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成人喜歡的教育產品長什麼樣?

中國成人喜歡的教育產品長什麼樣?

專業的行業新聞及深度報道,不容錯過

━━━━━━

如圖,讓成年人喜歡的。

文 | 孟小白

關於成人教育,我所知道的真相是這樣的:

長壽和衰老方面的專家們表示,今天已經出生的人們有可能要活到150歲;那將是一段很長很長的生活和工作時間。這幾乎遙不可測:未來的職業生涯會持續80、100年嗎?

我們得為那些還不存在的工作做好準備。2014年LinkedIn的十大工作,五年前還不存在:社會媒體實習,iOS / Android開發者、雲管理、大數據架構師,或者UI / UX設計師為例。在人們的150年壽命中,有多少工作是今天還不存在的呢?

博雅教育的支持者喜歡說,良好的通識教育可以教育學生終身學習。但是在100年的工作面前,兩年、四年或六年的學習經歷顯得非常不足。

硬幣的一面確實如此,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在中國長大的我們對教育沒有什麼好感。

一旦我們開始工作,很少有人再去系統性地學習什麼東西;因為上課、作業和考試的記憶是痛苦的。

話雖如此,學習和提升自己的焦慮卻常在,知識付費的火爆就是焦慮集中爆發的表現。但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知識付費產品對學習效果的把控能力並不強,以至於當用戶學習之後,如果不能夠做到以前自己做不到的事的話,焦慮感就會越滾越大。

所以,想提高自己的願望是有的,但是對系統性學習的恐懼也是真實的;那麼市場需要做的,則是做出讓成人們喜歡的教育產品。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就是探究中國成人喜歡的教育產品有什麼特點。

本文分為兩部分:

1)介紹一家美國職業教育公司在中國採取了哪些與總部不同的策略,並探究這些本土化措施折射出中國用戶的哪些喜好;

2)中國一級市場中,關於職業教育的創新動態。一方面希望幫助普通消費者提高篩選優質教育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希望為從業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Udacity的本土化

優達學城 (Udacity) 是來自矽谷的前沿技術學習平台,由 Google X 創始人、Google 無人車之父 Sebastian Thrun 創立,與 Google、Amazon、Facebook、AT&T 等企業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免費課程與納米學位項目。據Udacity介紹,他們已培養超過 8,000 名投入行業的 AI 相關納米學位畢業生,佔據了全球約 300,000 名 AI 工程師的 3%。去年,被麻省理工技術評論認定為2017 年全球最聰明 50 家公司之一。

Udacity於2016年4月份進入中國,當時中國團隊的策略是,在矽谷團隊打磨了4年的產品基礎之上,只需要將支付方式和營銷手段本地化就好了。但是,這種本土化的方式顯然還不夠本土。所以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Udacity中國開啟了與矽谷總部完全不同的創新,下面是最新的本土化結果:

1)開班周期不同:Udacity一直以來的收費方式是訂閱制。用戶按月購買一門課程,當月內可以隨時觀看錄播課程,提交作業並獲得批改反饋;如果下個月還想繼續享受視頻和輔導服務,就需要續訂。不採用總部的訂閱制,是因為只有在訂閱期間保持高頻的學習和作業習慣,而且保證自己一點不會拖延,才能實現好的學習效果。

但是對於中國用戶來說,從小自我學習的經歷比較少,還是更加適應班級式的學習,因此Udacity 在中國按批次推出班課,每班配備班主任,提供督學和輔導功能。也因為要提供更多的服務和輔導管理,每個班次的名額也會受到限制。

2)營銷方式不同:在美國,Udacity 創始人自己就是營銷的金字招牌;而在中國,Udacity創立了課程諮詢群,讓那些有意願自我提升、但是對納米課程本身並不足夠了解和放心的用戶,在一起交流。他們認為市場需求端很大的一個挑戰是,如何說服人們接受職業教育。而且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高捲入的內容服務一定需要儘可能做到全程透明。

