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紫砂界公認的20位大師,你知道幾位?

紫砂界公認的20位大師,你知道幾位?

每個人

都具有創造的潛能

再小的手藝,也有自己的價值

讓世界看見你

無限可能

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

以下為圖文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

傳統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

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

豈如陽羨一丸泥」。

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

再加上禪茶一味的文化,

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在中國數百年紫砂發展史上,有20位宗師,他們有著自己獨立風格的作品與理論,推動著中國紫砂之發展,也同時在中國紫砂長河中,樹立起屬於自己也屬於中國文化藝術的豐碑。

【明代】

供春

供春像

供春(約1506~1566),又稱龔春,明正德嘉靖年間人。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供春是第一位由於做紫砂壺出名的人,是紫砂壺的鼻祖。

供春壺

民間也流傳著關於供春壺的故事:

傳說明代正德年間有一位讀書人在宜興的金沙寺複習迎考,他的書童供春就在寺內向金沙寺僧學慣用紫砂制壺,並且進行了自己的改造,把原來實用性為主的壺製作得更有文化氣息。

「供春」款段泥樹癭壺

當時文人們對於奇石有種獨特的審美,他們認為「丑極」就是「美極」,如果一塊石頭達到了「瘦、漏、透、皺」的程度,這就是一塊美石。供春跟隨主人多年,多少也受到了影響,便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古樸可愛,很合文人的意,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樹癭供春壺

由於身份原因,供春結交的都是一些讀書人,文人愛喝茶,大家在一起談論文學時品茶聊天,所以供春壺在文人中一下傳播開了。

黃玉麟制仿供春全段泥樹癭壺

汪寅仙 靈芝提梁供春壺

汪寅仙制夔龍供春壺

顧景舟制供春壺

汪寅仙 靈芝供春套壺

時大彬

時大彬,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人,是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宋尚書時彥裔孫,時朋之子。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

時大彬 圈鈕壺

在成形技法方面,時大彬改進了供春「斫木為模」的製法,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製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

時大彬 僧帽 香港茶具文物館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改作大壺為小壺,使紫砂壺更適合文人的飲茶習慣,把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把壺藝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時大彬制紫砂醴泉壺

時大彬款如意紋蓋三足壺

時大彬款梨形壺

時大彬瓜棱壺 舊金山亞洲博物館

時大彬 虛扁壺 上海博物館藏品

時大彬 提梁壺 南京博物院

時大彬 龍鳳印包壺

【清代】

陳鳴遠

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

清康熙 陳鳴遠制南瓜壺,在2016年春拍中以3220萬元成交。(中國嘉德)

陳鳴遠出生於紫砂世家,制壺技藝精湛全面,又勇於開拓創新。他仿製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藝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壺造型多種多樣,特別善於自然型類砂壺的製作,作品有瓜形壺、蓮子壺、束柴三友壺、松段壺、梅干壺、蠶桑壺等均極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壺在明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向藝術化的高度。

陳鳴遠制像生壺

他多才多藝,還製作了許多案頭陳設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荸薺、核桃、白果等等,無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給人以活生生鮮靈靈的審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絕。

清康熙 陳鳴遠制南瓜壺

*譚敬舊藏*羅桂祥遞藏*成小澄遞藏*上海和正齋珍藏

高 H 9.8 cm 寬 W 17.8 cm

成交價:RMB 32,200,000

南京博物院藏《東陵瓜壺》

高10.5cm,口徑3.3cm,底徑5cm

題銘:「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 鳴遠」

虛齋龐元濟舊藏《一啜瓜壺》

高12.7cm 寬16.3cm

題銘:「如何此一啜,有味出吾囿。鳴遠」

台灣翦淞閣藏《萬年瓜壺》(殘器)

雖然壺蓋已經缺失,但仍以獨特的殘缺美在紫砂收藏界有著重要地位。

陳鳴遠制 束竹壺

成交價RMB 4,945,000元

陳鳴遠制 烏泥束腰壺

成交價RMB 9,890,000 元

陳鳴遠制 束柴三友

成交價RMB1,097,600元

陳鳴遠制 三足圓弧

成交價RMB 2,464,000元

陳曼生

陳鴻壽,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書畫家、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陳鴻壽於金石書畫以外,以設計紫砂壺最為人稱道,被後世稱為文人壺的開創者。他聘請當時的制壺好手,楊彭年、楊鳳年兄妹二人制壺,自己則在壺身上銘題壺銘,極富文人氣韻。

