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播海——貝加爾湖外我們失去的另一塊瑰寶
夷播海,現稱巴爾喀什湖,位於哈薩克東南部的內陸湖,湖面海拔342米,東西長605千米、寬9-74千米、平均水深6米。巴爾喀什湖是世界第四長湖,流經中國新疆的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西部,佔總入水量的75%至80%,湖東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形成了西淡東鹹的一湖兩水現象。夷播海總面積超過1.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第十四大湖(曾經第十五,鹹海面積萎縮後後排名上升一位),比我國五大淡水湖的總面積加起來還要大。
夷播海美景
夷播海自漢代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古代中國西北邊境的天然分割線,是歷朝歷代中國西北民族活動的地方,歷史上曾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及後來俄國的界湖,1864年中國和俄羅斯帝國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以後,夷播海(巴爾喀什湖)正式脫離中國,蘇聯解體以後巴爾喀什湖歸哈薩克共和國。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據中國領土示意圖
西漢時期,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設有漢朝政府的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管轄居住在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及帕米爾地區的烏孫、大宛、無雷等地方。根據 《漢書》 記載,武帝元狩年間,張賽作為中央政權代表到達了烏孫 。宜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漢王朝在烏壘(今輪台縣)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管轄範圍包括上述廣大地區在內。
西域都護府
東漢末年,中原對於西域的控制日漸鬆弛,該地區曾經臣服於中央王朝的西域各國和部落首領開始了各自為政的無序狀態。隋朝時期,該地區主要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唐王朝建立後,在此實際控制該地區並設立了最高軍政機關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區
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由高仙芝和李嗣業率領的唐軍在中亞的怛羅斯被阿拉伯聯軍殲滅,唐朝在西域的勢力消失,中原王朝再次無力控制該地區,這一時期來自西亞中東的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勢力和部落開始進入這一地區。元朝時期,蒙元政權控制了這一片區域,歸屬察合台汗國管轄。
察合台汗國示意圖
明時期,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察合台汗國,其中東察合台汗國舉眾東遷,且改名為亦力把里,成為明朝屬國,明朝在此設立亦力把里衛所,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以南、以東的廣大區域。
亦力把里區劃示意圖
明末清初,由於失去了中原政權的控制,夷播海及周邊大片區域,先後被哈薩克汗國、準噶爾汗國控制。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敗西逃被殺後,清朝政府再次正式接管這一區域,1762年,重新設立軍政機構伊犁將軍管理上述區域。
伊犁將軍管轄區域圖
18世紀中葉,沙俄開始入侵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並逐步蠶食該區域。19世紀中葉,沙俄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中國西境的3個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泊和伊塞克湖,連同周圍廣大地區,共達44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佔為己有。自此,中國徹底失去了夷播海及其周邊區域。
1991年,蘇聯解體後,夷播海成為哈薩克領土。


TAG:跨界歷史短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