所以Udacity認為,為對課程感興趣的用戶提供課程諮詢群,保持對用戶疑問回復的公開、透明,有助於建立用戶對產品的認識與品牌信任(同時也為用戶彼此之間提供了一個行業交流的渠道)。

3)班型不同:上面說過Udacity在美國不存在班級的概念,而在中國不僅出現了班級,還分出了大小班型。上百上千人的線上大班課教學效果衰減程度嚴重,這一點在在線K12領域已經得到了驗證。所以,Udacity 推出了10-12人的小班課,除了常規的錄播課和作業之外,每周還加入了導師直播課。

而且,部分直播課的側重點不在專業技能培訓,而是培養學習習慣、鍛煉時間管理能力和在線搜索資料能力等。這些能力是自學能力的子集,Udacity 認為自學能力的提升對於學員進步來說,非常重要。所以除了專業技能的教授外,也會通過實戰項目、直播課、助教輔導等多種形式,培育學員的綜合能力。

4)線下儀式感:這同樣是為了讓用戶和課程、同學以及教授產生更真切的情感聯繫,從而增強他們的粘性。最近一次開班,Udacity舉辦了線下的開學典禮,請來矽谷的老師和學員面對面接觸,並在線下場景里完成一次授課、練習和作業輔導。認識了同學,見過了老師,一起面對面完成一個項目學習之後,Udacity認為他們就更容易堅持下來。

關於學習效果的保證,從Udacity說開去

除了Udacity本土化的策略之外,一級市場還有很多其他大大小小針對成人教育的創新。縮小班型是一個辦法,作業批改和行為糾正、以及實踐場景同等重要。

1)班型的門道

成人在尋求教育產品時,本身抱有焦慮,所以他們對價格其實是沒有那麼敏感。但是之所以決策成本高,是因為他們沒法確定自己參與學習之後的效果。所以Udacity本土化的措施背後,實際上都是對中國用戶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的保障。

小班課與大班課相比,因為服務更重,所以必定更加強調學習效果的產出。不過至於什麼時候採用大班、什麼時候採用小班,以及多少人滿足小班課的要求,都因領域而異。上周獲得千萬級人民幣天使輪融資的「課觀教育」就有100人的金融培訓小班課,他們認為這個規模下,課堂問題的離散程度是一個老師可以覆蓋範疇之內的;超出了這個規模,老師回答不完學生的問題,課堂有效實時互動的效果就會下降,同時也會導致大量評論區刷屏,損害互動體驗。

對於怎麼設定大小班,課觀教育認為這依然取決於用戶對教學結果追求的程度。例如在教師考試方面,針對教師資格這一類通過型考試,課觀教育依然使用大班課的班制;而在教師招聘這類選拔型考試中,則採用了百人班的班制。前者通過較容易,而後者更難、學生自主學習和考高分的願望以及付費意願都更強,所以百人班的模式更加適用於後者。

2)作業批改和行為糾正

表面上,我們能看到Udacity的開課老師都是各個尖端領域的大牛,但是大牛有大牛的專長——給學生啟發和指明道路,大牛卻並不負責為學生批改作業和實時解答。Udacity錄播課的邊際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它降不下來的邊際成本是全球兼職批改代碼作業的3000名助教。這些助教負責對用戶的作業表現進行儘可能及時的反饋,用戶每周花在作業上的時間平均在10小時以上。

在中國本土,在模式上對標Udacity的是上個月獲得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的「三節課」:用戶需要在連續兩個月的時間內每周觀看2個小時左右的課程和完成至少6到8個小時的作業。他們非常強調作業完成率。助教批改用戶作業後,用戶可以修改再提交,然後助教會再次批改,循環往複。所以為了讓作業質量更高,很多用戶每周要花超過10個小時在三節課上。

