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在三國是草根出身,為何戰隊屢出叛徒?

他在三國是草根出身,為何戰隊屢出叛徒?

他在三國是草根出身,為何戰隊屢出叛徒?在我們從小讀三國的時候,就認為劉備是一代英才,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才都在劉備麾下。諸葛亮臨死前的《出師表》更是彰顯了他對主公的忠心耿耿。

史書中,劉備的評價也是很高。《三國志》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認為他「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曹操與劉備的煮酒論英雄也體現了曹操對劉備的讚揚之情,曹操曾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就連對手也對他不吝讚美之言,劉備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又有了後來的七擒孟獲。是出了名的以德服人,善於征服人心。在三國中劉備以德服人的例子也數不勝數。「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縱觀三國歷史,劉備是難得的寬容之人。

對於一個優秀的團隊來說,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不可少的。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成功的隊伍,哪怕是在當時興起波瀾的起義隊,在前期一定會有一個十分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出現在隊伍里。劉備就是這樣的人,他以優秀的德行和修養,帶出來的黃巾軍在那個時期也是最團結的隊伍,並在歷史上留下了專屬於他的足跡。

然而,就算劉備有出眾的人格魅力。在劉備陣營里出過的叛徒最多,甚至大於曹操和孫權加起來的總和。原因都有哪些呢?

其一,劉備太過於注重情義,優柔寡斷。導致作為領導核心的決策力不足,不夠武斷。在漢代十分注重節義,如果有人一旦背叛了他所在的國家,在通常情況下就意味著此人人格喪失,並失去了良好的信用,但是劉備的麾下的臣子們卻接連叛變。

這件事可以追溯到關羽失荊州事件,在這次事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的是麋芳和傅士仁兩人,還有率上庸三郡投降曹魏的孟達,以及夷陵之戰中投降的黃權,以上這幾位都是劉備麾下著名的大人物,還有在十分重要的時期殺了張飛投敵的范強、張達等勇士。

我們可以認為劉備麾下的叛徒數量和質量都是孫權和曹操不可及的,而且叛徒基本都是中高層的將士。劉備作為蜀漢政權的中心領導,在他眼中忠義是最為重要的。但是忠義這一點放到整個劉備麾下的將士們去評估,似乎並沒有什麼人能做到真正的忠義,其原因又是什麼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劉備由於草根出身,沒有像孫權曹操那樣的貴族出身,天生就缺失了領導的氣質。比起領導,他對待將士的方式更像是兄弟。造成了劉備只會討好將士,而不會真正的把自己當作領導去帶領他們一起進步。

曹操就不同了,曹操在攏心和治理上都頗有建樹,能把手下的將士管理的很好,手下對他基本是心悅誠服,關鍵時刻可以為了曹操拋頭顱灑熱血。但是在拉攏人心方面劉備做的十分優秀,上文說過劉備對待將士更像是兄弟,所以十分有親和力。但在治理將士的方面他的性格方面明顯有些弱勢,與曹操相比差了好幾個段位。

孟達投降曹魏的行為帶給劉備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但根據歷史記載,劉備在成都的族人和朋友們似乎都沒受到株連。

黃權投降之後,這個消息馬上就在曹魏這邊傳開了,曹操讓黃權馬上帶著家人前來自己的國家避難,但黃權完全都不著急,因為他對劉備簡直了如指掌,知道劉備絕不會趕盡殺絕,不出黃權所料,他的家人在成都生活的如魚得水,兒子黃崇甚至還去出任了尚書郎。

從上文看,劉備似乎很重視情義,絕不會趕盡殺絕。但是背叛的成本似乎很低。

劉備的另外一個缺點還是十分善於搞權力制衡,但又太計較面子。

劉備喜歡搞權力制衡,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又把李嚴作為副將,派孟達去手上庸,又讓劉封去平分孟達的權利,人為地製造了矛盾,容易使內部不安定,從而埋下隱患。

然而劉備善於識人的優點還是不容忽視的,他麾下的人才是最多的,當他發現馬謖不能重用時,便以此去提醒諸葛亮,但馬謖年紀輕輕能當上太守,他不點頭怎麼可能?

劉備這個人,喜歡給人留下積極正面的形象,需要他去批評別人的時候,就會過分注重別人的感受。十分愛面子,尤其在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們面子。優點就是劉備十分的重感情,但是一方面也顯示出他不會管理的弱勢。

劉備在管理的過程中還體現出不講規矩的一點。

團隊需要有組織、有紀律。而劉備並沒有做到一個團隊要做的。

雖然我們並不能直接認為劉備集團沒有紀律,但在一些十分重要的問題上,劉備團隊的紀律不嚴謹卻是事實,這是導致叛變行為多發的十分重要原因。(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友 的精彩文章:

為何歷史上的大奸臣都非常有才華?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班級,一次出了四位皇帝,幾乎稱霸整個五代十國!

TAG:老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