清中期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壺,在西泠印社2017春拍中以1449萬元成交。

陳鴻壽主張制壺創新,因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形成壺界兩大貢獻。

曼生石瓢

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

曼生十八式

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後世流傳的曼生十八式之名只是泛指,曼生壺並非只有十八式。

清 曼生銘提梁紫砂壺(上海博物館藏)

梅調鼎

在陳曼生之後,清代書法家梅調鼎在浙江寧波的玉成窯,被認為是文人壺的又一巔峰,其聘請當時的制壺好手何心舟、王東石等制壺,玉成窯出品的紫砂茗壺文人氣息濃厚,為時所追捧。

梅調鼎銘 韻石制 唐雲藏

梅調鼎,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豐年間人。工書法,在紫砂壺上刻書畫,自成一派。

清 瓜婁壺 唐雲藏

清同治至光緒年間,梅調鼎出於文人愛好,在慈溪林家院內創辦浙寧玉成窯,聘請制壺藝人及書畫名家製作茶壺、水盂、筆洗等紫砂品,落款有「玉成窯」、「林園」、「調鼎」等。品位甚高,均為精品。紫砂界曾有這樣的評價:「千年紫砂,綿延之今;雅俗共賞,文化先行;前有陳曼生,後有梅調鼎。」

楊彭年

清 楊彭年制 陳曼生為江聽香銘 石銚壺,成交價368萬元。(中國嘉德)

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嘉慶、道光年間制宜興紫砂壺名藝人,浙江省桐鄉人。善制茗壺,有的渾樸雅緻,有的精巧玲瓏,且善配泥色。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 世稱「彭年壺」,對後世影響頗大。

清嘉慶 楊彭年制、陳曼生及楊彭年刻紫泥觚稜壺,為吳昌碩舊藏,於西泠印社2015年秋拍中,以356.5萬元成交。(西泠印社)

清嘉慶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 阿曼陀室款紫泥乳鼎壺,2016年12月於西泠印社以603.75萬元成交。(西泠印社)

清嘉慶 楊彭年制、陳曼生作銘紫泥扁石壺,曾於2014年西泠印社拍賣中以534.75萬元成交。(西泠印社)

楊鳳年

楊鳳年,清嘉慶年間制壺名藝人,浙江桐鄉人,楊彭年之妹。制壺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可與其兄媲美,是歷來公認最有名望的制砂壺女藝人,傳世作品較多。

楊鳳年制紫砂竹節茶葉罐 (一對)

楊鳳年款紫砂梅段壺

楊鳳年制加彩松樹葡萄紋壁瓶、松樹葡萄紋筆筒

瞿子冶

瞿子冶,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人。名應紹,字子冶,初號月壺,改號瞿甫,又號老冶,上海明經,嘗任訓導,上海松江人。他工詩文,擅書畫,精鑒賞,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還酷愛紫砂壺,像陳曼生一樣,定製砂壺。他請鄧奎到宜興監造,而他則親自操刀鐫刻。

漢鍾 瞿子冶銘

與曼生不同的是,他不僅在壺上刻銘文且把他最得意的竹子鋟於壺上,俯仰疏密、一如其畫;並大膽嘗試,在壺蓋上裝飾,竹枝從壺身延展到壺蓋,遮天蔽日,別具匠心。他以自己的才氣、魄力把文人紫砂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被譽為「曼生之後第一人」,他自號「壺公」,確實名副其實。

中石瓢楊彭年制瞿子冶銘

瞿子冶的砂壺以石瓢最有特色,並被稱為「子冶石瓢」。與「曼生石瓢」的溫雅篤厚,訥朴內斂相比,子冶石瓢壺身、壺把的三角形更為規整,被稱為「瘦壺」。透出一股剛韌之氣,抑揚頓挫,挺拔凜然。

中石瓢 楊彭年制 瞿子冶銘

邵大亨

邵大亨,清代道光、咸豐間宜興制壺名手。他在少年時就享有盛名,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宗匠。

