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田橫之死,我們能夠看出什麼

從田橫之死,我們能夠看出什麼

有人說,先秦時期的中國人是極重尊嚴的,貴族們個個精通六藝,能文能武。俠客、武士周行天下,解危救困,一言不合就會拔刀相向。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觀之後來的中國人,變得麻木、漠視、自私······這就好比一條河,上游往往是清澈的,未經污染的;中游則裹挾著大量的泥沙,不再那麼清澈;而下游則被污染的不成樣子,渾濁不堪。日本人更是毫不諱言的說他們尊重唐宋以前的中國人,鄙視後來的中國人,更有甚者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何以如此,難道我們不是中國人嗎?我想可能是他們認為代表中國正源的、健康的,能反映中國核心精神的人已死。

從田橫之死,我們能夠看出什麼

先秦時期,也就是所謂的軸心時期,那時候,天下尚未實現大一統,諸侯國相互征伐,各種思想也相互盪激,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盛典。我們仔細想來,君主尚未集權,臣子與君王也只是一種僱傭關係,而沒有人生依附關係,他們通過出售自己的才智獲得酬勞,這完全是靠本事吃飯的,用不著奴顏婢膝。孟老夫子則說的更為直白:「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由此可觀之,當時的人們是極注重獨立人格的,而這正是自尊的基礎。後來的陳寅恪先生也極看重這一點,他在給王國維的碑銘中如是寫到:「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惜隨著中央集權的推進,這一點點自尊被剝的喪失殆盡,尤其是朱元璋的「板子」和康雍乾的「文字獄」,完全將自尊的土壤掠去,剩下的則是毫無人格的殘喘,說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了利益可以隨便「有奶便是娘」。

幸運的是宋以前的中國正好處於河流的中游,依稀還可以瞥見「貴族」的影子。我們不妨就目光投向秦漢之交,之所以選擇這個時期是有根據的,自漢以降,皇帝平民化,出現所謂的「布衣卿相之局」,而劉邦則是第一位「流氓皇帝」,他將儒生冠當溺器;當項羽以烹其父威脅時,不為所動,表示要分一杯羹;當遇到危險時,為自保竟然拋兒棄女······實在難以想像,這樣的人如果可以當皇帝的話,那人們豈不是對道德視之若無物了,就會打著功利主義的名義為其尋求合法性。正是因為如此,開了壞頭,讓人們不再信奉道德,甚至對之鄙夷,想當然的認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成者王侯,敗者寇」,反正「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我想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回到項羽,鴻門宴未殺劉邦,有人認為項羽有婦人之仁,豎子不足與謀,但是似乎忘了他是一個貴族,貴族看重自尊,絕不會背地裡下黑手,我們看西方中世紀的騎士亦是如此。當楚漢相爭之時,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圖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曰:「毋寧鬥志,不能鬥力。」,初看到這時,我認為項羽是如此的迂腐,身為三軍統帥竟逞匹夫之勇,後來才發現自己是的淺薄,因為自己不是貴族,便以己度人,想當然的認為自己的論斷合情合理。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千百年後,人們對項羽不過江東難以理解,但「巾幗不讓鬚眉」,李清照似乎比這些所謂的大丈夫看的更清楚一些,發出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慨,並不是說這些男子不如李清照聰明,我想這是因為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貴族家庭),同時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因為她沒有系統的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不用考慮什麼忠君報國,也沒有事功的追求,所以能夠清醒的看待問題。「不可沽名學霸王」,更是將項羽看成了反面教材,似乎再難翻案。

從田橫之死,我們能夠看出什麼

「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這是太史公對田橫的評價。劉邦統一天下後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下詔許以封侯促其趕快投降。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京城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里的地方,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劉邦,已示自己不受投降之辱,也保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用王禮葬他,並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時,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看到此故事,完全會被震驚,為保全部下而降是出於仁義之心;自殺是為了維護士之尊嚴。田橫做的極其完美,無可挑剔,難怪司馬遷會稱之為聖賢。

「海內如今傳站斗,田橫墓下益堪愁。」這是柳如是作,詩中流露出對田橫悲壯之死的無限感慨。田橫之死卻實悲壯,但是為維護尊嚴而死,也算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觀之後來的張弘范、吳三桂等人為求利益,引異族入中原,甘為馬前卒,不禁令人感慨,何以日風至此?

從田橫之死,我們能夠看出什麼

田橫、項羽之死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死亡,在他們高貴地走向死亡的同時,也將高貴和尊嚴帶進了墳墓。更為可笑的是本來是高貴的尊嚴最後卻基因變異,衍生出一個怪胎——面子,這既不是榮譽,也不是尊嚴與聲望,總之,他就好像一層厚厚的面具一樣,讓中國人人不堪其重,甚至迷失了自我。最為典型的是乾隆皇帝所說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面對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乾隆皇帝未必不知,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為維護面子,不惜打腫臉充胖子,大加賞賜來使。而這些正是從老百姓的嘴裡剝削來的,後來的白蓮教、太平天國起義也正是對這的回應。正是這種虛偽的面子讓列強看出了中國徒有其表,外強中乾,此後的一系列戰爭,讓中國人大丟面子,但還是沒有長記性。後來和洋人談判輸了,覺得丟了面子,洋人告辭時,故意讓其走側門,洋人走後,這幫官員們笑洋人是蠻夷,不懂禮節。這種阿Q精神果真值得欽佩,能將失敗轉化為神奇,竟具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偉大力量!今天回過頭來,你肯定會笑這些人是多麼的愚蠢,滑稽,彷彿舞台上的小丑一般,但在笑的同時,可否反思過,這種現象還存在嗎?我想肯定是存在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不是過去時,它永遠是進行時。

從尊嚴變成面子,就好比美玉成為頑石,不得不令人唏噓、悲嘆。面子絕不能混同於尊嚴,尊嚴是出於對自我榮譽及道德的維護並遵守一定的原則,它顯示出人性的光輝,士可殺不可辱便是典型的例子;而面子表現更多的是虛榮、虛偽,高傲,往往帶有虛假性,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打腫臉充胖子。可悲的是,中國人一直將它和尊嚴混同,並引以為傲,錯將頑石當成了美玉,而將真正的美玉棄之如敝履,這真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探密西遊神獸,到底是「六不像」還是「九不像」
秦國一太后甘願犧牲自己三十年,為的是消除心腹大患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