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譜牒學基本知識

譜牒學基本知識

譜牒學基本知識

文、黃德安許硯君

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它與方誌、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

中國家譜中的有關科舉名錄、人口變遷、鄉里教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家規族訓、人物傳記、碑文墓表、天文氣象、詩文著作、水文地理、名勝古迹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珍貴史料。許彬的許多史料,就來源於《許氏族譜》,其他如王賢的《王氏族譜》和《閻鄉族譜》等也是重要參考資料。

族譜又稱家乘、宗譜等,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為我國家譜的開山之作,其內容系黃帝以來至春秋時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記錄,其作用在於尊世系、辨昭穆、別貴賤等。魏晉時期,門閥勢力盛行,家譜成為門閥豪族勢力維護其政治經濟特權的重要工具。「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因此,譜學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譜盛行,成為宗族普遍關注的大事,一般每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統治者的邏輯就是「篤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譜以聯疏遠」。皇家也積極修譜,稱為玉碟,由宗人府具體承辦。現存家譜主要是宋代以後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譜,其體例主要是融合歐陽修、蘇洵二體而形成的規範化的譜式,即「首世系,次諱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業、文章悉載於譜。故族遞衍而不亂,祖德常佳而不朽。」其內容歸納起來,大致有:

(1)譜名:有家譜、家乘、族譜、宗譜、世譜、會譜、統譜、房譜、支譜等名稱不同。

(2)譜序:主要是達官貴人或儒學大師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歷史、族望、修譜簡況及修譜原則等。如李白、王安石等著名人物就對許氏修譜撰寫序言。

(3)譜論:即論述修譜的意義、原則、方法等。

(4)恩榮錄:包括皇帝對家族成員中官員及家屬的敕書、誥命、賜字、賜匾、賜詩、御謚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諭文字等。

(5)遺像及像贊:載有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的遺像,並配詩示贊。

(6)族規家訓:包括祖訓、家禮、家典、家范、家戒、家規、族規、族約,是約束族人的禮儀規定,其對於族長的特殊地位、族眾的行為準則、祭祀的禮儀、族產的管理等都有具體而細緻的規定。

(7)五服圖:即明確族眾的五服關係。

(8)世系:系家譜內容的主體,族中所有成員依照圖表格式,按輩分次序進行排列,藉以明確族人的代系及血緣關係等。

(9)譜系本紀:即記載族人的簡單情況,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型大小、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職、妻室、葬地、子女等。

(10)命名行派: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順序以區別輩分,如寧陽許氏後人就以「化孟嘉崇興,振啟貞統會」次序排輩命名。

(11)宦跡:記載族中歷代官宦名人事迹,有的還專門收集族中及第人員。

(12)傳記:即族中名賢的傳記材料,有行狀、行實、事狀、志略、忠義、孝友、貞節、壽文、墓誌、序文、祭文等。

(13)先世考:考正本族的歷史淵源和遷徙情況,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遷徙地區等。

(14)祠堂:有記堂圖、祀文、捐祠者姓名、祠堂規制、神位世次等。

(15)族產:如祠田、義莊、山林、房屋、田至及租佃文契。

(16)墳墓:即族人的墓地分布。

(17)藝文:收錄族人的著述。

(18)領譜字型大小:記載家譜的編號、印譜總數、分發各房譜數及領取人等。

家諱即家族或家庭之內的忌諱,又稱「私諱」,與「國諱」相對。古人視直呼尊長姓名為大不敬,故晚輩在日常言談和使用文字時,要迴避祖、父等長輩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諱現象,周代開始出現,漢晉逐漸盛行,至南北朝進入全盛,後世相沿,但明清時稍松。

排輩宗族內以宗譜規定輩分用字以公開族人所處的輩分。族人在命名時(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須含譜定輩分用字,放於名字中間,俗稱某字輩,以此作為族人相互關係的標誌,防止族內人際關係發生混亂。這種規定自漢代開始,在明清時期的大家族中頗為盛行。如寧陽許氏的排輩為:「魯恩源鴻國,養應之士承,化孟嘉崇興。」第一次修譜時,又擬定「興」字以下十五輩為「振啟貞統會,慶衍方桂登,大開昌健昇。」可見,排輩用字連接起來反映了強烈的血親觀念、濃厚的尊祖意識以及對於宗族繁榮昌盛的期望。

昭穆是在周代確立嫡長繼承製的前提下,為適應宗族組織的存在而出現的一種行輩標誌制度,其盛於西周,後世則僅用昭穆表示輩分如父子的關係。其制,在確定宗族廟次和墓次時,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轉換,以使在祭祀、喪葬、繼承和賜爵等禮儀活動中明確區分行輩,嚴防宗族內部的輩分發生紊亂。

九族是先秦時期概括宗親關係的一種說法,以西周為最典型。關於九族所包含的親屬範圍,古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其一認為九族全是父系宗親,即指上至高祖,經曾祖、祖、父、已身、子、孫、曾孫、直至玄孫的九代的合稱;其二,認為九族亦包括異姓有服的親屬。可見九族是一個較大的親屬團體,後世在概括宗親關係時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六親即六代宗親。古代有宗族親情到第六代為止的民間成規。《禮記·大傳》:「六世親屬竭矣。」

譜法是按一定的規則制度、體例進行編纂譜牒的方法。這個方法,其要點就是怎樣完整、準確、明了、有序地記載族人世系及其有關事項。從廣義上講,一部完整規範的譜牒,應涵蓋該族歷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業績、遷徙、族規等內容。

支譜顧名思義,支是主幹之外的分支,意屬為同祖之下分衍的眾多後裔,而後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支譜仍屬於族譜範疇,即局限在該祖之下的一個獨特分支。

家乘原意為以記載私家之事的文錄。羅大經《鶴林玉露》載:「山谷晚年作日錄,題曰家乘。」家乘屬於家譜的範疇,因此後世有少量的家譜也冠用家乘。如寧陽閻氏家譜名稱就為《閻鄉家乘》。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都很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繼承。

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係。

寶塔式: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係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係,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係。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家訓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作用。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逐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如許氏家譜中就有「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適以長己之惡」,「賤為匹夫不必恥,貴為公相不可驕」「惟虛故能受,滿則無所容」等明訓。

家傳是用來記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績人的事迹的文體,是一種正式的傳記,明朝之前,傳與譜是分開來記的。「傳記」記述了一個人一生的功績品德,從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到對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業績。如:出資修建祠堂、祖墓等。通過記述,以作為後人學習之榜樣,並榮耀家族。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於該人的故事圖畫,讓後代讀起來倍感生動形象。家傳之用詞以真實平朴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平高低與否的重要標準。

藝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到了明朝,此風更盛,涉及史學、文化、經濟、宗教等許多領域,在形式上甚至堪與「經典史料」相媲美。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徵集等。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等,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如《許氏族譜》就載入許彬《重修縣治記》《鄉貢進士題名記》《重建魯義姑姊祠記》等詩文,在族譜中佔了較多的篇幅。

家譜圖像家譜之體現,能合書、圖、史、表、志為一體者,它的利用價值就顯得更大。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於,為家族傳承提供了一個最直接的環境背景,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里,使家譜不再僅局限於文字記錄,整體概念也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比如合照、祠堂圖、故居、村莊等照片或影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豐縣國學館 的精彩文章:

【民國人物】劉仲方公傳

TAG:豐縣國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