邵大亨 德鍾

2010年嘉德秋拍以481.60萬成交

他的制壺以揮撲見長,尤其在制簡練形體,如掇球、仿古等壺,樸實莊重,氣勢不凡,更突出紫砂藝術質樸典雅的大度氣息。他的壺「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在清代時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

《荊溪紫砂器》著錄邵大亨德鍾壺

德鍾壺式是邵大亨的代表作,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乃經典壺式之一。

顧景舟收藏的大亨德鍾壺

壺蓋已經破裂,由搭釘扣合

顧景舟配蓋的大亨高德鍾壺

清中期 二泉刻蔣裕泰制德鍾壺

清 味泉制全寅繪描金山水德鍾壺

德鍾壺

德鍾壺

何心舟

何心舟,號曼陀華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制壺名手,何氏與海上畫家任伯年、胡公壽、虛谷等書畫家常相往來。曾與陶友梅調鼎、王東石於浙江寧波建玉成窯,造紫砂壺。據記載及傳世品所見,凡浙寧玉成窯出品每見奇品,極具文人味。

近代 何心舟 博浪紫砂壺

清道光 何心舟制、胡公壽刻?秦權壺、水洗套組

清晚期 玉成窯何心舟制紫砂三足壺

何心舟參湯壺

清晚期 梅調鼎銘 何心舟制 南瓜壺

清道光 何心舟、王東石合作乳鼎寶盤壺

清末 王東石制、何心舟刻 蘭草詩文壺玉成窯

黃玉麟

黃玉麟,生於清末,繼邵大亨之後又一重要的制壺大家,他所制的壺選泥講究,作品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有說他「每制一壺,必精心構選,積日月而成,非其重價弗予,雖屢空而不改其度」。

清 黃玉麟制吳昌碩銘 桃子壺

鋪砂方抖壺是根據量米的方斗為原型製作而成的,也因此而得名,是黃玉麟的代表作之一。傳說該壺的胎土為紅色,原料是精製的紅泥,最具特色的還是壺身表面灑滿了金黃色桂花砂。這毫無疑問充分地展示了黃玉麟的高超制壺水品和調色水品,更是反映了黃大師的創新理念。該壺為四方梯形,除了金黃色桂花砂之外,再無其他裝飾,壺蓋上刻有篆書字體的「玉麟」方形印記。

清末 黃玉麟制鋪砂提梁壺

清 黃玉麟制紫砂掛爐鈞釉壺

清晚期 黃玉麟制魚化龍壺

清光緒 黃玉麟款山水詩文壺

清光緒 黃玉麟制並刻詩文漢君壺

【清末民初】

程壽珍

程壽珍,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別號冰心道人,宜興上袁村人,是名藝人邵友廷的養子,隨父學藝,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

程壽珍制 掇球壺

程壽珍一生勤勞多產,年過七十尚製作不輟,一生所制紫砂壺不計其數,流傳民間甚多。程壽珍中晚年僅制掇球、仿鼓、漢扁三種壺式,鈐印有「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等。

程壽珍制 掇球壺

程壽珍善仿製邵大亨的掇球壺,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32年在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獲頭等獎和優秀獎。此後所制掇球壺,底鈐有「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覽會曾得優獎」款識,蓋印篆書「壽珍」印,把有「真記」楷書小印。

1901年作 程壽珍制 耕雲刻 竹鼓壺

程壽珍款 掇球壺

程壽珍制 器皿 (四件)

程壽珍制 茄段壺

清 程壽珍 段泥詩文壺

俞國良

俞國良,又名祖琳,江蘇無錫錫山人,清末民初宜興制壺高手,是晚於黃玉麟的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名手。

民國 俞國良制線圓壺

俞國良造壺精工,氣格渾成,擅制傳爐壺,勻挺有力,樸質工整,彷彿天成。其所制壺式以傳統為主,但喜在傳統中求變化,做些小改動。

俞國良 雲方抽角壺

曾獲1915年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獎和1936年、1937年「江蘇省物品展覽會」特等獎。

