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是否有心理醫生這一說

中醫是否有心理醫生這一說

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麼中醫沒有心理醫生。怎麼說呢,其實不能說沒有,只是中醫把對心理的調整融入到治療手段當中,沒有特意的獨立區分出來。而且,中醫從來就認為人的疾病與人的七情六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情緒的失常可以導致疾病,疾病也可以導致情緒的失常。中醫也有利用七情治療疾病的例子。我們很熟悉的《范進中舉》里范進中舉以後樂瘋了,被他平時懼怕的老丈人一巴掌扇清醒了,就是非常典型的過喜傷心神,然後又利用恐懼心理治療的例子。在古代醫案中類似這種以七情治療的病案有很多。

七情與健康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不同的精神情志變化,在正常情況下,隨著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而有不同的精神情志變化。有節制的精神情志變化,屬於正常生理範圍,不會引起疾病。相反,當刺激過度,持續過久,超過了人正常的承受能力,就成為一種致病的因素,便可產生疾病。

精神情志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這種精神情志變化,正健康的象徵; 而失去這種特有機能,都是病態的表現。

正常的精神情志變化,既是臟腑器官功能的反映,又是維持臟腑器官功能的基礎,是協調臟腑器官功能的無形媒介。正如《內經》指出:「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這說明了正常的精神情志變化,能維持臟腑器官的功能,促進氣血運行,保持健康。

現代醫學認為,所謂健康,系指身心都很健全,能夠進行各種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狀態。這與中醫強調的「形神合一」,即形體與精神的統,是一致的。如《素問》中就指出:「喜怒不節...生乃不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如今,心理養生已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想要健康長壽,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袒暢情懷,精神豁達,情緒樂觀,杜病於未萌。為此,略舉數則, 以供參考。

一則制怒。

《內經》 指出:「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傷肝「,說明怒可致病。要保持健康,應念念克制發怒,大凡養生有素的」老壽翁」,無不忌怒,銘刻:「長壽應止雷霆怒,求健須息霹靂火。」

二則解優排愁。

著名文學家冰心說:「人生在世,不為個人私利操勞所累,心胸就會宏大起來,精神就會充實起來,心情自然就可以樂觀。情緒自然就會昂奮。」當出現憂愁時,切不可「閉門獨自憂」,而應走出庭

院,跑步、打球、練拳、聽音樂,以舒暢情懷。

三則擺脫悲傷。

人們在歡樂的激流中,也難免會遇到一兩件令人悲傷的事。如事業的挫傷,亡親的悲痛,疾病的磨難,失戀的苦惱等,都會使人產生悲傷感,應以自拔的精神,調節精神,驅散各種悲傷的情緒,樹立雄心壯志,展望未來,使憂愁如雲開霧散,開闊胸懷。

總之,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語言以養其氣,絕思念以養其心,乃可健康長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