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造」與「借」:《草船借箭》中周瑜與諸葛亮的語言分析

「造」與「借」:《草船借箭》中周瑜與諸葛亮的語言分析

說明

《草船借箭》選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是小學語文中的傳統名篇。諸葛亮的智慧通過其人物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文曾發表於上海《小學語文教師》雜誌。

《草船借箭》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根據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有關章節改編,人教版教材安排在第10冊「走進古典名著」這個單元。

課文寫了諸葛亮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挫敗周瑜設下的「陷阱」——在第三天按時完成繳納十萬支箭的任務,踐行了自己立下的「軍令狀」。

這個故事歷來為大家津津樂道。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人物形象,如果用一個字表達,那就是題目中的「借」字,因為諸葛亮壓根就沒有想用「造」來完成任務。

課文第二自然段開頭,「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這句話讀起來很容易給人造成只是諸葛亮與周瑜兩人「單獨對話」的錯覺。其實不然。在白話文《三國演義》中是這樣交待的:次日,(周瑜)「聚眾將於帳下,教請孔明議事」。從這裡可以看出,「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時,旁邊還站著東吳的「眾將」,並非只是兩人的「脫口秀」。諸葛亮面對都督周瑜和兩旁的眾多將領,商議起軍事來需要格外的謹慎。換個角度說,也更能考驗和凸顯諸葛亮的口才與智慧。

周瑜之所以最終發出「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的感嘆,原因在於他墨守常規思維,始終圍著「造」字團團轉,永遠在「造」字中間作繭自縛。

俗話說「言為心聲」,請看周瑜的語言——「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十天造得好嗎?」「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

周瑜為什麼每句話都圍繞「造」字發問,主要原因在於他思維的局限性。只從時間這個角度思考如何陷害諸葛亮(故意遲延準備造箭材料顯然也是時間上考慮的),考慮的問題局限於「怎樣讓諸葛亮來不及造箭」。也就是說,周瑜只考慮諸葛亮造箭的「過程」,沒有考慮事情的結果——「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支箭」。有時候,我們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但在軍事戰略戰術上,從來都是兵不厭詐、瞞天過海,勝者為王的。進一步推測,周瑜之所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主要出於他「吾決意斬之」的草率決策,所謂求勝心切、驕兵必敗是也。

再看諸葛亮的「理答」。針對周瑜咄咄逼人的「商議」,課文是這樣描寫諸葛亮的回答的——「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

這樣的「理答」似乎無懈可擊,然而對照白話文《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看出編者的「翻譯」已經「拷貝走了樣」。在白話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理答」原是這樣的——「操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 「怎敢戲都督!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請看,諸葛亮的回答不著一個「造」字,立下的軍令狀中也隻字不提「造」字——這與他三天之後兌現自己的軍令狀顯得那樣完美無缺、理直氣壯——本來就沒有承諾自己「三天造好」,約定的只是「三日不辦,甘當重罰」

另外,順便再提一下文中另一處對話。周瑜假惺惺地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時,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這個「翻譯」很好,既簡潔明了,又能刻畫出諸葛亮智慧過人的特點。白話文《三國演義》上的寫法是「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支箭」。可見原文諸葛亮也沒有發誓說「三天造好十萬支箭」,只是許諾「三日拜納十萬支箭」,也就是說,三天之內能夠交出十萬支箭,強調了結果,故意淡化了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徐徐談文 的精彩文章:

TAG:徐徐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