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性與情感之間有何聯繫?

理性與情感之間有何聯繫?

有些人認為奢華的對立面是貧窮。事實並非如此。奢華的對立面是粗俗。

在中國哲學的歷史中,許多影響廣泛的學說都曾論及理性與情感的關係。

它們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以理化情

持這種觀點的,最典型的人物是莊子。

莊子開創了中國哲學的境界論傳統。他提出「逍遙」作為人最高的精神境界。簡單地說,「逍遙」是一種以對「道的真理」的認識為基礎,對萬物保持「以道觀之」的獨特精神體驗的一種「道高物外」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被要求做到「無情」。莊子曾承認「人固無情」,這裡面的「無情」,並不指完全消除好惡等情感,而是「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道家認為,人在初生的時候,與「道」最為接近,心靈最為純潔,因此也能保持「自然」的狀態。老子曾以嬰兒終日哭喊而喉嚨不沙啞來新形容這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並不是沒有情感,但情感的發動保有「道」的「綿綿若存」的特性,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不影響人的活動。

莊子認為,世俗意義上的「有情」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情感的泛濫,二是情感的作偽。莊子筆下有這樣一個故事:老子死了,他的朋友去看望他,哭了三聲就走了。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表示:老子喪禮上出席的人太多,他們哭得也實在太傷心,所以,老子一定沒有教會他們「道的真理」(對於這件事來說,道的真理意味著,死亡只是組成人身體的材料回歸於道並進行新的循環的不可逆過程),才導致他們無謂地傷心,甚至其中還難免有作偽的成分。關於情感的作偽,莊子說:在一個叫演門的地方,有一個好人,他為死去的親人哭得真摯又傷心,因此被賞識做了官。過了一陣,他的鄉親有一半人哭喪哭死了。這深刻地揭示了世俗意義上的「有情」,有的可能只是會「內傷身」的「偽情」。所以,莊子主張,人要通過對「道的真理」的體悟,放下自己的執著,不以事物對自己的工具價值作為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解除由習慣所建立的事物與情感的聯繫,回復到人最初的情感狀態,實現「復歸於嬰兒」。

二、理即是情

這是儒家的一般觀點。

儒家最核心的觀點,即孔子提出的仁,就是一種立足於親親之情,並可以遵循倫理秩序向外推演的人類間的愛,這種愛使儒家千百年為之奮鬥。在儒家思想中,並沒有與西方的「理性」含義完全相同的概念。儒家提倡的諸德目中的「智」,依孟子的解釋,是「是非之心」。即根據道德的普遍原則,對具體事務進行定性判斷的道德理性。這與西方追求的,能夠佔有知識,破除意見的「智慧」截然不同。儒家通常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類的倫理生活,所以,倫理生活中的知識是人最應該尋求的知識。

並且,準確的倫理知識要建立在「人之常情」的基礎上,比如,有盡孝之情,才能理解盡孝的正當性與方法。所以,「人之常情」是「是非之心」即道德理性的基礎。在儒家哲學的發展中,出現了董仲舒將人的倫理賦予天,實現價值存在化的進路;與朱熹將事物的最佳安排與其象徵的倫理意義作為普遍的「天理」,建構形而上學的進路;還有陸王心學將「仁義禮智」等道德視為人的天賦,人可以直接依據此天賦觀察與改造世界的進路。這些意味著,儒家的大部分流派都承認,人不能獲得純粹的知識,人的每一個認識,都具有倫理價值的內涵。這些倫理價值無法脫離人的情感,並必將引起人的情感,所以這意味著,人無法脫離自己的情感,對事物進行純粹的考察。人的理性主要是道德理性,這種道德理性,以「人之常情」為基礎,並且,人只能在「有情」的狀態下進行觀察,所以,理性與情感密不可分。

在儒家的某些論述中,理性與情感被視為一體兩面。比如,《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裡的「和」,就可以看做一個人在社會中經過自我調適之後的狀態,儒家認為這是最理智的一種狀態。「理即是情」在這種意義上,就是說,情感與理性是一體的,理性只是情感的自我節制。

三、棄理任情

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是其代表。

魏晉時期,儒家提倡的禮教與操守成為統治者的遮羞布與公眾的鐐銬,所以,出現了一股以老莊道家思想為指導,要求真性情的解放的思潮,史稱「魏晉玄學」。在魏晉玄學中,最為激進的就是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所提倡的「竹林玄學」。嵇康、阮籍等人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表現對名教的道德規範甚至君主政治體制的反叛。認為儒家的「六經」不過是「臭腐」。認為名教與儒學智慧造成人「真性」的扭曲,使人陷入「理偽」。

所以,嵇康、阮籍等人要求將人的身心從公共禮法中解救出來,以真性情面對自然、社會與人生,該哭就哭,該笑就笑,提倡「觸情而行」。這使他們的學說具有情感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色彩。但是,「竹林玄學」把人性概括為「從欲即歡」,把「情感」引申為純粹的「情慾」。後面的《列子·楊朱篇》甚至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利用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地享受。這樣的發展所引起的反對力量,使這一學說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竹林玄學」雖然推崇老莊思想,但他們所認定的人之「真性」與老莊道家所認定的人之「真性」截然不同,當「情」成為「情慾」,老莊道家的超越追求蕩然無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寶小說 的精彩文章:

從說話看修養,從說什麼看教養!

TAG:七寶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