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造福川西人民的都江宴

造福川西人民的都江宴

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就已修築了較為簡單的水利工程。後來秦國征服了蜀國,秦昭王時期李冰作為第四任蜀郡太守來到四川。當時,岷江依然是一條經常泛濫肆虐的河流,成都平原的土地也缺乏灌溉。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岷江的地形和水情做了實地勘察,開始大規模修築都江堰。

李冰父子為了修築都江堰,集中了人民群眾的寶貴智慧,採取了許多創造性的舉措。戰國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火藥,為了鑿穿玉壘山引水,他用火燒石頭的方法,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最後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即「寶瓶口」。這樣就使岷江能夠流向東方,避免了水害。他還用裝滿鵝卵石的竹籠在江心填築了魚嘴分水堤,把岷江分作兩支,一支灌溉成都平原,一支流向下游。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自此以後,成都平原的農業經濟逐漸發達起來,基本沒有了水旱災害,成為中國的糧食穩產地區,四川也因此被稱為「天府之國」。在都江堰的滋養之下,都江堰灌區成為了四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都平原由水患肆虐之地一躍而成了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天府美譽,名不虛傳。灌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都江堰的修築,是一項彪斌史冊的偉大功績。人們自然不會忘記為四川人民做出了偉大貢獻的太守李冰。如今在都江堰渠首東岸,建有二王廟,用以紀念李冰父子。寺廟宏偉秀麗,環境幽美,來到都江堰的人們,都會前往二王廟,瞻仰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有一條著名的古索橋,名喚安瀾橋,又名「夫妻橋」,橫跨內外兩江,連通兩岸,總長500米。走在索橋之上,腳下是滔滔江水,橋身凌空搖晃,令人站立不穩,自有一番驚險的趣味。現在的安瀾索橋,經過了重新修茸,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已成為都江堰的著名景點之一。

都江堰的修築,是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與科學創造的結晶。與早已失去了原有功用的長城不同,時至今日,都江堰仍然發揮著巨大的功用,造福著川西的人民,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千古奇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鴻儒傳世界 的精彩文章: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TAG:鴻儒傳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