民國 俞國良制段泥扁墩壺

民國 俞國良一百果壺

俞國良 矮八方壺

民國 俞國良制企陶銘刻春夜宴桃李園圖象鋪首銜環巧色四方瓶

民國 俞國良·柿花套組

俞國良制、少亭刻?段泥鼓釘牛鈕壺

民國 俞國良制南林刻石鼓文洋桶壺

【近現代:紫砂七老】

顧景舟

顧景舟是新中國的紫砂七老之一,被譽為紫砂泰斗、一代宗師。

顧景舟 如意仿古壺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

顧景舟制高僧帽壺,於2017年春拍中,以460萬元成交。(中國嘉德)

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台、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顧景舟款 「文革壺」

顧景舟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顧景舟制 上新橋 江蘇宜興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藏

顧景舟 洋桶壺

顧景舟 矮僧帽壺

2012年 9,200,000成交

顧景舟 大提壁壺

2012年翰海春拍12,880,000成交

顧景舟 井欄壺

2011年嘉德春拍 7,475,000成交

顧景舟 茄段壺

2011年匡時秋拍 7,475,000成交

顧景舟 雙圈

2012年翰海春拍 9,430,000成交

顧景舟制 小六方井欄 利永藏

顧景舟、韓美林 提梁盤壺

2011年嘉德春拍 11,500,000成交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2010年嘉德春拍 12,320,000成交

顧景舟、韓美林此樂提梁壺

2013年嘉德春拍 828萬元成交

朱可心

朱可心為紫砂七老之一,花器宗師,報春壺為其代表作品。

朱可心 綠泥雲龍套組

朱可心,宜興紫砂名藝人,花貨巨匠,一代宗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原名凱長,後改名「可心」,寓意「虛心者,可師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

朱可心 仿古扁腹壺

14歲拜汪生義為師學藝,31年受聘於宜興陶瓷職業學校任技師、工場教員,作品"雲龍鼎"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特級優獎"。54年受命組建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為宜興紫砂工藝廠創始人之一,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先後授藝帶徒數十人,名藝人有李芹仙、汪寅仙、李碧芳、潘春芳、許成權、范洪泉、謝曼倫、曹婉芬、王小龍、高麗君、倪順生等。

朱可心 半瓜壺

57年參加全國民間藝人代表大會,六十至七十年代設計新品達百餘種,分別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所收藏。

朱可心 大型竹節咖啡壺

朱可心 雙線竹段壺

朱可心 歲寒三友壺

朱可心 魚化龍紫砂壺

朱可心 竹節紫砂壺

朱可心 梅報春壺

朱可心 扁石壺

裴石民

裴石民,著名紫砂藝人。原名裴雲慶,又名裴德銘,宜興蜀山人。

近代 裴石民制 段泥三足鼎壺

早年習藝,藝成後擅制仿古紫砂器,頗負盛名。善制水丞、杯盤、爐鼎等器,造型典雅別緻,具有青銅器敦厚穩重之特點,尤以模擬果品最佳。有「陳鳴遠第二」之美譽。

近代 裴石民制 素身圍裙壺

成熟期間精品之作,以中小件為主,以古器作借鑒,以超凡的構思,能放能收,簡繁勻稱,既能作典雅脫俗的光素茗壺,又能作千姿百態之花貨茶具,風格清秀不俗,技藝精湛嚴謹,在紫砂藝苑中獨樹一幟,為紫砂歷史上求新求變,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近代 裴石民制 紫砂執壺

裴石民 扁圓壺

裴石民 橫把梨式壺

裴石民 德泰壺

裴石民 汲直壺

吳雲根

吳雲根為紫砂七老之一,是朱可心師兄,同樣為花器大家。

吳雲根制 山水填詩柿子翻蓋壺

吳雲根,又名吳芝萊。1892年生於宜興和橋,14歲拜汪升義為師。1915年到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廠任技師、1929年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術員、1931年受聘於江蘇省立陶瓷職業學校窯業科任技師、1954年進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11月開始為紫砂廠招收第一批學員傳授紫砂製作技藝。

吳雲根 牧牛鈕紫砂壺

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紫砂「技術輔導員」,成為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為當今紫砂藝術界培養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呂堯臣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極有影響的紫砂藝術大師和名家。

