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縣原沐愛等三個區劃入筠連紀實

高縣原沐愛等三個區劃入筠連紀實

原標題: 高縣原沐愛等三個區劃入筠連紀實


轉載於【筠連老乾】微刊第10期


高縣原沐愛等三個區劃入筠連紀實

張濟生


時光易逝,歷史的長河不斷奔流,沐愛等區劃入筠連,屈指已有四十餘年。溫故知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了解過去,對研究筠連未來的發展,或許有所裨益,現將當年劃區情況簡要記述,以饗讀者。


解放初期,筠連原來只有景陽、巡司、雙河3個區,人口不足八萬,按人口和面積規模,當時四川省排列筠連為丁等縣。1953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原屬高縣的沐愛等3個區劃歸筠連管轄,使當時筠連行政區劃擴大為6個區,人口增加為165111人(1954年普選統計人數)。以後縣內區劃經過多次調整,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


沐愛等區是怎樣劃入筠連的呢?這得從當時的實際情況說起。民國期間,沐愛、落木柔一起是高縣所屬的兩個區(稱上二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沐愛改為沐愛設治局,下屬包括落木柔(民治鄉)等十三個鄉及一個沐愛鎮。民國三十七年(1948),設治局升格為沐愛縣,一度脫離高縣獨立行使縣級管理職權。

解放後,由於沐愛設縣時間不長,該地區仍按設縣前建制,由高縣接管。 1951年在土地改革和建政工作中,該地區所屬各鄉分別調整編劃為高縣的3個區,沐愛為四區,落木柔為五區,蒿壩為七區。


這三個區多屬山區,地區遼闊,距離高縣縣城較遠,一部分邊遠地區離縣城近三百華里,較近的沐愛鎮離縣城也有一百七十華里。當時還沒有公路,群山阻隔,山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不僅有礙於高縣縣城和這些區、鄉之間的物資交流,而且也不便於縣領導機構行使行政管理,不便於這三個區的人民群眾參與全縣的政治、經濟活動。


因此,這三個區的幹部、都反映出有調整區劃的願望,特別是1952年農村土地改革運動結束之後,1953年起國家即將展開有計劃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際,進行調整區劃便成為這三個區的廣大幹部和群眾的要求。當時一般反映,這三個區緊接筠連,農民趕場及各種農副產品、生活用品運銷都以筠連為中心,各區往返高縣都要經過筠連縣城,與筠連在經濟、文化、交流及群眾生活等方面關係密切,因而反映劃歸筠連管轄比較適宜。


根據上述實際情況和干、群反映,高縣人民政府為有利於今後工作,有利於該三個區未來的經濟發展,遂於1952年冬向宜賓專員公署和四川省政府提出了將沐愛等三個區劃歸筠連的報告。省人民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在審批劃區報告過程中,為慎重起見,曾通知高、筠兩縣上報有關材料和群眾意見,以便權衡利弊。經反覆斟酌,始於1953年7月批准了兩縣調整區劃的報告。8月5日宜賓專員公署發出通知,除傳達省政府批准意見外,並通知兩縣上報交接計劃,及時派出幹部進行有關交接的協商事宜,要求雙方充分準備,做到有條不紊,有計劃、有步驟地轉移領導關係,不影響生產,不影響工作。


為了順利做好交接工作,筠連和高縣都認真做了各項準備,擬定了各自的交接計劃,並在幹部和群眾中進行了有關劃區的思想醞釀和組織動員。按專員公署批准的交接計劃,交接工作以高縣為主,並確定交接在高縣,協商在筠連,交接時間從1953年9月15日開始。

9月24日,高縣在縣擴干會上對劃區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動員。接著,參加擴干會的高縣原屬四、五、七區主要幹部(區長、區委書記)散會後返區經過筠連時,在筠連召開了座談會,會上除雙方縣、區領導介紹見面外,進一步統一了有關劃區的思想認識,醞釀了有關交接的各項工作。


9月26日,高縣、筠連縣政府派出代表,在筠連召開了第一次劃區協調會議,高縣出席縣長1人,民政科長1人;筠連出席縣長一人及地群、政法、財經、文教、衛生等方面代表共9人。這次會議按省、專的要求,具體協商了交接的時間、地點、交接原則和交接中的各項具體問題,如幹部、槍支彈藥、經費等都統一了交接原則,個別問題意見有出入的報專署後再協商解決。第一次協商會議共開了兩天,會後寫出了會議紀要,向專署作了報告。此後在專署派員協助下,對若干具體問題進一步作了協商並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同時筠連組織了有關人員去高縣具體地辦清了接交手續。由於這次劃區主要是縣領導關係的轉移,區鄉各部門工作是自交自接,因此,具體交接手續很快即順利完成。


劃區工作按先黨內後黨外、先幹部後群眾,層層動員的原則,經兩縣協商決定,10月22日在沐愛召開了原高縣四、五、七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高縣參加會議的有縣長鮑春志,民政科孔慶桂;筠連參加會議的有縣長范長恩,工商科張濟生。會議傳達了貫徹省、專有關調整區劃的指示精神,討論了調整區劃的必要性,宣布了領導關係的轉移,並號召該三區各界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今後在筠連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搞好生產,搞好工作,迎接已經開始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兩縣劃區交接工作完成後,四川省人民政府宜賓專員公署發布了布告,宣布高縣第四、五、七區及所管轄的21個鄉鎮,於1953年10月全部劃歸筠連管轄。高縣縣政府也於1953年十月23日向各地、各部門發出通知:該縣各系統、各部門自1953年10月25日停止對原四、五、七區的領導,以後全部由筠連進行管轄。


筠連縣在辦完接交手續後,決定原高縣四區(沐愛)、五區(落木柔)區名不變,仍序列為筠連四、五區,將原高縣第七區(蒿壩)改為序列筠連第六區。縣政府並於10月下旬抽調了幹部二十人,組成三個工作組分赴新劃入的三個區,結合交接,了解情況及協助工作。至此,劃區工作全面結束,這三個區逐步納入筠連工作的正常軌道。註:本文寫於1995年5月。


舊沐愛縣衙局部



筠連縣境域變化示意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宜賓春竹 的精彩文章:

TAG:宜賓春竹 |