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海洋科技裝備突飛猛進 形成「三龍」探海格局

中國海洋科技裝備突飛猛進 形成「三龍」探海格局

「三龍」探海 中國挺進深藍

本報記者 張保淑

近日,大洋一號科考船從廈門起航,奔赴南海,執行綜合海試B航段科考任務。隨同「遠征」南海的有一位眾所矚目的「明星」:潛龍三號。作為目前中國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是「潛龍家族」的最新成員,南海之行是其首次出海接受大考。而在此前西太平洋進行的A航段海試中,海龍Ⅲ無人纜控潛水器即「海龍家族」最新成員也首次出海告捷。在中國海洋科考領域,為人們所熟知的還有另一個「豪門」即載人潛水器「蛟龍家族」。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業已形成了由「潛龍」「海龍」「蛟龍」構建的「三龍」探海格局,並且不斷提升到新水平,折射出中國海洋科技裝備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人類認識海洋,開發、利用海洋作出了重大貢獻。

「潛龍」縱橫海底平原和山川

長3.5米、高1.5米、重1.5噸,外形像一條橘黃色的胖魚,顯得憨萌可愛。這是「潛龍三號」給人們的直觀印象。 這條「胖黃魚」 主要應用於深海資源環境勘查,從類別上來說屬於「自主無人潛水器」,具備強大的探測功能。它除了能夠進行海底微地貌成圖、溫鹽深探測、甲烷探測等之外,還具備濁度探測、氧化還原電位探測、海底照相以及磁力探測等諸多探測功能。

作為「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是名副其實的水下智能機器人,不僅可以靈活自如地暢行水下,而且憑藉其先進的探測裝備,完成多樣複雜的科考任務。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總工、潛龍三號總設計師劉健介紹說,這條「胖黃魚」有4個「鰭」,它們其實是4個可旋轉舵推進器,以完成前進後退、上浮下沉等動作。「魚嘴」上安裝的是前視聲吶,可以將潛水器採集的聲學數據轉化為圖像,用以識別障礙物和周邊環境,隨後在主控計算機的控制下通過自主轉動和躲避,保障自身安全和正常作業。「魚尾」上安裝的是磁力探測儀,可對探測目標進行準確分析研判。

劉健是中國無人潛水器領域的資深科學家,曾擔任早期「CR-02 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總設計師,在「潛龍三兄弟」研製過程中更是立下汗馬功勞。作為「潛龍一號」課題負責人,潛龍二號、潛龍三號的總設計師,他可以說全程見證和參與了「潛龍家族」發展演變,甚至對其中任何一個細節的改進都了如指掌。在外人看來,潛龍二號和潛龍三號就是一對「雙胞胎」,外形、體重等一模一樣。對此,劉健解釋說,雖然兩者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均可在複雜的海底地形環境運行,但潛龍三號是潛龍二號的優化升級版,簡單來說,前者能耗更低、續航更大、國產化程度更高、雜訊更低、抗流能力更加強、聲學成像質量更高。相對於兩個「弟弟」,潛龍一號從外觀上來看無疑顯得「另類」。它不是「魚」造型,而是長4.6米、直徑0.8米的橘紅色圓柱體。劉健解釋說,潛龍一號的設計適宜在海底五六千米地勢較平坦的深海中作業,而兩個「弟弟」適宜在海底翻山越嶺,不是為了取代「大哥」。

「海龍」海底取樣手到擒來

在大洋一號綜合海試A航段任務中,大放光彩的是海龍系列潛水器。它們是一種遙控水下機器人,擅長局部作業、定點精細探測,可以進行大功率、長時間的水下工作,在海底硫化物礦區勘查中被廣泛使用,典型應用包括礦區調查、礦區成圖、勘查取樣。

海龍Ⅲ和海龍11000均出自上海交通大學,前者是6000米勘查取樣型無人纜控潛水器,最大作業水深6000米,作業功率170馬力,具備海底自主巡線能力以及更強的推力、高速和重型設備搭載能力,以支持搭載多種調查設備和重型取樣工具,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深海探測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成為海洋觀測、深海取樣、獲取並傳遞深海信息的良好作業平台。後者為萬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設計最大工作深度1.1萬米。隨之開發的萬米深水電池、可加工浮力材料、陶瓷浮力球、光纖微細纜、多芯貫穿件等,均為中國首創成果的部件。

「海龍家族」的深潛傳奇故事開始引起公眾注意是在2009年。中國深潛技術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朱繼懋帶領團隊,歷時9年艱苦攻關,終於研製成功3500米級無人纜控潛水器海龍號。在2009年執行的中國大洋第21航次科考中,海龍號首次成功進行了試用。在東太平洋海隆觀察到了罕見的巨大硫化物「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了多金屬硫化物樣品。在之後航次的大洋科考中,海龍號完成了對南大西洋多金屬硫化物新區的探測,成功採集到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和生物樣品,還同步拍攝了高清晰的海底照片和作業全程視頻影像。海龍號實現了從粗獷取樣觀測到精細取樣觀測的跨越,使中國海底勘探技術提高了一個層次,標誌著中國大洋科考進入機器人時代。

對海龍Ⅲ和海龍11000的海試情況和在海試中的表現,A航段首席科學家初鳳友介紹說,在本航段,「海龍」共計完成8次下潛,其中海龍Ⅲ潛水器共下潛5次,完成4500米級深潛試驗;海龍11000潛水器下潛3次,完成3000米級下潛試驗,均取得重要突破,潛水器運行狀態良好。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攝

「蛟龍」志在載人全海深無禁區

在中國深潛器「三龍」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蛟龍」了,不僅在於其體積顯得更大,外形與眾不同,更在於其有「載人」功能,需要潛航員深海駕駛,可以給科學家群體等提供進入深海開展科考活動的難得機遇。

「蛟龍家族」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蛟龍號,它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也是「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研究專項,其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有關部門就針對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研製展開深入調研論證。2002年蛟龍號正式立項,中國深海裝備領域的技術帶頭人徐芑南院士擔任總設計師,組建了蛟龍號研製團隊,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了眾多科技創新成果,最終歷時10年完成研製和海試工作。研製團隊創建了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安全性設計技術體系,蛟龍號作業能力覆蓋99.8%的全球海洋面積;攻克了深海複雜環境下精準操控、精確定位與精細作業的關鍵技術,其懸停作業功能為國際同類潛水器首創;突破了複雜水聲信道條件下大深度、遠距離、高速率水聲通信技術,可傳輸圖像、數據、文字和語音等信息;創建了我國載人潛水器陸上測試、海上試驗、潛航員培訓、水面支持等深潛作業和檢測技術體系;突破了超大潛深關重件設計製造技術,推動了深海裝備產業的發展。

在蛟龍號取得成功之後,有關方面於2015年底順勢推出了世界最大型全通透載客潛水器寰島蛟龍1,服務于海洋科普和觀光,並在海南三亞亞龍灣投入運營。該潛器成功應用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創新成果,成為中國觀光潛水器產業的里程碑。

在載人潛器中,最讓人期待的「明星」無疑是萬米級載人潛器。根據目前傳出的信息,在此方面形成了中船重工702研究所葉聰領銜和上海海洋大學崔維成領銜的兩個並行研製團隊。在相關核心部件的研製中,兩個團隊都已取得重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葉聰和崔維成都全程參與了蛟龍號研製和海試歷程,都是名副其實的「蛟龍英雄」,而「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將激勵他們攻克萬米載人深潛難關,開創中國科考全海深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福州今年元宵活動內容豐富精彩紛呈 收穫各方點贊
銀川經開區打造未來產業新型艦隊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