兩年引進的幾部印度電影,是什麼樣的電影,根據定義視角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但是,這些印度電影彷彿有一些共性,即對現實問題的聚焦,對社會頑疾的反省,對平民生活的關照。

在我們的大銀幕上,不缺「西北望,射天狼」的民族豪氣,不缺家國歷史的宏大敘事,缺的是「路有凍死骨」的人文關懷,缺的是對普通人酸甜苦辣生活的真實呈現。

聽眾提問

共享困難,筆者理解指的是中國電影中缺少一種普世的審美品格。說得通俗點,就是中國電影創作者,缺少一種國際視野,一種全球化策略。說得難聽點,可能就是孤芳自賞。

成本低、沒有小鮮肉、沒有華麗特效、沒有耳熟能詳的明星的印度電影,不僅紛紛打入中國市場,並且迎來票房口碑雙豐收。而國內的票房冠軍們,怎麼就通通出不了國門?這個中緣由,大家想必心知肚明。

要想與中國的大國身份般配,中國電影尚需努力。如果說有一天,中國電影在世界舞台終於大放異彩了,其背後,一定是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人,開始自覺地講「人」的故事,而不只是從強勢理念出發的狂想故事。

(2)三位青年導演現身說法聊甘苦

隨後,活動進入「對話年度焦點人物」的部分。

導演、演員大鵬作為出席論壇的嘉賓,在被問及「導演的素質從哪個地方學來的」時,他說:「我比較幸運…做過主持人、演員,也寫過幾本書,這些不同的經歷,在我當導演後,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比如做主持的要經常照顧到嘉賓的情緒,要跟大家處好關係,要讓嘉賓在訪談過程中心情愉悅,發現做導演過程中除了專業技巧部分,現在要有很大精力去維持劇組的運轉,這個溝通的能力就是那時候鍛鍊出來的。」

大鵬

大鵬還坦言,他早期的創作營養,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最早是模仿憨豆、模仿周星馳、模仿趙本山,在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開始模仿當中創新。

自左至右:周黎明、大鵬、趙寧宇

後來,大鵬學習的路徑,就變成了跟其他導演學習。他說:「我想看看馮小剛導演如何拍戲,王家衛、徐克他們怎麼拍戲,通過這樣的學習來武裝自己。」

大鵬的過往履歷,見出他的勤奮與努力。而他的話語,流露著他的誠懇與謙遜。大約是這兩種不同維度的優點, 相輔相成地助力大鵬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吧。

接著,紀錄電影《二十二》的導演郭柯上台。其實在《二十二》之前,郭柯拍過一部短片《三十二》,這部同樣是慰安婦主題的短片,劇情片的感覺特彆強,攝影考究甚至是雕琢,包括聲音上充滿設計感。而《二十二》沒有了那精緻的攝影,聲音也十分克制,更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樸實。

郭柯

關於這種影像風格的轉變,郭柯解釋說:「《三十二》是我從劇情片的拍攝方式剛好接觸到紀錄片,我都不怕告訴大家,我用軌道推了很多遍,但是我覺得非常怪,當時看回放的時候只是覺得非常怪,第二天把軌道退回去了,後期看慢慢發現這是一種不尊重,讓一位90多歲老人坐著配合你瘋狂的自我表達,這是有問題的。」

筆者對這段話十分感同身受。曾經我以拍劇情片的方式,擺拍了一部紀錄片,但是後期製作出來,總感覺哪裡不對勁,但又說不出哪裡彆扭,直到一位前輩看了片,說了一句:「片子的畫面少了點溫度。」我好像忽然知道了我彆扭的根源。

或許,我曾經心頭的「彆扭」,跟郭柯口中的「我覺得非常怪」是同一種審美不適,這種不適,來自對真實被歪曲、被矯飾的道德焦慮。從這個意義來說,郭柯是一個比較純粹而誠懇的人。

自左至右:司若、郭柯、索亞斌

《二十二》是郭柯執導的第一部院線電影,他說,《二十二》取得過億的票房,他做夢都不敢想。他只希望它不要是「影院一日游」,那樣他就能請一些朋友到影院,感受一下。

郭柯說:「如果《二十二》是一日游的話,我應該就會回歸到拍商業片,做一些自己非常不喜歡做的事情吧。」

所幸,郭柯不用做一些自己非常不喜歡做的事情。中國觀眾沒有失去這樣一位鮮見的導演。一位情願花上五年的光陰,創作一部看上去「毫不商業、極其小眾、不掙錢」的紀錄片的導演。一位關注民間疾苦、在乎他人苦難的導演。

鄭大聖

最後一位上台的,是正在點映中的電影《村戲》的導演鄭大聖。作為一部具有先鋒和實驗意識的「反思」題材影片,《村戲》沒有《二十二》那麼幸運,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但是鄭大聖表示,「我始終都在探尋電影的表達方式...它確實具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村戲》就剛好是三年前的我想要表達的。」

《村戲》中啟用了大量陝西山西交界地區普通劇團的演員作為影片的主角,「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是表現了集體主義和個人的關係,但是我們沒有去批判什麼,而是發現了在兩者的較量之間,存在的一種變化和成長。」

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 鄭大聖的作品,流露著一種對民族、歷史、政治的審視和反思,這種電影的現實主義取向,與關注個體情感命運的藝術堅守,在宏大敘事、精英視角、商業驅動的電影創作環境下,顯得尤為難得。

自左至右:劉藩、鄭大聖、唐宏峰

2018的中國電影,需要一枝獨秀,也需要全面開花。需要錦上添花,其實更需要雪中送炭。最後,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2017年度十部優秀影片」的榮譽頒出。

2017年度十部優秀影片

(排名不分先後,以拼音順序排列)

1、《八月》 導演:張大磊

2、《不成問題的問題》 導演:梅峰

3、《二十二》 導演:郭柯

4、《芳華》 導演:馮小剛

5、《岡仁波齊》 導演:張楊

6、《嘉年華》 導演:文晏

7、《明月幾時有》 導演:許鞍華

8、《綉春刀II修羅戰場》 導演:路陽

9、《妖貓傳》 導演:陳凱歌

10、《戰狼2》 導演:吳京

(名單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全體委員,在全年上映的國產影片中投票選出)

【文/何時志】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獨舌 的精彩文章:

4月新片味道有點淡,現在就等《復仇者聯盟3》的消息了?

TAG:影視獨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