除了常規意義上的專業作業之外,很多教育公司也越來越強調對用戶學習習慣的改變;為了保證學習效果,僅僅灌輸內容是不足夠的,用戶自身的行為改變對效果的影響更長遠,而且體驗也會更好。上面提到,Udacity直播課的側重點是培養學習習慣、鍛煉時間管理能力和在線搜索資料能力,這些都著眼於用戶行為的改變。

我接觸過另一家很早期的IT培訓公司「IT修真院」的學員就業率99%,他們要培養的不是懂計算機語言的人,而是可獨立完成項目的工程師。在之前的報道中,我寫到:「IT修真院堅持了一對一「助教」,這些助教其實是比目前學員高一些等級的優秀師兄。師兄參與面向學員的一對一輔導,一方面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要的的是,改善和促進用戶的學習方法和行為。IT修真院列舉了一系列所謂不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例如不嚴謹(差不多就行了)、不聚焦、不總結、驕傲浮躁等問題。」

對於絕大多數理解能力和行為管理能力普通的用來說,除了要靠「師傅領進門」之外,還要靠「助教帶個人」。簡而言之,學習效果和服務的顆粒度成正比。

3)實踐和應用場景

成人消費者是功利的。學習IT語言不是目的,學完之後可以直接上手做項目才是。學習互聯網運營策略和方法也是沒用的,我畢業之後要上崗做項目。因此,對於教育公司來說,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異常重要。

文中提到的Udacity、三節課和IT修真院在課程和作業設置上,都與互聯網頭部公司開展合作。至少在學習內容層面,做到了未來工作場景的模擬。除此之外,Udacity最近還上線了兩個有趣的實踐場景。

對於探索無人車和無人飛車的學員來說,他們暫時還沒有辦法開著自己設計的交通工具在真實城市裡穿行,從而檢驗自己的代碼是否準確。所以Udacity推出了模擬真實世界物理規則的人工智慧模擬世界(Udacity Universe),全世界的開發者可以在這個世界裡檢驗自己的設計方案是否可行。

同樣,對於很多為機器人寫代碼的人來說,他們無法負擔起一個真實的機械臂。所以,Udacity開放了KUKA機器人學習實驗室里的機械臂給全世界的開發者,讓他們可以通過攝像頭,來遠程觀察自己的代碼在真實機器臂上的運行效果。

所謂「學以致用」講的就是這些。教育者們不能期待用戶學完課程之後,自己實踐。為了保證結業之後「學以致用」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教研環節就把「用」的場景內化,來確保課程不只給了用戶什麼東西,而是改變用戶做成特定事情的能力。


總結

看了很多教育公司和很多創業者聊了也不少之後,我會覺得教育創業(和消費、文娛一樣)無非就是去尋找人們不斷產生的的新渴望,教研無非就是遵循人性的特點。

在人生的不同節點,我們會希望成為某種樣子的人,但是因為做不到,所以產生焦慮,於是就想通過某些改造或者提升成為那種人。可是即便有了渴望和目標,我們也會一路遭受「懶惰」和「沒有耐心」的折磨,所以不管靠循循善誘、獎罰機制還是打雞血也好,我們終究會喜歡那些幫助我們戰勝折磨、實現渴望的教育者。

不過,在我和三節課的接觸中,他們發現了用戶在學習過程中超越「懶惰」和「沒有耐心」的東西——「W型學習曲線」。核心點就是,重度學習並不是完全反人性的。用戶在刻意練習的時候很痛苦,但是過了某個臨界點之後,又很開心。就像是練出第5塊腹肌、學會騎車上路、彈出第一首吉他曲的時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過這種開心?這種開心,應該是那種真的很開心吧~ 教育並總是那麼反人性,人性還是很喜歡這種開心的。

*36氪不為文中出現的任何公司做背書或者打廣告。這些例子都來自於我近期接觸的項目,非常感謝被訪者們真誠、詳實的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曠視科技收購艾瑞思機器人,AIoT 會成CV賽道新趨勢?
AI醫療新玩家ReviveMed獲得150萬美元種子輪,代謝組學會是好切口嗎?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