吳雲根 合梅壺

吳雲根 絞竹提梁

吳雲根款 傳爐壺

吳雲根 提梁壺

民國 吳雲根 傳爐壺

民國 吳雲根 紫泥肩線壺

王寅春

王寅春為紫砂七老之一,是紫砂製作功力很深的藝人,製作茶壺以既多又快又好而著稱。

王寅春 四方鼓腹

王寅春是位多產的壺藝家,技藝風格獨樹一幟,光素器、花塑器都帶有強烈的個性;方器規矩挺括,敦厚樸實,筋紋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很難友人企及。

王寅春 紫砂壺

王寅春的一生為紫砂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為紫砂事業培養了大批技藝人員,一生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為紫砂陶藝的繁榮和發展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寅春 《六方菱花》

民國 王寅春 綠泥冠軍壺

民國 王寅春 梅花周盤壺

王寅春 碗燈

近現代 王寅春 紫泥高梅壺

任淦(gàn)庭

任淦庭為紫砂七老之一,是七人中唯一的陶刻大家,也是近代最為出名的陶刻大家。

沈孝陸制 任淦庭刻 獅球

任淦庭又名干庭,字缶碩 ,號漱石、石溪、聾人、大聾、左民、左腕道人。江蘇宜興人,陶刻大家。在家排行老三,長兄淦坤,精於刻紙,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是專工花鳥人物。

朱可心制 任淦庭刻 大圓竹壺

任淦庭的陶刻藝術,在我國美術界影響頗大,與許多美術家結為摯友。他如嚴師、慈父般的對待紫砂陶刻藝徒,當今門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時,還每日習字作畫,對每個藝徒按各人特長,分贈畫稿,供學生參考練習,後雖腕力不濟,仍以鋼筆作畫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為世人銘記。

朱可心制 任淦庭刻 竹鼓壺

李寶珍制 任淦庭刻 傳爐壺

大石瓢壺 顧景舟制 任淦庭刻

段泥竹節壺 壺身由著名陶刻藝術家任淦庭刻朵朵梅花,另一側刻「兩腋生風,漱石作」底刻款為「自怡軒」

紫泥亞明四方壺 鐫刻:七十五老人缶碩鐵筆。亞明出樣並寫魚。寅春捏壺。秀棠刻魚並底書。淦庭空刻。

朱可心制、任淦庭刻 大圓竹壺

民國 朱可心制任淦庭刻竹鼓壺

北京遠方2015春「走進無錫」藝術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 230,000

聞才制 任淦庭刻 大洋桶壺

北京保利2011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172,500

馮桂林制 任淦庭及吳漢文刻 紫泥柿子壺

西泠印社2013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149,500

蔣蓉

蔣蓉為紫砂七老之一,是七人中唯一的女大師,以花貨中的塑器見長,被譽為花貨塑器第一人。

蔣蓉 壽桃鈕紫砂壺

蔣蓉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1歲隨父親蔣鴻泉學藝。1940年由伯父蔣鴻高帶至上海製作仿古紫砂器。1947年回鄉。1955年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創作荷花壺、牡丹壺等。為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趕製象真果品20套。

蔣蓉 百果壺

歷史上在紫砂花貨上有很大成就的藝術大家不是很多,可供借鑒的優秀作品也有局限,所以蔣蓉大師的創作更多的是源於生活,在大自然中去尋找題材,通過仔細觀察,吸取自然、提煉自然,經過反覆推敲、認真總結。

蔣蓉 荸薺壺

為了創作,她經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甚至因此身體尤其是腿落下了病痛,但她依然憑著對藝術的執著,無怨無悔。即使到了八旬,蔣蓉大師仍然在不斷地創新。她晚年也長對晚輩說:「藝無止境,紫砂藝術尤其是花貨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大自然是創作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只要認定了目標去努力、去追求,就一定會有好的成績。」

蔣蓉 蛤蟆蓮蓬壺

蔣蓉 石榴樹蛙壺

蔣蓉青蛙蓮芯壺

蔣蓉制巧色南瓜壺

蔣蓉金鈴子壺

蔣蓉 封侯壺

蔣蓉 瓜果紫砂壺

手藝門中國 ? 手藝文化傳播平台

google谷歌文化學院中國合作夥伴

在這裡看見好手藝

手藝門掌門人私人微信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藝門 的精彩文章:

成龍:進入人生的第64個年頭,他把畢生收藏的古建築都捐給了國家
這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純棉老粗布涼席,夏日消暑必備!

TAG:手藝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